王天明
2004年,我剛到阿聯酋迪拜做生意時,這座高樓林立的“沙漠之都”讓我覺得處處都有商機。
對于商人而言,迪拜無疑是阿聯酋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適合做生意的地方。迪拜遠離中東戰火,關稅低、經濟政策穩定、市場輻射廣闊,更重要的是,這里沒有經營稅和任何附加稅。十幾年前來到迪拜經商的中國人,正是看中了這些優勢。
我的生意最初很好做,因為這邊資源匱乏,很多東西都靠進口,像中國生產的日用品、玩具和機械產品,甚至蔬菜、肉,都是搶手貨,中東其他國家和非洲商人都來迪拜采購。但近幾年生意特別難做,對于石油產業僅占GPD6%的迪拜而言,去年石油價格下跌的影響似乎并不大,但迪拜的主要客戶、周邊產油國卻因此紛紛“勒緊腰帶”。來采購的人越來越能討價還價了,不少非洲商人甚至學“精”了,直接去中國尋找更便宜貨源。
受到外部壓力,迪拜的商業政策也開始變得不那么友好,原本沒什么稅的迪拜政府現在也開始征收各種稅。繼去年8月取消燃油財政補貼以節省政府開支后,迪拜近日又首次宣布將向機場乘客收取“機場建設費”;從2018年開始,包括迪拜的整個海灣合作委員會地區,都將征收一種類似于增值稅的新稅,稅率為5%;迪拜近期還要求,所有公司必須給員工購買最低保障的健康險。我算了一筆賬,我的公司目前有150多名員工,以每人每年750迪拉姆(約合人民幣1365元)計算,全年僅健康保險就要支出約10萬迪拉姆,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錢不好賺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中國商人和打工者的離開。迪拜目前大約有30萬中國人,其中80%—90%是打工者,他們大多從事奢侈品零售、旅游、建筑行業。如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經回國。留下來的中國商人大部分已經在迪拜打拼十幾年了,早已在這邊安家落戶,而那些新來的,往往受不了利潤的大幅減少,沒有信心再留在迪拜。
此前有新聞報道稱,迪拜乞丐月入數萬、出租車都是法拉利、蘭博基尼等,我認為這些新聞都是炒作。實際情況是,在迪拜200多萬常住人口中,只有約1/10是阿聯酋公民,而其中真正有錢人也只占1/10,大部分迪拜居民都是外來勞工,薪水微薄的他們承擔了迪拜絕大多數的服務業工作。
雖然現在不是來迪拜經商投資的好時機,我依然看好迪拜的未來發展。放眼整個中東地區,迪拜是一個很好的資金避風港,中東國家出了經濟問題時,往往都會把資金轉移到迪拜。我也再次提醒準備來迪拜的中國人,入場需謹慎。在中國商人聚集的批發零售行業,基本已經沒有蛋糕了,下一批“潛力股”將是太陽能產業、節能、旅游業和建筑業。▲
(口述者為迪拜中國商人,文章由本報記者趙覺珵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