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航,范昭能
(四川省自貢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自貢 643000)
?
自貢市秋冬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
楊航,范昭能
(四川省自貢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四川 自貢 643000)
摘要:秋冬馬鈴薯是自貢市極具特色的農業產業,近年來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由于品種退化、抗性差、氣候條件適宜等因素影響,馬鈴薯晚疫病不同區域、不同程度發生。本文簡要分析了馬鈴薯晚疫發生原因,并從品種選擇、栽培措施和化學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綜合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馬鈴薯;晚疫病;發生原因;防治對策
自貢市地處四川盆地南部,境內中、淺丘陵起伏,海拔250~800m,年平均氣溫17.0~18.0℃,常年日照1150~1200h,常年降水量平均1000~1100mm,無霜期320~350d,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充足的秋冬季溫光資源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宜秋冬馬鈴薯生長。近年來,隨著全市小春作物結構深化調整,秋冬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5年已達8400hm2,占全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的87.3%。但由于受品種抗性較差、初次侵染菌源量大、氣候條件適宜和栽培管理水平較低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秋冬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市發生危害較重,直接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成為制約秋冬馬鈴薯優質高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強秋冬馬鈴薯晚疫病的綜合防控,是促進自貢市秋冬馬鈴薯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1發生為害重的原因
1.1主栽品種抗性較差
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及其嚴重程度,首先取決于品種自身抗病能力的強弱。一般而言,感病品種病害發生快、傳播快,容易流行成災,尤以芽期、開花期最易感病。目前,自貢市秋冬馬鈴薯主栽品種有川芋56、云薯301、費烏瑞它、川芋早、中薯2號、宣薯2號等,這些品種抗病性均較差。
1.2初次侵染菌源量大
馬鈴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infestans(Mont.)de bary]主要在病薯病殘組織和土壤中越冬,帶菌種薯則成為主要的初次侵染源。長期以來,全市秋冬馬鈴薯生產大多為分散零星種植,馬鈴薯品種多、雜、亂,種薯質量參差不齊。一是長期以來,農戶生產用種習慣是自留自用,沒有很好地進行種薯更新;二是較多農戶缺乏種薯與商品薯的概念認識,購種時大多因價格因素選用生產上已種植了多代的脫毒薯作種薯,甚至在市場上直接購買商品薯作種薯,全市優質良種覆蓋率不高;三是許多農戶在播種時把關不嚴,未能完全剔除帶菌病薯,不搞種薯消毒,導致種薯帶菌率較高。
1.3氣候環境條件適宜
馬鈴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氣候型流行病,在馬鈴薯生長的各個時期均可發生。李佩華[1]、朱明月[2]等研究顯示,當白天氣溫16~24℃,伴有高濕,夜間氣溫10℃左右,重霧或有雨時,晚疫病極易發生流行。據市氣象局統計資料(見表1、表2),2010~2015年,我市9~11月平均氣溫14.60~22.95℃,降雨量26.52~153.47mm,降雨雖略偏少,但溫度適宜、連陰雨氣候頻現,且秋冬季多霧、多露,田間濕度大,十分有利于晚疫病菌絲生長和孢子囊產生和萌發,病菌大量繁殖和侵染,導致病害發生和流行。

表1 自貢市2010~2015年月平均氣溫統計表 單位:℃

表2 自貢市2010~2015年月平均降雨量統計表 單位:mm
1.4栽培管理水平較低
栽培管理水平較低也是導致馬鈴薯晚疫病發病的原因之一。我市秋冬馬鈴薯栽培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現象:一是部分農戶習慣傳統的平地穴播,不開排水溝,整地質量差,不中耕培土,造成薯苗長勢弱,抗病能力降低;二是施肥普遍存在重氮,輕磷、鉀現象,導致植株徒長,特別是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播種密度較大的田塊,田間通透性差,形成了有利于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的田間小氣候;三是農戶防治意識普遍淡薄,對馬鈴薯晚疫病的危害性認識不到位,缺乏主動防治意識,耽誤了最佳防治時機,并且選藥不當、噴藥不規范,導致控制效果較差。
2防治對策
要安全經濟有效控制晚疫病危害,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取以選用抗病良種為中心,壓低菌源為前提,健身栽培為基礎,科學用藥作保障的綜合防治對策。
2.1農業防治
2.1.1因地制宜,合理選用優良抗病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晚疫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但馬鈴薯不同品種對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差別。當前生產上使用的品種大多是遺傳基礎較窄的垂直抗性品種,連續種植較長一段時間后,容易喪失其抗病性。因此,選用適宜我市生態區域的具有多基因或水平抗病性的優良品種,是預防晚疫病發生流行的基本措施。從近2年我市馬鈴薯引種示范結果看,壩薯10號、合作88、冀張薯8號具有較強抗病性,且產量高、品質好、適應性強。
2.1.2選用脫毒種薯,加強種薯消毒帶病種薯是馬鈴薯晚疫病的主要侵染源。選用脫毒生產種薯,精選種薯,并強化種薯藥劑消毒處理是減少病源的重要措施。生產上要堅持選用符合四川省農業地方標準(DB51/T 821-2008)的一級生產用脫毒種薯,避免使用自留種、商品薯和多代生產種。精選種薯,嚴格挑選表面光滑、無病斑和無損傷的薯塊作種。種薯切塊時,切刀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泡消毒,播種前用70%甲霜靈錳鋅或0.19%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達到從源頭控制馬鈴薯晚疫病發生流行的目的。
2.1.3壟作栽培,合理密植改平作栽培為壟作栽培(單壟單行),合理密植,可有效改善田間小氣候,增加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促進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降低病害的發生機率,減輕病害發生程度。因此,應根據不同品種生育期長短、結果習性以及不同種植模式,因地制宜地確定種植密度。我市秋冬馬鈴薯凈作栽培,一般以壟距66.7cm,株距16.7cm,密度控制在6000株/667m2左右為宜。
2.1.4配方施肥,強化田管根據張西露等研究[3],磷肥充足時,提高氮肥利用率,可促進根系發育,使幼苗發育健壯,有利于植株體內的各種物質的轉化和代謝,增強植株抗旱、抗寒能力和適應性;鉀肥有利于增強植株光合作用,促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和纖維素的合成,從而使植株健壯生長,對增強植株的抗倒、抗寒、抗病能力效果顯著。因此,生產上應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一般N、P2O5、K2O比例以2∶1∶4為宜,施農家肥1500kg/667m2、氮肥30kg/667m2、過磷酸鈣50kg/667m2、硫酸鉀肥50kg/667m2。此外,在馬鈴薯生長期要及時排漬,雨后及時排水,以降低田間濕度,創造不利病害發生的環境條件,有效控制病害發生;生長中前期增加培土次數和培土厚度,避免塊莖裸露,減少游動孢子囊侵染塊莖的機會。一般至少進行2次中耕培土:一是苗齊后,當苗高15cm左右時結合追肥進行淺中耕小培土;二是植株封行前進行第2次淺中耕大培土。
2.2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仍然是減輕馬鈴薯晚疫病危害的關鍵措施。尤其是我市秋冬馬鈴薯生產周期短,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及時科學用藥是有效控制晚疫病危害,提高產量、品質的根本保障。
2.2.1誘導抗病誘導抗病性是基于對作物多種刺激反應的觀察、植物免疫特性的揭示和植物免疫系統論建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措施。近代病理學研究表明:無論植物品種抗病或感病,都存在著潛在的抗病基因,經適當的誘導,基因的抗性可以通過免疫系統的反應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獲得對病原物的抗性[4]。據王險峰[5]等研究證明,馬鈴薯晚疫病菌細胞壁含有β-1,3-葡聚糖,而碧護、禾生素等功能性植物營養劑,可誘導馬鈴薯產生β-1,3-葡聚糖酶,使馬鈴薯晚疫病菌細胞壁松弛而解體,對馬鈴薯晚疫病產生良好的廣譜誘抗作用。2013~2015年,連續3年分別在我市沿灘區富全鎮、貢井區五寶鎮進行的碧護藥劑試驗結果表明,從馬鈴薯6~8葉期開始,用碧護3g/667m2對水45kg大田噴霧2~3次,間隔7~10d施用1次,可顯著增強抗晚疫病的能力。這為未來我市秋冬馬鈴薯晚病防治工作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2.2.2選擇適宜藥劑,及時防治在秋冬馬鈴薯齊苗后,當苗高15cm左右時,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100g/667m2對水50kg噴霧;如遇發病,則在發病初期及時拔除中心病株帶出田間深埋,并噴施治療性殺菌劑,用68.75%銀法利水溶液60~75mL/667m2對水50kg噴霧,間隔7~10d施用1次,連續施用2~3次。為減少農藥抗藥性的產生,最好多種藥劑交替使用。有條件的地方,應積極組織專業化防治隊伍,實施統防統治,做到對癥下藥、科學用藥,努力推行“種薯企業+農技體系+專合組織+生產基地”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確保秋冬馬鈴薯優質高產高效。
參考文獻:
[1]李佩華,蔡光澤,潘韜,等.西南山區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及防治[J].現代農業科技,2009,9:144-145.
[2] 朱明月,李化平,曹勇,等.竹山縣馬鈴薯晚疫病發生規律研究[J].湖北植保,2013,138(4):42-43.
[3] 張西露,劉明月,伍壯生,等.馬鈴薯對氮、磷、鉀的吸收及分配規律研究進展[J].中國馬鈴薯,2010,24(4):237-241.
[4] 羅來銀.植物誘導抗病性研究進展及其應用前景[J].農技服務,2012,29(2):175-177.
[5] 王險峰,辛明遠,張忠敏,等.馬鈴薯晚疫病防治技術新進展[J].現代化農業,2011,378(1):20-22.
收稿日期:2016-4-11
作者簡介:楊航(1981.5-),男,自貢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