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中華
(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
渠縣玉米地下害蟲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
雷中華
(四川省達州市渠縣植保植檢站,四川 渠縣 635200)
摘要:玉米是渠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不少農民反映,玉米地下害蟲危害嚴重,難以防治,造成玉米傷根、死苗,給農民帶來不小的經濟損失。2013年,渠縣農業局按照縣委、縣政府和科技部門的要求,開展了“渠縣玉米地下害蟲防治技術集成與應用”課題研究。該項目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從篩選玉米包衣劑入手,建立并完善以農業防治為主的綜合防治體系,經過連續3年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玉米;害蟲;防治;集成;應用
1玉米地下害蟲的種類及危害特點
1.1小地老虎
屬鱗翅目,夜蛾科。主要以幼蟲危害寄主植物的幼苗,咬斷幼苗近地面的莖部,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斷壟,嚴重的甚至毀種。
1.2蠐螬
屬鞘翅目,鰓金龜科。幼蟲咬食各種蔬菜幼苗的根、莖,使幼苗枯死;或啃食塊根、塊莖,使作物生長衰弱,直接影響產量和品質。
1.3螻蛄
屬直翅目,螻蛄科。螻蛄以成蟲、若蟲在土中咬食剛播下的種子和初發的幼芽,也咬食根部和近地面的嫩莖。被害根莖呈亂麻狀,使幼苗萎蔫而死,或將幼苗咬斷,造成缺苗斷壟。由于螻蛄在表土層活動,穿成許多隧道,使幼苗根部與土壤分離,失水干枯而死。
1.4金針蟲
屬鞘翅目,叩頭蟲科。主要以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下的種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甚至全田毀種。
2防治指標
蠐螬1~2頭/m2;金針蟲3~4頭/m2;螻蛄0.2頭/m2;地老虎幼蟲1~2頭/m2。
3試驗研究
通過本試驗,能有效地篩選出防治玉米地下害蟲的最佳藥劑,同時該藥劑還應具有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特點。
3.1供試藥劑
40%毒死蜱乳油、50%辛硫磷乳油,使用方法為拌種和清水對照。
3.2試驗處理及設計(見表1)

表1 試驗處理
本試驗共設3個處理,4次重復,各小區除施藥種類不同外,其他農事操作內容和時間一致。為了保證基本苗一樣,在移栽時,點清基本苗。試驗小區四周設立保護行。
3.3玉米地下害蟲蟲口密度及減退率(見表2)

表2 玉米地下害蟲蟲口密度及減退率調查表
3.4玉米收獲單曬、單收,分別過稱,同時稱好每個小區玉米的鮮重和干重,做好記錄。
3.5結果分析
3.5.1生育期A、B2個處理劑量拌種區玉米各生育期均與空白對照一致。
3.5.2保苗效果從保苗效果來看,除清水拌種保苗效果較低外,A處理、B處理拌種在播后10d出苗率分別為90.60%和89.79%,而對照播后10d出苗率為81.5%,效果十分顯著。
3.5.3蟲口密度變化從蟲口密度消長情況來看,A處理和B處理區的土內蟲量明顯下降。
3.6結論與建議
用50%毒死蜱乳油50mL對水2.5kg拌種30kg,或用50%辛硫磷乳油100mL對水5kg拌種50kg,防治蠐螬、螻蛄和金針蟲效果很好。注意拌種應在暗處遮光進行,拌后悶種3~4h,待種子陰干后再播種。
4配套關鍵防治技術
4.1農業防治
4.1.1消除田間雜草地老虎幼蟲、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主要在土壤中棲居,土壤條件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它的活動。清除田間雜草,杜絕其幼蟲早期食料來源及成蟲的產卵場所,對減少其越冬蟲量,減輕危害程度有較好的作用。
4.1.2翻耕整地可壓低越冬蟲量。早秋翻耕和翻后耕耙,除機械傷外,害蟲被翻到地表之后經日曬、霜凍、天敵啄食等,會增加蟲口死亡率。
4.1.3改革種植制度變一年一收為一年二收,不僅擴大復種面積,壓縮春播面積,且增加耕翻整地次數,改變環境條件,除能控制其為害外,還可調整前后茬如進行水旱輪作。
4.1.4合理使用肥料增施腐熟肥,改良土壤透水、通氣性能,促進根系發育,使植株生長旺盛,能增加抗蟲能力。合理使用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做底肥,對害蟲也有控制作用。
4.1.5合理灌溉水澆地可以結合作物生長需要適當進行灌溉,可抑制地下害蟲的為害。
4.2化學防治
4.2.1藥劑拌種可選用的藥劑有50%辛硫磷乳油100mL對水5kg拌種50kg,或50%毒死蜱乳油50mL對水2.5kg拌種30kg,能防治蠐螬、金針蟲、地老虎、螻蛄等害蟲。
4.2.2撒毒土可用2.5%敵百蟲粉2kg,或5%辛硫磷顆粒劑2.5kg,加細土30~40kg拌勻,撒于玉米根部附近,結合鋤地或培土埋入土中,能防治蠐螬、金針蟲。
4.3其他防治
4.3.1毒餌誘殺根據地下害蟲的活動規律,用90%敵百蟲晶體100g對水1kg,噴灑在切碎的茴香葉上,或用炒香的麥、米糠5kg,加90%敵百蟲晶體50g,對水適量拌勻晾干,于傍晚撒施在幼苗旁邊,毒殺害蟲。
4.3.2頻振式殺蟲燈誘殺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小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成蟲。
4.3.3用糖酒醋液誘殺成蟲糖、酒、醋的比例為6∶1∶3。
4.3.4人工捕殺掌握地下害蟲活動規律,結合農時,進行捕殺;也可于傍晚在田間每隔3~5m放一堆桐油葉、茴香等餌料,次日清晨進行人工捕殺。
5防治技術分析與建議
5.1技術結論
地下害蟲是我縣近年來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蟲,特別是蠐螬、金針蟲、螻蛄等危害尤其嚴重,常常造成小麥缺苗斷壟。用化學種衣劑和生物種衣劑對玉米包衣后,出苗率分別比對照高4.2%、5.8%,說明玉米種子包衣后,對外界環境有一定抵御作用。
5.2技術關鍵
種子包衣要嚴格掌握用藥量和播種深度。用藥量過大、播種過深可能影響正常出苗,包衣種子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
5.3建議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蟲害預測預報為基礎,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為中心,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和控制農藥殘留為目標,協調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技術措施,把對生態環境和對包括天敵在內的非靶標生物的不良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以獲取最佳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簡介:雷中華(1976-),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大面積防治工作;E-mail:10498152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