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雨佳
一、引例:知乎live
2016年5月14日,網絡問答社區平臺“知乎”推出了一款全新實時問答體驗的產品——知乎Live。這款產品創造了一個類似聊天室的場景,讓分享者通過實時問答的方式,把知識一次性分享給多位用戶。有意思的這個產品不僅是付費的,而且分享者還可以自己定價。
知乎從一個專注于問答式的自媒體走向了付費回答的道路,從原來依賴廣告和出版周邊的盈利模式,加入了內容付費的形式,對專業知識保護的同時,順應了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熱潮——內容變現。顧名思義,內容變現是將網絡媒介上的信息產品,作為商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推銷給廣大受眾,也就是將內容變成“現金”。
二、內容變現
(一)背景。當下互聯網時代刮起了“自媒體”風,各類信息量充斥著我們生活的同時也伴隨著信息匱乏,人們想要找到有用的信息無異于大海撈針,再加之互聯網的碎片化趨勢,使得人們的信息層面較為單一化、斷層化。
在上述互聯網信息特點和受眾需求等原因的作用下,專業門戶和新興自媒體依托網絡科技,開始了內容創業的道路,不同于以往宣揚的互聯網信息海量化,信息的生產者個更加注重內容的質量。當下,“內容為王”不再是傳統媒體的發展專利,新媒體也在信息潮流中迎來了內容為王的時代。
二、列舉內容變現當下表現形式
(一)網絡IP產業。指的是IP及知識產權以及擁有知識產權的內容形象或故事,包括文學、動畫、電影、游戲等。根據付費的對象不同,直接通過內容盈利的模式中形成了內容付費(將內容售賣給受眾)與廣告(將內容售賣給廣告商)兩種不同的方式。
IP劇是網絡劇中的大熱現象,作為網絡文化產物,網絡IP行業與傳統體系不同,它通過多媒體互動的整合傳播,進行IP產業的從網絡一體式發展。例如2015年熱播網絡劇“盜墓筆記”,本是南派三叔的大熱盜墓類連載小說,后被愛奇藝買走版權拍成網絡劇并以會員專享的形式實現“變現”,而后被發展成手游,從紙質傳統媒體走向網絡影視后又賺到移動終端,歸根到底就是IP內容的花樣營銷。
(二)媒體電商的內容變現。這個內容變現深藏在當下的網絡購物中,簡單看來就是優質內容引發讀者購買欲,并通過反復洗腦以及營銷,使得受眾從社會化媒體平臺商品推廣,轉戰到電商平臺進行消費購買,經過心理機制等一系列的過程完成內容變現。
當下的部分網紅經濟就是這樣的模式,2015年微博新晉網紅艾克里里,憑借“小學生化妝大賽惡搞視頻”走紅,獲得大量的粉絲群體,而后他錄制多個化妝視頻,并在其中委婉推薦化妝品(口紅、粉底等),阿里淘寶的某些商家就借勢為商品打上網紅推薦的標簽,完成網絡內容變現。
(三)社群中的內容變現。社群經濟是利用社會化媒體平臺實現受眾聚集,并進行內容與意識形態的宣傳,通過借助優質內容吸引大量受眾,以此為基礎打造富有凝聚力的社群虛擬社區,并發展線上會員與線下活動,以此達成內容變現。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微信公眾號“羅輯思維”,每日推送羅振宇的一條語音,當然這條語音經過了高質量的編輯,內容質量有保證,并配合周五電視脫口秀節目,雙媒打造,影響力不言而喻。通過高質量內容打造了一個具有共同價值觀的高粘性虛擬社群,伺候羅振宇開啟了會員制度,收獲了大量會員與鐵桿粉絲,實現了內容變現。
(四)自媒體平臺的內容變現。當下自媒體平臺具有深度和廣度,數量多的同時也不乏高精尖,微信公眾號具有巨大粉絲群體;微信公眾號的“打賞”功能,便是該社會化媒介的內容變現形式。這一舉動不止實現了商業利益,更為重要的是為微信公眾號留住了高質內容,刺激了“意見領袖”的創作熱情。
讓我們回到知乎live,知乎面向中高階層知識分子,為了優質的用戶體驗,大量引入廣告推廣必然不是明智的做法,但出于對知識的內容變現和商業收益,知乎準備采取知乎live付費問答模式,以此實現內容變現,這一做法并不“委婉”,明碼標價尋求答案,受眾從不會拒絕商家的“真誠”,想必知乎live會有較大的受眾市場和發展空間。
三、互聯網內容變現存在的問題
(一)商業誘惑影響用戶體驗、降低內容質量。在組織經濟目標的驅使下,一些社會化媒介平臺憑借高質量內容累積了大量受眾后,便受商業利益誘惑,將受眾作為獲利的“籌碼”,不再重視用戶體驗,忽視內容質量,插入大量營銷廣告,甚至引發受眾不滿,最后取關。微博人氣博主“回憶專用小馬甲”憑借一條名叫妞妞的薩摩狗和一只名叫端午的折耳貓,受到了廣大網友的喜愛與關注,獲得極高人氣。此后“回憶專用小馬甲”的運營人“馬建國”接了許多廣告營銷,最終引起部分網友反感,喪失了內容為王的優勢,該微博人氣大不如從前。
(二)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涉及原創保護。在這個內容發布即時、信息海量的互聯網時代,網絡的特點使得一些優質內容被不斷轉載,甚至是改寫再利用,內容價值受到影響。就如2016年5月,爆紅的一片文章《XX第一批去體驗上海迪斯尼的人,據說都已經哭暈回不來了》,該文章被各大地方公眾號大肆轉載,并將地點改成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是出現了山東、吉林等不同地點的“哭暈游客”,細心的網友發現這些文章內容、圖片都一模一樣,只是改動了地點。內容的原作者已不得而知,同質化的內容充斥著熱點事件,這讓受眾去何處尋覓所謂的高質內容?文章的原作者的版權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三)“娛樂至死”成趨勢、信息偏向性強。學者波茲曼在提出“娛樂至死”時,就已經預測了未來互聯網內容的大熱傾向。當下互聯網雖然內容為王,但內容性質有些過于偏向娛樂,能夠引起受眾關注的,無非就是網絡小說、網絡劇、明星八卦、搞笑視頻、寵物日常等娛樂大眾的內容,真正有見地的時政觀點、經濟分析等關乎國家發展的觀點卻無人問津。
2016年3月疫苗事件爆發后引起了網民的軒然大波,而當日微博熱搜排行榜的前幾名仍是娛樂圈事件(劉詩詩吳奇隆大婚),第二日便有段子稱:“你18歲她才1歲,所以單身的你關心下疫苗事件。”娛樂事件確實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但不要讓過度娛樂化掩蓋了真正有意義的內容。
四、互聯網下的內容變現應如何發展
(一)堅持內容為王理念不動搖。據前文互聯網背景、受眾需求以及現狀問題的分析來看,內容為王是不可或缺的中心理念。只有用心寫好文字,用專業化視角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受眾心理與需求,順應大勢,堅持下去,何愁沒有好內容,又何嘗等不到內容變現的大豐收呢?
(二)把握適度原則,避免內容過剩。在這個信息成指數函數增長的信息爆炸時代,反而會對只能運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受眾,增加強烈信息匱乏感。內容為王是王道,但是發布的信息量也要適度,“少而精”的變現效果反而大于“多而精”更大于“多且差”。
(三)加一點真誠,變現靠受眾。就像知乎live的明碼標價,有時擺在“明面上”的變現,更受“消費者”歡迎。與其被暗地里營銷,受眾更喜歡看起來一分錢一分貨的“買賣”。畢竟想要獲得經濟利益,內容變現的主要消費者是廣大網民,加一點點真誠,或許受眾會增加對產品信任的同時,捎帶一些與眾不同的驚喜。
(四)培育專業性“內容團隊”謀求更好發展。運營一個社會化媒體平臺看似是一個有思想有文化的“寫手”的工作,但是想打造緊跟潮流的“好品牌”,需要團隊的分工與合作。在選題、寫稿、改稿、發布、流言互動、后期變現等一系列過程,都要實現精準合作,打造“內容團隊”,合力事先變現。
(五)緊跟科技潮流,變現形式也要創新。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人的延伸。”從紙媒、廣播、電視、互聯網,調動了受眾的多個感官。當下大熱VR虛擬現實技術,可謂說是調動了受眾的全方位感官,但VR以技術為依托,是否在內容方面存在短板,使我們要思考的問題。將內容與科技結合,實現變現形式的創新。(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新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