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山水畫創作》感言
Point
村寨是人類社會的起點,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單元,又是今天漸行漸遠、揮之不去的掛念。因此我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確定為《創作》的人文述求,把《遠方的街市》確定為總標題。

秦暉,男,
1969年9月生于桂林市。
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碩士學位;中央美術學院進修結業。
其《廣西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山水畫創作》獲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并獲評為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滾動資助項目作品。現為二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墨畫院畫家、桂林畫院畫家。作品被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藝術基金等收藏,并多次在國家級美術展覽中獲獎,曾刊于《中國文化報》《美術》《藝術市場》《美術報》《美術界》《收藏》《中國文化報》《中華兒女――書畫名家》《中國書畫市場報》等專業刊物。
我的《廣西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山水畫創作》(以下簡稱《創作》)獲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資助項目,并獲評為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滾動資助項目作品。這組創作是本人傾注了最多心血、投入了最大精力的創作,是本人目前構思最好、面貌最齊的一批作品。
村寨是人類社會的起點,是社會生活最基本的單元,又是今天漸行漸遠、揮之不去的掛念。因此我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確定為《創作》的人文述求,把《遠方的街市》確定為總標題。“遠”即指歷史的久遠、地理的偏遠,亦指情感的疏遠;“街市”是對村寨這種在農業社會中地位相對獨立、功能相對完備的社會單元的身份還原。《創作》所表現和詮釋的老村寨作為人類曾經的發源和生存空間便與社會的“當下”有了碰撞、交融和對話的意義。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很多這樣的村寨可資創作。
青綠山水畫有更悠久的歷史、更深厚的沉淀和更高的技術要求,是更能代表時代、更能被大眾接受、學術性更強、發揮空間更大的經典樣式。我于之探索、創作有
年,在技法、心理上較為從容自信,易于進入“得心應手”的狀態。以一個十幅八尺組畫的體量,可以集中體現“青綠”的美學典范和精神品格,也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南方“青山綠水、生生不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境界。由于青綠山水制作程序繁復、技法難度較大,這也使《創作》有了“攻關”的意味:我是以“挑戰自我”的方式來激勵自己創作出“難能可貴”的作品。
2015年是我對這個項目的創作年。是年厄爾尼諾對廣西影響很大,降雨不斷,這尤其使在山區的采風寫生困難重重。但我還是想方設法去了桂林的龍勝、陽朔、資源、荔浦,柳州的三江、融水,賀州的鐘山、昭平等少數民族聚集地,造訪了上百個自然村,寫生創作十來處,并收集了當地相關的歷史人文資料。由于個人的創作理念和繪畫習慣,我一般是在“搜盡奇峰”時打好腹稿,在“胸有成竹”中醞釀圖范,在“隨機應變”里落墨創作。各類小稿、大稿、定稿于我并非必要。但為遵照協議約定,我還是認真完成了一批稿樣。
技法上,打破或重組了某些傳統做法(如“墨為主、色為輔”)或習慣程式,降低了墨的分量,并讓顏色成為主導畫面和心理的因素;調整了一些畫法的秩序,比如局部把“先墨后色”變換為“先色后墨”。對筆法、墨法、色法、章法等既先行設計又隨機應變、筆筆生發。對紙張、墨和顏料等材料也做了試驗,以確保組畫在發墨、發色效果上的一致。這批作品突破了一些技法難度,較好地處理了墨、色關系,墨味堅實而氤氳,色彩明快而沉著,線條靈動而凝練,空間處理機巧而有設計意識,煉形刪繁就簡,個性和新意有機生發,較好地消除了冗雜,潔凈了畫面;變“按物造型”為考慮筆順、順從筆勢的“以筆寫形”,擴大了“以書入畫”的內涵;章法上形隨筆動、筆隨意變,在變化與統一中求得較好平衡。

【納兌瑤寨】局部
創作延續了本人“隨勢賦彩”的學術理念,繼續探索把“空間表現”提升為當代山水畫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和創新突破口,強調以“賦彩”對空間作二次建構,重視從“空間”的角度來布陳墨色、調和關系、營造畫面,并把墨、色、線、形、題款、鈐印各環節編織成一個更為當代的“場”空間。這些探索或許比作品本身更重要。
落款時,我直接把每個具體村寨的真實村寨名作為作品名稱,再把村民口述的村史、故事、民俗、民謠書寫為題記,且把這些文字書寫在畫面上方遠山的墨氳里,若隱若現、似有似無。這個設計是為了讓觀者體驗到,很多信息和內涵往往沉淀在不起眼和不經意的深處,必須“靠近”“關切”才能獲查,疏遠、匆忙便會忽略。這個做法,升華了民族鄉村題材可以親近的真實感和一言難盡的神秘感,讓“紙本”的作品有了可以“觸摸”的溫度、高度和厚度。
為了把最多的精力放在《創作》上,整個2015年,除了單位的工作,我幾乎推掉了所有社會活動,尤其是在創作期間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更是常事,這種拼勁于我也少見。11月14日,已完成的十幅作品參加了由廣西區文化廳、桂林市文化局主辦的“桂林畫院精品巡展”在南寧的首展并獲得普遍好評。但我仍然以挑剔的眼光和自我否定的態度,毅然決定重畫其中五幅未臻完美的作品。盡管時間緊迫,但為了確保將最好的作品上報到國家藝術基金,必須精益求精、不計成本。重畫工作從11 月15日開始至12月17日結束。至此,十幅上報結項的作品最終確定。后經專家委員會評審,《廣西少數民族村寨風情山水畫創作》獲評為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美術、書法、攝影創作人才滾動資助項目作品,并被國家藝術基金收藏。創作中的有感而發、步步推進、層層深入和精益求精,使這批作品從手法到面貌都有所變化又相對統一,整組作品也體現了高標準、嚴要求的學術操守和文化自覺。這次創作,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了“民族村寨”這個“老”題材和“青綠山水”這個“老”樣式,并深刻體會到它們的組合依然是一個可以繼續“挖掘”的“富礦”。我將再接再厲、持之以恒地把這個項目做下去,爭取創作出更多、更精、更新的作品,為時代美術留下一個嚴肅創作的樣本。
(文/秦暉)

1【白面瑤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2【寶贈侗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3【丹洲侗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4【地靈侗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5【金竹壯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1【龍脊古壯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2【納兌瑤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3【平安壯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4【社水苗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

5【寨枕侗寨】秦 暉紙本設色:125cm×245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