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峰,張利超,張北紅,謝頌華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3.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
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研究
潘峰1,2,張利超1,2,張北紅3,謝頌華1,2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土壤侵蝕與防治重點實驗室,江西 南昌 330029;3.南昌工程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摘要]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背景下,結合江西省自然地理、社會、經濟和水土流失要素,完成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分,明確了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并提出分區區域布局。論述了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結果和分區概況,為江西省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水土保持區劃是根據自然資源、水土流失特點、社會經濟狀況,在自然地理、土壤侵蝕類型區劃的基礎上,將區域劃分為若干個水土保持類型區[1],并提出各類型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產發展方向要求,以便科學地指導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區劃是水土保持的基礎性工作,將在很長的時間內指導水土保持專項規劃與綜合規劃[2-6]。
受多種因素影響,江西省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退化,威脅生態安全,危及人居環境,嚴重制約著江西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7],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任務任重而道遠。本研究在已有相關區劃成果和全國水土保持區劃的基礎上,結合江西省水土流失現狀,提出分區水土保持主導基礎功能和區域布局,對促進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水土流失現狀
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土地總面積16.69萬km2。境內地勢周圍高、中間低,由南向北、由周邊向中間傾斜,山地、丘陵面積分別占土地總面積的36%和42%。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7.8 ℃,年均降水量1 341~1 940 mm,降水多集中在4—6月,期間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3%~53%。境內河流眾多,均匯入鄱陽湖,鄱陽湖水系94.1%在江西省境內。地帶性土壤為紅壤,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4.48%[8]。處于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植被類型復雜、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為63.1%。
根據2013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公報》,江西省土壤侵蝕主要為水力侵蝕,面積為26 496.87 km2,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5.88%,其中輕度、中度、強烈、極強烈和劇烈侵蝕面積依次為14 895.82、7 557.66、3 158.15、776.42、108.82 km2,以輕度侵蝕為主。
2水土保持區劃分
全國區劃中,江西省屬于南方紅壤一級區,并劃分為江南山地丘陵區和南嶺山地丘陵區2個二級區和7個三級區。除贛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內各地略有差異外,其余各三級區內各縣(市、區)氣象、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特點、水土流失防治等沒有明顯的區域差異,因此不再進行四級區劃。根據《全國水土保持區劃(試行)》,直接采用全國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劃分成果作為全省水土保持區劃范圍,將江西省劃分為7個區,見表1。
3分區概述
3.1浙贛低山丘陵人居環境維護保土區(Ⅴ-4-2rt)
該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少量分布風力侵蝕。水力侵蝕面積3 639.53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92%,以輕度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占48.91%。水土流失分布廣泛,常見于裸巖、果園、坡耕地等,特別是在紅砂巖裸巖區域水土流失程度劇烈,恢復極為困難。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人居環境維護和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河湖源區保護、水源地保護、自然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土地生產力保護等。區域布局是以維護人口密集區居住環境、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生態旅游為重點,積極搞好生態旅游型和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增強水源涵養能力,防治面源污染,保護好河湖溝渠邊岸,改造坡耕地,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
表1 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劃分結果
3.2鄱陽湖丘崗平原農田防護水質維護區(Ⅴ-4-3ns)
該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風力侵蝕,重力侵蝕分布較少。該區坡耕地分布較多,坡耕地土壤侵蝕是水土流失的重要來源,此外在鄱陽湖濱湖地區和“五河”尾閭地區還分布有大量的風蝕沙地。有水蝕面積3 312.3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2.4%,以輕度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占48.13%;有風蝕面積125.38 km2,占全省風蝕沙地面積的70%,風力侵蝕面積明顯多于全省其他區域,是江西風力侵蝕的最主要區域。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農田防護、水質維護。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湖區保護、水源地保護、自然景觀保護、候鳥及魚類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以及風蝕區、洪澇區人居保護等。區域布局是以保護農田、維護水質為重點,開展濱湖地區沙地植被建設、平原農田林網建設、濕地恢復,減輕水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影響,加強節水灌溉、小型水利水保設施配套,以及河湖植被緩沖帶建設,維護水質,減輕農田面源污染等,保護水源地和群眾飲水安全。
3.3幕阜山九嶺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Ⅴ-4-4tw)
該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崩崗分布。水力侵蝕面積2 446.46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5.35%,以輕度侵蝕為主,輕度侵蝕面積占63.89%。侵蝕程度雖然以輕度侵蝕為主,但面積分布廣泛,常見于坡耕地、崩崗、陡坡風化花崗巖地區、過伐區,以及工礦、修路等開發建設區域。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土壤保持、生態維護。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河湖區保護、水源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等。區域布局是以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保護農田和河道、穩固山地丘陵區生態系統為重點,積極搞好崩崗治理等。
3.4贛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Ⅴ-4-5t)
該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崩崗分布,侵蝕程度雖然以輕度侵蝕為主,但面積分布廣泛。水力侵蝕面積7 054.19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3.92%,以輕度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占37.75%,常見于坡耕地、崩崗、農林開發區、林下,以及公路、采礦、城建、農林開發等開發建設區域。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牧業生產、河湖區保護、水源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等。區域布局是以提高林下植被、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為重點,積極搞好經濟林果開發、坡耕地與崩崗治理、重要水源區面源污染防治等,進一步推進生態經濟型和生態旅游型小流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3.5贛南山地土壤保持區(Ⅴ-4-8t)
該區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蝕為主,并有崩崗廣泛分布。水力侵蝕面積6 232.60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21.71%,以中度及以上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占50.69%。區內有崩崗22 812個,面積8 480.5 hm2。水土流失程度相比2000年有所降低,但分布依然廣泛,常見于林下、廢棄礦地、崩崗、老果園、坡耕地等。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牧業生產、河湖源區保護、水源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等。區域布局是營建生態林網涵養水源,治理崩崗侵蝕,發展特色林果業和雨洪資源利用配套建設,以坡地經濟生態開發和水生態治理為重點搞好生態開發與治理。
3.6南嶺山地水源涵養保土區(Ⅴ-6-1ht)
該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崩崗分布。水力侵蝕面積2 177.74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7.10%,以輕度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面積占37.23%。區域水土流失總體較輕,但局部嚴重,常見于崩崗和公路、采礦、城建、農林開發等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水源涵養、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牧業生產、河源區保護、水源地保護、自然景觀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等。區域布局是加強預防保護,治理丘崗地區崩崗侵蝕,保持土壤,防止泥沙下泄、溝道淤埋,減小山洪災害隱患;防止石質山區土地生產力退化,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保護天然林資源,加強中幼齡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結構,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積極搞好雨水集蓄利用和水系配套。
3.7嶺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養區(Ⅴ-6-2th)
該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有崩崗分布。水力侵蝕面積1 633.98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7.75%,以輕度侵蝕為主,中度及以上侵蝕占43.45%。雖經過多年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土流失面積有所減少,但是土壤侵蝕分布仍舊廣泛,普遍存在于林下、傳統果園、廢棄礦山地等,特別是廢棄稀土礦山地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
該區水土保持主導功能是土壤保持、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社會經濟功能包括農業生產、林業生產、水源地保護、河源區保護、土地生產力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區域布局是以治理崩崗侵蝕、保護土地生產力、涵養水源、控制面源污染、保障供水安全為重點,加強水土保持防護體系建設,提高林下植被覆蓋率,改善林相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將水土流失治理與特色產業相結合,阻止不合理的農林開發,發展生態、經濟并重的農林業。
4結語
水土保持區劃是水土保持規劃的基礎和組成部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水土保持區劃能夠因地制宜、分類分區地提出地區生產發展方向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一定時間內有效指導水土保持規劃設計,因此應加強水土保持區劃研究,并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間隔一定時間進行適當修訂。
[參考文獻]
[1] 關君蔚.水土保持原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130-133.
[2] 王禮先.水土保持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145-183.
[3] 王治國,王春紅.對我國水土保持區劃與規劃中若干問題的認識[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7,5(1):105-109.
[4] 張鈺嫻,臧貴敏,李海林,等.浙閩山地丘陵區水土保持區劃及治理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6):112-115.
[5] 承志榮,王新軍,王雪晴,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江蘇省水土保持區劃指標體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6):181-186.
[6] 張碧嶺.江西省水土保持區劃試探[J].江西水專學報,1986(2):55-63.
[7] 謝頌華,曾建玲,楊潔,等.江西水土流失省情分析[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0,29(3):69 -72.
[8] 汪邦穩,湯崇軍,楊潔,等.基于水土流失的江西省生態安全評價[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1):51-57.
(責任編輯李楊楊)
[基金項目]江西水利科技項目(KT201214,KT201310)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941(2016)06-0017-03
[作者簡介]潘峰(1987—),男,江西鄱陽縣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與科研工作;通信作者張利超(1983—),男,黑龍江佳木斯市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規劃設計、水土保持科學研究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5-09-15
[關鍵詞]水土保持區劃;基礎功能;區域布局;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