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盡管目前影視投資火熱,但風險很高,參與的各路資本要嚴控風險,才能享受到其帶來的高回報
盡管影院銀幕仍在以每天超20塊的數量增長,但是今年上半年的票房卻出現了增速回落。根據統計,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246億元,排場3458萬場,觀影人次7.23億。與去年同期相比,票房增速放緩,增長僅21%,創近5年新低。
“這說明一個問題,市場不會一帆風順,單邊上漲,在某個階段競爭加劇,會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不太專業的投資方憑借資源,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但是公眾不會買賬。”在資深文化投資人、深創投西南大區總經理許翔看來,現在的電影市場,已開始供大于求。
顯而易見,在不掌握影視運行規律和市場資源的前提下,盲目跟隨概念投資,不僅失敗率高,更有甚者血本無歸。為此,《投資者報》記者特別采訪了樂視影業參與投資人許翔、資深影視文化專家律師董媛媛以及《美人魚》出品之一金誠集團等市場參與者,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影視投資脈絡。
風險高僅10%電影賺錢
突飛猛進的票房為電影發展提供了發展的原動力,蜂擁而至的資本也擴大風險影響的范圍。
在光環聚集、暴利誘惑的背后,極高的投入風險也讓許多投資客不得不直面血本無歸的結局。事實上,在中國的電影投資中,50%虧損,40%持平,僅有10%左右可以獲得盈利。投資成本高、機會少、風險大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特點。
而據記者了解,拍攝的影片能夠實現公映乃至大賣的僅是極少數。據廣電總局電影局統計,2015年中國共生產的故事片有686部,動畫片51部,其中票房過億的國產片有47部。而據“電影票房”網站數據,2015年共上映的新片有357部,其中國產片300部左右。也就是說,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拍出來的686部電影只有不到一半進過影院。
“影視產業的火爆程度直接吸引投資者將資金投進來,除了一開始就做影視行業的企業外,目前有很多傳統企業轉到影視產業中,這些資金將有助于影視產業的發展,但是影視產業本身風險很大,因此需要投資者對擬投的影視公司或影視項目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北京天馳君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法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室主任、首都金融服務商會影視金融專業委員會法務部主任董媛媛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資本逐利胃口加大
在職業投資人看來,資本市場的競爭更加殘酷。《瘋狂的石頭》的成功刺激了很多人去以小博大,而《太平輪》的失敗也讓諸多投資人對大制作望而卻步。
在許翔看來,影視行業的發展歷程與其他行業并沒什么兩樣。“市場突然好起來,投資蜂擁而至,到假冒偽劣充斥,傷害市場,再逐漸下降,最終回到正常穩定的市場。”
從調研來看,傳統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債權投資,往往通過貸款的模式,需要擔保、抵押、質押等方式,嚴控合規;而私募形式的合作往往是以權益投資或股權投資的模式,靈活度高,對基金管理者的要求也高,并會與產業資源聯動。
然而,在專業人士看來,除去正規融資渠道,投資影視資本的逐利卻不局限于票房蛋糕,而是更大的賺錢效應。
影視概念在一二級市場熱炒,影視公司通過IPO、借殼、并購等途徑開始沖擊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也紛紛拋出巨額定增方案,高溢價收購成立不久的明星影視公司。這種方式盛行一時,證監會今年上半年特別加大了對此類行為的監控和限制。
與此同時,打著金融創新的名義,熱炒明星和大片資源,魚龍混雜的創新金融公司也開始尋找影視資源圈錢,通過票房造假樹立“能賺錢、會投資”的形象,玩著類“龐氏騙局”的游戲,意圖到市場圈大錢。
讓不專業的人參與專業的金融投資,在業內看來,這些錢的賭博性質更重。“文藝圈的人其實相對單純,不一定了解資本市場的水有多深,覺得有老板投資就拍,遇到別有用心的投資方,不僅傷害電影,也傷害群眾基礎,有些賺錢的大導演也在回避這個階段。”許翔說。
多手段風控甄別
既然如此難,影視投資是否就一點都不能做呢?當然不是。
據悉,為控制風險,北京銀行通常會對“打包”貸款范圍內的影片和電視劇都進行全面商議,選取不同類型、不同檔期、不同成本的影片打包,通過分散風險提高貸款的“保險系數”。
相似的,金誠集團文化基金也嚴格要求風險的分散,投資多個不同品類不同模式的項目。“對項目的精挑細選,只投資行業內最頂級的操盤團隊;對項目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深度參與把控;部分項目采取保底收益,結構化設計來防范風險。”
金誠文化發展集團交易部總經理馬振國表示,最核心的還是來源于管理團隊豐富的投資管理經驗和行業資源,才能把控風險,分享收益,“從已經結束的項目來看,部分項目取得較高的收益回報,一般的項目也取得10%的回報率。我們在項目制作和發行階段都有深度參與,當預期會有風險的時候,我們會通過自身的資源先行進行轉讓來保持穩定的收益,運作過程中也有項目實際票房不理想,但好在發行前就把收益進行了提前變現。”
而從法律角度,蕫媛媛指出,盡管影視產業自身的風險不可能消除,但可以通過聯合投資合同將版權、投資收益比例等事項進行明確約定,也可以通過前期對影視項目劇本質量、創作團隊人員構成的選擇降低風險。
“拍攝、上映影視作品不再只是導演的小圈子世界,而是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等影視資本操盤手共同組成的‘資本游戲,真正優秀的項目基本不會對個人投資者開放,所以個人投資者一般會通過影視基金、入股優質團隊等方式參與其中。”金誠集團財富運營部副總經理章耀庭認為,對有興趣參與影視投資的個人投資者,首先是注意風險,其次是尋找強大合作方,最后才是追尋最佳收益風險比,慧眼識別超級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