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亮
古時候,有位姓於的私塾先生非常孝順。他的父親年輕時也是個讀書人,屢試不第后,為了養活子女干起了馬車夫。老父親勞累了大半輩子,年紀大了落下個脖子僵硬的后遺癥,尤其到了梅雨季節或暑寒交替的時候,酸痛得更加厲害。
老爺子苦不堪言,於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請來郎中,為父親治病。郎中望聞問切,細致了解過情況后說:“老爺子年輕時趕馬車,為了多掙錢,接的都是危險的活兒,跑的路線多是兩旁懸崖峭壁的山路,必須專注前方,及時指揮,一刻不得馬虎,長此以往,脖子就僵硬無比了。”
毛病找到了,該怎么醫治?那郎中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給老爺子開點活血散瘀的方子,用來減緩酸脹。我再教你一個方法,用一條布巾兜住老爺子的下巴,兩頭用麻繩系牢掛在大樹上,老爺子的脖子會被拉升,每日這樣堅持片刻,三月后定有奇效。”
得到郎中的指點后,於先生很高興,立馬照辦。誰知當他把系著麻繩的手巾兜住老爺子的下巴時,老爺子一臉怒容,恨恨地說:“我兒這是要置爹于死地嗎?”見父親怎么都不肯嘗試這樣的方法,於先生只好作罷。
喝過郎中開的藥后,老爺子的頸疾稍微有些好轉,至少犯病的時候,齜牙咧嘴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於先生是個教書先生,家藏詩書上百卷。父親雖然趕了一輩子馬車,但還是非常愛讀書寫字。人剛舒服點兒,老爺子便饒有興致地看起詩書來。看到父親心情舒暢,於先生也非常高興,經常抽空與父親一起讀書交流。
可好景不長,老爺子頸部的毛病很快就加劇了,嚴重的時候,脖子僵直,動也動不了,只能臥床休息。為了緩解父親的疼痛,於先生一頁頁地給父親翻書解悶,好轉移他的注意力。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先生只好又向郎中求助,看除了吊頸,能不能再想其他辦法解決問題。
郎中來的時候,於先生正在為躺在床上的老爺子翻書呢,郎中大驚失色,說:“趕緊叫老爺子別再看書了,這樣只會加重病情!”
於先生不解地問:“識字讀書能長學識、開眼界、闊胸襟,怎么會加重病情?”
郎中搖搖頭,說:“這你就有所不知了,讀書本身沒有問題,但對患有頸疾的人來說,卻是大忌!你家老爺子頸部僵直,血脈不暢,這看書讀書時,眼到之處,頭部必須緊跟其后,就相當于不停地點頭,頭部只能上下,卻不能左右動作,當然會病情加劇!”
於先生總算明白了,追問道:“依先生之見,可有治病的良方?”郎中頓了頓,說:“要想辦法叫老爺子活動活動頸部兩側,也就經常地搖搖頭……”
於先生傷腦筋了,這可有點難辦。他試著請求父親搖搖頭,說是能治療頸疾。誰知老爺子剛把頭往左右一扭,便疼得直叫喚:“這頭稍稍擺動,便痛得鉆心入髓,哪有這樣醫病的,這是想要我的老命啊!”之后說什么也不肯再嘗試了。
面對固執的父親,於先生只能作罷,但卻一直暗暗思索:該怎樣治好父親的頸疾呢?
老爺子還在靜養,只是在讀到妙手天成的佳句時,會忍著痛大呼“妙哉”。看到父親忘乎所以看書的樣子,於先生眼睛一亮,有辦法了!
這辦法說出來簡單,但操作起來非常的繁瑣辛苦。是什么辦法?原來,於先生看到父親嗜好詩書,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甚至忘了疼痛的地步,但書卷上的字,都是從右往左、自上而下排列的,父親看書的時候,頭只能上下晃動……既然這樣,何不把書卷上的字體排列變動一下,叫父親在不知不覺中,頭部左右搖動?
說干就干,於先生一有空閑,便手抄父親愛看的詩詞歌賦,裝訂起來送給父親看。
老爺子一看:兒子的字工工整整,半點不馬虎,唯一的不足是字體居然是從左到右依次排列,顯得無章無法,不過難得兒子孝心,就這么湊合著看吧……
轉眼半年過去了,於先生抄寫的那本集子,老爺子都快倒背如流了,就在這不知不覺中,他的頸疾也大有好轉。
於先生手抄這本集子,只是為了給父親治病,急中生智想出來的,叫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千年以后文字的排版,恰恰采用了這一方法:自上而下,從左往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