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志英
文章編號:2095-6835(2016)13-0036-01
摘 要: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三農”報道采取的是精英視角,來引導和教育農民大眾。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在新常態下,這種報道視角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對新聞的渴望——農民希望媒體的報道能夠反映自己身邊的故事,反映自己的生活現狀,反映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新常態下“三農”報道應該采用平民視角,站在普通農民群眾的角度,反映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設狀況,真切地表現農民群眾的生存狀態。
關鍵詞:新常態;平民視角;三農報道;農村經濟建設
中圖分類號:G22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3.036
近年來,在新聞報道中一個新的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這個詞語就是“新常態”。“新常態”是我們黨根據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研究分析經濟社會發展規模之后,提出的一個正確反映時下經濟社會形勢的新論斷和新概念,指出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會趨于平穩,在中低速持續運行。這一社會經濟發展新現象,對媒體做好新聞報道提出了新挑戰,也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對新聞工作人員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常態下,新聞報道也面臨一個“轉方式、調結構”的問題,即實現從關注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規模轉移到持續關注經濟質量、經濟效率、經濟發展方式等。尤其是對農村新聞來說,必須遵循科學的經濟發展觀,以平民視角做好“三農”報道,真實、客觀地報道農民的發展現狀。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許多“三農”報道采取的是精英視角,媒體報道的主要是農村的一些成功人士,如農民企業家、鄉土專家、產業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記者一般是通過這些人的先進事跡,來引導和教育農民大眾,讓他們學習和復制這些人的生產、生活狀態,逐漸向“成功”靠攏。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新常態下,這種報道視角已經不能滿足農民對新聞的渴望——農民希望媒體的報道應該是能夠反映與自己密切相關的那些事兒,讓受眾更關注普通農民大眾的命運和想法。因此,新常態下,“三農”報道應該采用平民視角,站在普通農民群眾的角度,反映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設狀況,真切地表現農民群眾的生存狀態。
1 要把普通農民大眾放在主體位置
1.1 真實再現農民的生存狀態
通過對農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報道真實再現農民的生存狀態。新常態下,全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農村作為我國最大的生產戰場,農民作為我國最大的生活群體,其生產、生活勢必會受到全國經濟形勢的影響。比如,2016年全國糧食主產區的農民由于糧食價格的大幅下跌,使其收入急劇下降,農民的生產、生活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普通農民大眾該如何轉變思想觀念和生產方式,是當下新聞媒體應該關注的重點和焦點。同時,媒體要對現階段農民的生存現狀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對農民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瓶頸有一個全面的思考,讓農民能夠感受到媒體反映的農村的事情是客觀的、真實的,讓黨和政府從“三農”報道中了解農村普遍的真實情況,從而制訂出能夠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的大政方針。
1.2 走進農民的精神世界
通過講述農民自己的故事走進農民的精神世界。農民是建設農村的主體,發展農村經濟不僅要抓農業生產,精神文明建設也是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貌是影響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事業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近年來,隨著全國經濟的低迷,農村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一些農民對未來感到迷茫和困惑。媒體在報道農民的生產、生活的同時,應較多地關注農民的精神世界,讓農民在遇到壓力,感到無助、迷茫時有有效的訴求途徑,得到有效的緩解和解決。農民的一些精神壓力、思想負擔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緩解,勢必會引發一些極端事件,造成更大的社會矛盾。這不但對農民自己和家庭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農村經濟發展。近幾年,一些“三農”報道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記者從個體事件入手,通過詳細剖析和引導,全面展示農民的內心境界和精神需求,讓農民和專家、受眾等進行面對面交流,在舒緩情緒的同時,讓農民感受到社會對農民群體的關注和關心,激起他們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2 全面展示農民新形象
“三農”報道要站在平民角度全面展示農民新形象。在過去對農民的報道中,有一些是帶有負面因素的報道。然而,盡管在部分農民身上還存在著愚昧、頑固等缺點,但通常情況下,在他們身上,我們所能見到的更多的是樸實、誠懇、吃苦、耐勞等優良品質。新常態下,農村發展腳步逐漸放緩,農民再次面臨觀念轉變和發展選擇,而一些思想先進和活躍的農民率先融入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大潮中,將一些新觀念、新思想、新風尚也帶到了農村,讓更多的農民跟著時代的腳步前行。現在許多媒體對于普通農民生產生活的報道,展現了當下我國農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比較突出地反映了廣大農民群眾積極參與經濟建設的勁頭和熱情。
3 讓農民自己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
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大時代,依靠電腦、手機等媒介,每一個人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農民作為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對農村存在的一些問題認識得更清楚、更直接、更到位,對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感受更真切。因此,媒體應該大力調動農民群體的積極性,讓農民用自己手中的筆、手機、相機等記錄下他們自己的感受,讓他們面對受眾講述自己的真實生活。這樣,不但能夠更好地增強媒體和農民的互動,還能夠激發農民參與媒體報道的熱情,增加媒體受眾率。
黨中央提出,在新常態下促進發展農村經濟,對媒體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三農”報道要及時轉變方式,站在農民大眾的角度,以平民視角報道農村的事情,以其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媒體發展的需要。
〔編輯:胡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