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孟言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四平市秧歌文化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研究
鄒孟言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秧歌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在四平市的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分析四平市秧歌的開展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相應建議。
四平市;秧歌;發展現狀;對策
在全國上下全民健身活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思想的熏陶下,秧歌這項大家喜聞樂見的民間體育運動得到了更好地開展,特別是在我國的東北地區,秧歌具有較好的群眾基礎。秧歌是漢族舞蹈,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四平市又稱“四平街”,是吉林省的第三大城市,有吉林省的“南大門”之稱。秧歌在四平市特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普及程度比較高,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正在進行秧歌表演或者是運用秧歌進行健身活動的人群。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網絡查詢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秧歌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在四平市的開展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出四平市秧歌的開展有哪些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有效的建議,旨在對四平市的秧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以及推動全民健身體育活動的更好開展,最終使秧歌這項大眾運動在四平市得到更好地開展,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勞動生活,也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析福攘災時所唱的頌欣、鑲歌有關,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到清代時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并在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在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逢節假日,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東北,秧歌是東北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樸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于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樸、剛柔并濟的性格特征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
2.1 四平市秧歌參與者概述
當前四平市秧歌隊員群體的年齡分布較廣,但又呈現出“小少大多”的特征。總體來說,在四平市秧歌隊員的人口統計學指標中,在年齡結構上體現出,秧歌這項民間體育活動中老年人參與的人比較多,年輕人較少;女性比較喜歡參加秧歌這項運動,男性不是很喜歡秧歌這項運動來進行健身娛樂活動,參加的人數較少。所以,四平市秧歌隊員年齡結構和性別結構都很不協調,當然這其中也它有一定的社會歷史原因。參與秧歌活動的時間特征上呈現出:參與秧歌活動的時間越少,參與的人就越多;參與秧歌活動的時間越長,參與的人就越少。這種情況也是很不合理的。四平市秧歌隊員參與秧歌活動的場地情況調查顯示,主要集中在廣場、街道或小區空地、家中進行,參與秧歌活動的場地比較缺乏,沒有組織性,比較混亂。參加秧歌活動的人中,多數人還是動機不是很明確,這要求相關部門加大宣傳的力度,轉變他們的思想。
2.2 四平市秧歌隊員進行秧歌活動的活動內容及組織形式情況
秧歌的活動內容比較廣泛,在四平市秧歌隊員進行秧歌活動的內容中,其中健身秧歌又分為自選套路和規定套路,而且大部分僅是以徒手的簡單秧歌步伐為主,訓練種類除了大眾的簡單秧歌步伐外,多以扇子秧歌為主,其他種類包括跑驢、旱船、大高蹺、小高蹺等,但其所占的比例比較小。四平市的秧歌數目嚴重單一,沒有形成多樣化的訓練模式,秧歌受眾群體比較喜歡一些簡單的動作組合,這些組合缺乏科學性,所以造成了它的鍛煉效果不好。四平市秧歌隊員參與秧歌活動的組織形式太少,沒有組織自發參與的群體較多,結構不合理,這就造成了秩序混亂,對秧歌在四平市的可秩序發展的大環境是極其不利的。
目前四平市秧歌文化的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社會各界支持秧歌文化發展的力度還不夠和對秧歌參與群體缺乏大力的宣傳。四平市開展秧歌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不是很集中,場地比較缺乏。秧歌活動群體參與秧歌文化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確,動機不是很強烈。四平秧歌文化對外交流活動不是很多,與外界的交流性不強,應該走“引進來,走出去”的路子,要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把人家好的東西學習過來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把自己好的東西發揚出去,這樣就更有利于四平市秧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當下,群體參與秧歌活動的形式比較單一,缺乏有效的組織,缺乏創新,在秧歌活動內容上應該做到適時推陳出新。
3.1 展現地方文化特色,鼓勵后人發揚與傳承
在四平市秧歌的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具有四平市當地特色的秧歌文化和秧歌文化環境,后人應繼續保持這些優良傳統,進一步更好地推進四平市秧歌文化的發展。
3.2 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渠道,促進社區和諧
廣大的秧歌活動參與者在參與秧歌活動當中,充分地享受到了秧歌這項民間體育活動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許多人都通過秧歌構架橋梁結成了較好的友益,大家在節假日利用秧歌來娛樂身心,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排解了許多壓力,既促進了社會、社區的和諧建設,又為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做了貢獻。
3.3 具有健身、娛樂及競技相結合
秧歌既然是一項身體活動,它就具有一定的健身價值,有利于改善人們的體質。總體來說,秧歌具有集健身、娛樂和競技為一體的功能,它們都是秧歌文化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秧歌在四平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當前非常受群眾的歡迎。但是四平市秧歌文化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需要加強改革創新,構設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構建合理、平衡的參與群體結構,提高參與者的文化水平,爭取政府支持的力度,科學管理,促進其健康發展。
[ 1 ]趙俊.山西秧歌初探——以侯馬白店秧歌為例[ 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40(1):119-121.
[ 2 ]徐艷.三大秧歌在教學中的風格把握[ J ].四川戲劇,2009 (2):131 -132 .
[ 3 ]毛毅剛,矯禎玉.東北秧歌的發展與傳承方向研究[ 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2(1):80.
[ 4 ]薛蓮莉.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及發展變化[ 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1):122-125.
[ 5 ]趙培禹,畢宏丹,董宇.東北秧歌體育文化傳承與創新[ J ].體育文化導刊,2010(10):127-129.
[ 6 ]楊筆涵.東北秧歌與社區文化創新發展研究[ 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4):115-116.
[ 7 ]李達偉,齊瑩,簡波.文化形態學視野下的東北秧歌文化特征[ J ].遼寧體育科技,2011,33(1):35-37.
[ 8 ]李諾.談東北秧歌的發展與創新[ 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3-34.
G812.4
A
1674-151X(2016)10-1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0.079
投稿日期:2016-09-07
鄒夢言(1988—),助教。研究方向:網球運動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