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史書
本刊編輯部
人們了解“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需要讀史。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建議干部們讀《史記》與《漢書》。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中華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紹父親司馬談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個思想文化學派: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馬談受漢初“黃老之學”的影響,對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的評價。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而司馬遷推崇孔子和儒學,稱孔子為“至圣”;這些對中華思想文化有很大影響。
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用二十多年時間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斷代史《漢書》。《漢書》中《藝文志·諸子略》包含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農、小說諸子十家的思想觀點,并認為各家的思想觀點“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表示對“百家之學”兼容并包的態度。正因為中華文明有這樣的優良傳統,才能長期傳承發展。
漢武帝時張騫,艱苦備嘗,用十三年時間,獲得關于西域的認知,對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很大影響。張騫通西域,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西域,又由此傳到歐洲;當時的中國以文明和富強的政治實體而聞名于世。
東漢時期,被封為“博望侯”的班超也為通西域作過重大貢獻,這不但是物產、經濟互通,而且是文明的交流互鑒。
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又將中外聯結得更緊密。認知歷史有助于今天對筑夢“一帶一路”重大戰略意義的理解。讀史才能更好地知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