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琳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1756
?
新媒體的發展探析
馬琳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611756
摘要網絡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新媒體成為社交、獲取信息、發表言論的重要方式,在傳播學的研究中,新媒體顛覆了傳統媒體的經營傳播狀況,文章探討新媒體發展的特點和本質,并從技術、平臺、形式等方面展望新媒體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媒體;互聯網發展
目前,無論是網絡生活中還是理論研究學界都對新媒體有著五花八門的定義,筆者認為,新媒體的定義應圍繞“數字化”和“互動化”展開,既涵蓋互聯網技術在其中的基礎性作用,又包括相對于傳統媒體單向性的多向互動性。新媒體快速進行產業化發展,將媒介的市場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渠道多元、形式多元、內容多元的新媒體態勢。
1.1新媒體用戶基礎夯實。
CNNIC在2015年12月公布的《2016年公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中顯示,我國目前網民規模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我國互聯網發展關鍵詞已經由“廣”逐漸轉變為“深”,結合導航、購物、娛樂等立體應用服務,深入到人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
報告中可以看到,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由于手機的便攜性和功能內容的豐富性,網絡終端設備從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向手機轉變,成為最重要的入口,加深了用戶對其的依賴度。
1.2 “互聯網+”觀念深入,新媒體產業高速發展
由于消費者將花費的時間從電腦轉向了移動設備,企業廣告投放由線下向線上轉移,這可能會引起廣告平臺收入的再分配。根據網絡廣告監測系統最新數據研究發現,我國各個企業對網絡廣告中的投入有所增加,以汽車行業為例,汽車品牌總投放費用達2.7億元。數字廣告市場繼續迅猛發展,多屏融合的媒介環境日益滲透到中國網民的日常生活,跨屏投資的整合也愈發成為廣告主的聚焦點。
1.3互聯網企業規模巨大且產業鏈多元擴張
互聯網行業帶來了很多新興經濟的發展,很多白手起家的互聯網企業隨迅速變革的局勢站住了腳跟,并獨占一方鰲頭?;ヂ摼W行業中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巨頭為首,各有側重的核心業務的同時頻頻并購,割據區域。除此之外,京東、唯品會一類的互聯網電子商務來勢洶洶,小米手機更是憑借線上營銷一炮打紅,蘇寧電器等傳統企業也紛紛涌入無線互聯網的洪流,期待在變革中迎來跨越式發展。
新媒體的創新變幻莫測,有時更新細節,而更多時候是以一種顛覆的方式進行創新。3年前,我們完全沒有想到微信會以這樣無孔不入的姿態進入我們的生活,用戶規模不斷擴大,使用方式從交友到媒體平臺、企業平臺、游戲、電子商務。新媒體的發展趨勢難以簡單預測,可以從接入手段、存儲平臺及應用內容方面做簡單分析。
2.1Native App為主,Web App輔助發展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Native App使用率越來越高,基于HTML5的Web App也在悄然崛起,主流瀏覽器開始內嵌HTML5應用。
首先需要總結下App與web的優劣:
Native App的優勢很明顯:網絡加載速度快;各平臺系統獨立,操作體驗便捷;可訪問本地硬件設備和資源。劣勢在于不同平臺之間的移植麻煩;多個版本研發、維系成本高;與第三方合作繁瑣。
Web App開發成本低、適配多種平臺和終端、迭代更新容易、無需安裝成本;但是瀏覽的體驗差,不支持離線模式,消息推送不夠及時;調用本地文件系統的能力弱。
兩大載體各有千秋,游戲娛樂類、地圖、網購更傾向于使用Native App;YouTube等多媒體服務目前還是以Web App為主;還有的則采用Native App+Web App混合模式。
2.2云服務日漸普及
云服務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從阿里云的虛擬主機服務,到各個互聯網公司推出的云盤儲存服務,可以大膽預測,云服務技術的不斷提高將取代硬件設施的重要性,成為計算機運轉的新動力。第三方獨立的云服務會一步一步興起,而硬件門檻將會逐步降低。
2.3產業融合發展,垂直細分加深
產業內部,企業并購、業務合作等形式多樣,產業鏈上下游的鏈條被打破,產業內部正在垂直進行著更廣泛的整合,以小米公司為例,以單一硬件為起點,不斷開發新產品,并延伸至軟件領域,針對性地打造硬件、軟件、應用服務的一體化服務,以爭搶移動互聯網入口。
產業外部,“互聯網+”滲入零售、金融、教育等多個行業,互聯網產業化迎來發展新機遇。例如,傳統金融業衍生出新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眾籌、P2P、第三方支付等商業模式開拓了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2.4內容、技術、服務環環相扣
無論是工業社會還是互聯網時代,內容、品質的核心地位都是不容撼動的,縱然現在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不好的內容就算巷子再淺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更經不起競爭的摧殘。特別使傳媒產業,信息內容方面,沒有思想沒有靈魂新媒體技術也是不得人心的。新媒體的未來應該是內容+技術+服務,只有優質內容給媒體生命,互聯網技術給媒體延續生命的平臺,用戶至上的服務給媒體持續不斷的動力,才能使新媒體發展更上一層樓。
與傳統的媒介相比,新媒體所承載的信息量呈倍數增長,新媒體形態不斷推陳出新。新媒體的研究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文明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將傳播理論的變革、沿襲與新媒體環境相結合,將廣博與深耕相結合,踏實理論,創新實踐。
參考文獻
[1]程士安.受眾生活形態與接觸點新媒體[J].中國廣告,2006(3):128-129.
[2]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J].廣告大觀:媒介版,2006(5):12-15.
[3]柳斌杰.新媒體現狀與趨勢[EB/OL].http://politics. people.com.cn/GB/1027/5187427.html.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019-01
作者簡介:馬琳,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