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地理中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任敏卿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福建福州 350001
?
田野調查在文化節目采訪報道中的作用
——以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地理中國》為例
任敏卿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田野調查被公認為是人類學學科的基本方法論,所有實地參與現場的調查研究工作,都離不開田野調查。在傳媒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文化節目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必需,作為人類學學科基本方法的田野調查進而成為采訪報道的必要手段。文章從采訪報道真實性、生動性、文化性三個維度論述“田野調查”在文化節目采訪報道中的作用。
關鍵詞田野調查;文化節目;采訪報道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有著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媒體人責無旁貸的使命。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興媒體,優秀文化節目都能發揮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精神的巨大功能,令受眾心靈得到滋養。
然而制作文化節目并非空穴來風,它不僅需要媒體人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精深的人文素養,更需要其具備科學采訪手段對素材加以搜集和整理。作為人類學學科的基本方法,如今“田野調查”越來越受到媒體人的重視,成為文化節目采訪的必要手段。
田野調查被公認為是人類學學科的基本方法論,也是最早的人類學方法論。參與當地人的生活,在有嚴格定義的時空范圍內,體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思想境界,通過記錄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來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滿足人類的普遍需求,以及社會的構成狀況,這便是田野調查的基本內涵[1]。田野調查被認為是科學研究收集資料最普遍有效的方法,也是人文社會科學觀察、記錄研究對象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涉獵領域相當廣泛,包括語言學、考古學、民族學、行為學、人類學、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而上述領域常常成為文化傳媒關注的熱點。當人類諸多行為過程被真實記錄,并以節目形式呈現時,田野調查就不僅僅是人類學的方法論,它進而成為采訪報道的重要方法,在文化節目采訪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提倡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令采訪者與被采訪對象間建立起高度契合的關系,最大程度呈現給受眾一個真實、生動、又帶有文化意蘊、審美趣味的文化場域。在采訪報道中,田野調查的作用一般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采訪報道最講求的就是真實客觀,真實客觀是采訪報道的生命線。而田野調查建立在一系列客觀中立的調查之上,無論參與觀察,還是深度訪談,都試圖在細節還原中最大限度接近事物本質,呈現事物本來面貌,令新聞報道更加真實客觀。
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地理中國》是一檔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介紹兩岸民俗風情為特色的旅游文化類節目,故帶著真情實感、文化探尋、推演思考的“文化行走”成為節目常態。特別是觸及深具內涵的歷史掌故,需要考證的歷史事實,更離不開田野調查。《孔子的足跡》系列專題中,前方記者行走在當年孔子生活、教學和游歷的山水間,實地感受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的傳承和變遷,對孔子生活的年代、地點、事件、相關人物等繞不過的歷史事實,盡可能做到細致確鑿地調查考證。正是通過大量田間地頭的調查走訪、歷史碑刻的實地考證,呈現給受眾一個具象、可感的孔子,完成了對儒家文化的一次洗禮與膜拜。
一篇優秀的采訪報道不僅僅是真實客觀的,還是生動可感的,具有豐富的內在與細節,體現作品的感染力。田野調查講求的參與觀察法令采訪素材更加充實豐盈,細致生動;而運用深度訪談法與被采訪對象的深度溝通,令主題更加集中,人物特點更加鮮明。
《抗戰故地行》系列專題中,記者深入當年抗戰一線,詳實報道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的真實歷史事件。由于距離抗戰年代久遠,這一追述式的采訪報道需要通過對抗戰遺址的實地采訪、健在老兵與專家切身講述,和大量史料的搜集整理,在浩瀚的素材海洋中建構一個穿越歷史的時空情境,帶領受眾真正走進歷史瞬間,而搜集這些龐大素材靠的正是田野調查。在“常德會戰”的采訪報道中,記者深入當年中國軍人駐守的城墻戰壕,借助當地居民的講述,得知成百上千的中國軍人被日軍毒氣彈熏死在城墻上,這位居民的爺爺當年還親自背負、掩埋過中國軍人的尸體。試想,如果不是親臨一線,這些深度采訪素材是不可能輕易獲知。在對“武漢會戰”的報道中,記者來到15位犧牲蘇聯空軍志愿者墓志銘前,一一讀出他們的姓名與生卒年月。試想,如果不是親臨一線,這些素材豈能輕易獲得,更無法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顯然這種實地報道比刻板的史料堆砌更有沖擊力和感染力,更能勾起對那段血雨腥風抗戰往事的回憶。
一篇優秀文化節目的采訪報道,一定深具品味與內涵,就好比一位有思想和修養的人,必然有豐富的內在。如何令采訪報道更有品位與內涵?田野調查發揮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為人類學研究的一個方法和工具,田野調查在最初確定調查對象之時,就明確了調查對象有其特色和代表性。所謂“有特色”,就是該地的社會或文化較為特殊,與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區差異很大。例如,云南納西族的“阿注婚”、福建惠東人的“長住娘家”習俗,都極有文化特色。田野調查確定調查對象的這一獨特視角同樣可為采訪報道所用。《中國海島行》系列專題,在策劃時就借助了田野調查的學術視野,定位于采制中國漫長海岸線上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海島地域文化,許多鮮為人知的特色島嶼及其文化被采錄其中。專題播出后受眾反饋道:此次報道視角獨特,內容新穎,頗具文化內涵,得到“發現未知”的收獲。《唐詩西北行》系列專題以經典唐詩為引子,從今人的視角去探訪西北風物,尤其是寧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的人物與風貌,體現中華民族千古傳承、永恒不變的民族精神,同樣是田野調查的學術視野的一次借鑒與開掘。
參考文獻
[1]謝燕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工作[J].社會,2002 (1):37-4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119-02
作者簡介:任敏卿,中國華藝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