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堅持“三貼近”,躬身踐行“走轉改”"/>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宋 梅山東省長島縣廣播電視臺,山東煙臺 265800
?
當代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
——始終堅持“三貼近”,躬身踐行“走轉改”
宋梅
山東省長島縣廣播電視臺,山東煙臺265800
摘要文章從實際工作出發,闡述了怎樣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堅持“三貼近”,躬身踐行“走轉改”從而提供自身的素質。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基本素質;“三貼近”;“走轉改”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關于新聞工作者的指示。這些指示既是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又是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思想武器,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行動指南,還是新聞工作者基本的職業要求及素質,更是對新聞工作的基礎思想提出了概括和論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中國融入整個世界的步伐與進程加快,新聞輿論工作的各方面,諸如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面臨著新的挑戰以及巨大的機遇,肩負著更加重要的責任,這就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更要始終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三貼近”,深化“走轉改”,以扎實苦干的職業姿態,真實樸素的新聞作品,擔負起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努力爭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國家歷史的記錄者、時代風云的觀察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新聞的生命是其具真實性。必須立足于現實。根據事實來描述事實,實事求是。既要準確報道個別真實事實,又必須從宏觀上把握整個事件或事物的全貌,還原事件或者事物的真相。這就要求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必須始終堅持“三貼近”,躬身踐行“走轉改”,直面工作中面對的實際問題,直面群眾口中現有的輿論,直面社會中所存在的丑惡現象。同時當發表一些帶有批評性的報道時候,必須要客觀分析,事實準確,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胡編亂造。要深入一線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更必須要善于觀察和思考,在眾多素材中找到反映時代之精神、引領社會之風尚、能引起廣泛群眾共鳴的材料。要基于現實、勇于創新,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對于新聞宣傳思想工作。新聞工作者一方面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別地跟著各種思潮跑,另一方面又不能抱殘守缺,不思改革,對于社會上所存在的各種呼聲置若罔聞;對當前的各種社會思潮,不能受隨意性的支配,如何能冷靜地通過自己的頭腦去思考,這就要走到最基層,面對最廣大人民群眾,躬身踐行“走轉改”,用最貼近地氣的感悟來充實自己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有些新聞記者自以為自己本身就出自于基礎,存在于在基層,對基層的情況了然于心,就不需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了。一旦存有這種想法就脫離了群眾,脫離了社會之現實。便會在思想、心理、感情、語言、行動等與人民群眾所想背道而馳,就不會寫出讓群眾接受的作品。也有一些新聞媒體和記者走基層走的很“實惠”,密切聯系群眾蛻化為聯系“領導”“歌功頌德”不覺臉紅;反映問題“隔靴搔癢”,使自身素養和職業操守以及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服從于利益需求,成了“拜金記者”和“采購記者”。這些現象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所不相容的,嚴重損害了新聞工作者的威信和聲譽。
新聞媒體在社會階層的位置容易讓新聞工作者滋生一些不良作風。這就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在腦子里必須始終緊繃一根弦,以“走轉改”為新聞工作的基本準繩,促進自身建設和個人品行的完善。就像溫家寶同志倡導的那樣,“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實現、維護、發展作為新聞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往基層走,躬行于實際。要在新聞隊伍建設中充分體現黨所貫徹的群眾路線,引導新聞工作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面對群眾的時候,必須要在思想上尊重,在感情上貼近,在工作上依靠。更加從內心自覺主動的服務群眾。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是黨的優良傳統,同樣堅持“三貼近”,踐行“走轉改”也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工作作風之一。報道寫得好與壞,真實與否,是否浮夸,與新聞工作者能否深入采訪、深入實際不僅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息息相關。現在很多基層工作者工作過于浮夸。調查研究不深入,不實際,浮于表面,為利益服務。坐在辦公室里咬筆頭、拍腦袋、想題目、裁簡報、查電腦來拼湊稿子,即使走下鄉了,也只是“走馬觀花”浮于表面而已。要知道群眾生活、基層實際,是新聞工作的靈感之源、情感之基。記者走基層,不僅僅是為群眾服務,更是自身素質的提高,因為群眾不只是作為服務對象,更是最好的老師,把基層當成課堂,虛心學習。從基層汲取養分,充實自己。我們長島縣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轄32個島嶼,島島之間海海相連,靠渡船通行的獨特地理區位使“走基層”更具有了實質意義。近年來,全臺記者、主持人每年都組成采訪小組,根據全縣的工作中心和發展大局,科學擬定各個時期的報道重點,分赴全縣10處鄉鎮40個漁村,深入到海珍品底播海域、蝦夷扇貝銷售現場、海帶收獲加工一線、外來務工人員廠區、多品種養殖海區、海珍品育苗車間、駐島軍營、小島醫院,采訪拍攝了大量反映海島發展變革、漁村生產生活和艱苦行業典型等接地氣的稿件,同時在新聞節目中開辦了《記者走基層》《最美勞動者》《一線蹲點》《傾聽民聲》等欄目,使基層新聞媒體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基層”。
“三貼近”和“走轉改”與其說是一場順應時代要求,契合新聞規律,促進隊伍成長的實踐,不如說是我們新聞工作的常態,是當代新聞輿論宣傳工作走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服務群眾”,立足“走轉改”,踐行黨一貫的群眾路線,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解決好群眾觀點、群眾立場、群眾之聲的問題,解決好“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的問題。群眾是否接受我們的材料、報道及宣傳,關鍵在于我們的宣傳是不是立于現實、實事求是,真正把根扎于基層。來源于群眾又貼近群眾。央視四套用了相當長的時段錄制播發了極具“走轉改”風格的大型紀實報道《遠方的家:邊疆行》《遠方的家:沿海行》,央視的《尋找最美鄉村醫生》《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開往春天的校車》《尋找最具孝心少年》等大型公益活動,通過記者深入偏遠山區、邊疆、海島的采訪報道,既真實的再現了最基層的一幕幕生活場景,也在某種意義上培養了一批業務過硬、作風扎實、敢打敢拼的新聞工作隊伍。從他們的身上真正體現了“新聞在路上”的職業追求及職業素養。
“紙上得來終覺淺,欲知此事要躬行”。群眾才是新聞工作者的老師,基層才是新聞工作的廣闊土壤,實踐才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于基礎,把握實踐,實事求是,躬行實際,新聞工作才能蓬勃發展。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找準定位。增進群眾感情,更好地立足現實、服務群眾,才得以真正的實現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引導力[J].黨建,2016(3):4-6.
[2]習近平.習近平論新聞輿論工作——重要論述摘編[J].黨建,2016(3):7-10.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123-02
作者簡介:宋梅,山東省長島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