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祥吉林省白城廣播電視臺,吉林白城 137000
?
新聞節目中記者出鏡報道問題的分析探討
孫德祥
吉林省白城廣播電視臺,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文章重點對消息類新聞節目中的記者出鏡報道進行問題分析,其中運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分析方法,同時還借鑒了傳播學、心理學、信息學、語言學、文化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對我國當今電視消息類出鏡記者存在和發展問題作出理論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電視出鏡記者未來的發展應當本土化的建議。
關鍵詞電視新聞;出鏡記者;評論
記者出鏡是電視新聞發展的必然現象。它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電視媒體。這一新的報道方式出現后,在諸多西方電視媒體中受到推崇,成為傳統的電視新聞報道中一個開拓性創新。成為電視新聞節目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在一些專題專欄節目中頻頻出現,以至于這種形式成為了一種報道的主流。
在我國早期電視新聞節目中,其新聞報道多是以畫面加播音員配音的形式出現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這種現場采訪報道的形式才被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所采用。在當時,這種出鏡的“記者”也多是受眾熟悉的播音員。
在我國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隨著電視新聞記者隊伍素質的不斷提高,記者出鏡已經逐漸成為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常態。這種形式的廣泛運用,有力的促進了出鏡記者素質的提高和隊伍的形成。一大批擁有較高水準的出鏡記者活躍在各級電視臺的新聞及專欄節目的舞臺上,為我國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勃勃的生機,以至于使出鏡記者這一稱謂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了專職地位和專屬性。
在電視新聞報道中,記者的出鏡大多數在兩種情況下進行的。一是對事件當事人的采訪,另一種是對事件現場采訪和報道。在以上兩種情況下,出鏡記者的作用無疑是通過自己對事件事先的了解和現場的采訪,發現、認知、用形象、情感、語言溝通和語言表達,報道和即時報道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它既有策劃性,又具有隨機性。它的魅力在于報道中的靈活性、深入性、真實性、便捷性、引申性和概括性。在于它快捷的時效性,現場感和用語言、情感與受眾的真實交流。這不僅是對傳統電視新聞報導的一種形式上的創新,也是對受眾全面了解新聞事件的一種深化和補益。同時也是對受到時空環境和條件限制后,而錄像畫面無法表達的新聞內涵的一種延伸。
正是由于出鏡記者較好地表現了單純用畫面和事后的播音員配音無法完整實現的新聞部分,才從而奠定了出鏡記者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充分體現了出鏡記者在電視新聞中存在的意義價值和作用。
記者作為公眾人物,堅守職業操守是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從業人員的根本。電視新聞的出鏡記者尤其要注意做到這一點,這是其工作特點所決定的。
電視新聞的出鏡記者用語言表達和其出境的畫面構成了新聞的一個重要部分。記者本身的影像和事件現場構成的新聞畫面,傳遞給受眾的是一個整體。盡管事件現場的畫面有時是作為背景出現的,但它仍能傳遞出新聞應有的價值。而有些時候,這種背景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出鏡記者很多時候會出現在突發事件現場,他所展示的職業操守與水準,作為新聞的一部分會直接傳達給觀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喪失了職業操守,這種展示就會變成新聞中的新聞,成為受眾爭論的焦點。
在重大突發事件現場,特別是在災難性事件的現場,記者首先應是社會中的一份子,是現場的目擊者。在這種緊急的情況下,如果記者放棄了對生命的救援,而單純的進行新聞報道,無疑是一種人性的喪失泯滅,會為受眾所不齒。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的第一要務是救人,在這種參與中記者也會對事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有了更為深刻的感受,更會為后期的深化報道奠定基礎。
在一般性的電視新聞采訪中,作為出鏡的記者,注意自己的職業操守也是十分重要的。盡管新聞采訪的畫面和語言可以做后期處理,從而給觀眾一個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新聞信息。但這種有損于職業操守的表現往往會給采訪對象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比如我們對一個剛剛失去親人的人進行采訪,作為出鏡記者和被采訪者的語言交流一定是要充分顧及被采訪者的感受,避免其再次受到心理上的傷害。所以有價值的出境采訪,除了能在第一時間傳遞信息外,還應傳遞一種積極的正能量。而方式也是必須積極的,善意的。
作為一名出鏡記者,不論是現場采訪還是現場報道,都是通過對話和自己的語言表述來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的。這需要出境記者本身必須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第一,作為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面對突然發生的事件,必須具有臨陣不亂、不驚的心理素質和個人氣質,具有流暢,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較強的現場描述能力,就抓住重點高度概括思考的能力,具有善于發現的新聞敏感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的利用好現場的有效時間,以最快的速度,最貼切的語言,結合畫面語言向觀眾傳遞更多的信息。
第二,做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在平時采訪中,不僅要事先做好功課,提前了解新聞事件做好策劃工作,避免出現不客觀、不完整、不深入的遺憾,同時更應該具備根據時間和被采訪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深入的隨機采訪的能力。
出鏡記者有很多時候是在公共場合及重大場合對事件的當事人及某項工作的負責人進行隨機采訪。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往往時間有限,又有其他媒體競爭。想要得到獨家的新聞,出鏡記者必須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抓住問題重點進行提問。如果出現記者提出的問題并不關鍵,而且很容易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答案,就會白白浪費一次寶貴的提問機會,這樣的新聞播出后受眾也不會給于關注。
相比而言,西方記者喜歡直奔主題,喜歡從數據、事例等具體細節入手提出關鍵問題,這很值得我們學習,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第三,出鏡記者要注意擺正自身的位置。出鏡記者要把自己的形象和自身綜合素質展現給觀眾,他的提問是在行使提問者的權利,而不是在作為權力者在提問。現場采訪的成功,對記者把控話題方向、時間節奏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同時也不能喧賓奪主,楊瀾堪在這方面堪稱表率。她能以不多的話語迅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采訪氛圍,激發采訪對象的參與熱情,同時還能在不經意間及時調整話題方向并掌握時間節奏,很好的把控了采訪者和被采訪者的角色關系。
而有的記者或主持人,對把控采訪進程卻無能為力,如有的控制欲過強,直接尷尬地打斷被采訪對象的話語,使被采訪對象淪為不斷附和的配角境地;更有的采訪者為突出自己的強勢地位,甚至扮演法官的角色。這都是在我們從業過程中需要規避的。所以,提問的技巧無非就是明白記者的職責和內涵是什么,然后進而再去提問。
第四,出鏡記者需要有一定的現場評論能力。現場的評論能給觀眾帶來觸動,是深化報道的有效形式,也是一個成熟的記者必備的條件。現場的評論源于日常知識的積累,源于對專業人士的充分溝通,源于對有關政策、法規的了解掌握。現場評論要具有準確性、客觀性、權威性。切忌主觀偏激,或情緒化。這方面我們也應該多借鑒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評論類節目,學習借鑒主流電視媒體的此類節目,結合自身實際,善于學習積累,用于實踐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的評論水平。
在西方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適合現場報道的新聞絕不采用其他形式的報道。因為,現場報道最能體現新聞事件的現場感。這足以見得,現場報道對新聞本身的重要性,這也足以讓我們以此為標準和動力,向著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努力。
參考文獻
[1]俞振華.現代傳媒與傳播的途徑研究[J].現代傳媒,2010 (10).
[2]張敏.我國現代新聞事業研究[J].中外文摘,2009 (12).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10-0127-02
作者簡介:孫德祥,文藝部主任,主任編輯,研究方向為電視新聞傳播。隨著電視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出鏡記者正在成為電視新聞的“第一看點”。除播音員和主持人外,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新聞記者出現在屏幕上。面對這種轉變,我們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僅僅是記者功能的拓展,是形式上的變化,或者說是對記者功能的一種承認。更重要的是它已經為電視新聞和廣大受眾打開了深度報道和靈活便捷了解新聞事件的一個嶄新的窗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出鏡記者,關系到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關系到一個新聞事件報道的成敗,關系到電視新聞報道的進一步發展,這一點對于一個地方臺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