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學 申張順 唐文萍
?
基于城鎮化視角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①
佳木斯大學 申張順 唐文萍
摘 要:城鎮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拉動內需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全面推進城市化,而區域三大產業結構作為影響城鄉經濟水平和增長速度的重要因素得到了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積極調整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是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鑒于此,本文對城鎮化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內涵進行了介紹,對兩者的內在聯系和協同發展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 區域產業結構 必要性 對策
城鎮化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必經過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工業化水平決定著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城鎮化一致被視作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我國也正積極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成效卓然,在推進城鄉經濟統籌發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與經濟收入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已然成為推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但與此同時,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原有的區域產業結構已經不再適用,如何調整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使之更好地適應城鎮化發展需要,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對城鎮化視角下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必要性進行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思路和方法,期望為城鎮化背景下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活動提供可行的參考。
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體現,也是其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歷史現象。具體來說,城鎮化指的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且第二、第三產業也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得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多的一個歷史過程。城鎮化發展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也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當前,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統籌城鄉發展,激發全國各地經濟活力的重要途徑。
在一個經濟系統中,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通常是不均衡的,這種現象使得產業結構安排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而偏差的程度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改變、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等因素不斷變化的。由此可見,無論如何調整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也往往不能完全適應區域內的市場需求,因此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積極調整和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縮小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偏差,才能真正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發展,實現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指的是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或就業比重進行調整的過程。學術界普遍認為,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首先,第一階段是第一產業占據國民經濟最大比重的時期,農業產值與就業遠遠大于第二、第三產業;第二階段是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階段,工業產值和就業逐漸趕超第一產業,第三產業的產值與就業比重也逐漸上升;其次,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第三產業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第二產業次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進一步縮小。目前,我國基本處于上述過程的第二階段,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第三產業逐漸起步且實現了一定的發展。
在城鎮化建設中,產業的空間集聚與高度發展是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具體到三大產業來說,農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第二、第三產業則是拉動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重要動力。而要實現科學且持續發展的城鎮化建設,就要充分協調好三大產業之間的關系,使區域內三大產業結構科學化,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城鎮化背景下,科學的區域產業結構應呈現以下特征。
首先,第一產業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業和農業人口為城鎮化建設提供著重要的物質基礎和勞動力;而城鎮化建設又反作用于農業生產,使之更科學、更高效,使農業人口的經濟收入更理想。
其次,第二產業是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動力,工業的發展拉動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推進了城鎮化建設;反過來,城鎮化建設帶來的集聚效應又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和工業經濟效益的提升。
最后,第三產業的發展一方面為城鄉經濟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改變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城市生活環境和條件,使更多農村人口涌向城市生活;而城市人口的增多,又反過來促進著第三產業的發展,使第三產業更為多元化,規模不斷擴大,使得與服務業相關的勞動力培訓相關的科學、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也不斷繁榮起來,市場上各種職業培訓、人才中介公司、勞務市場都得到較快的發展。
上述產業結構,能夠使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安居樂業”,同時大大改善農業人口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條件。而要實現上述產業結構,就要在城鎮化建設中兼顧三大產業的優化、調整與升級,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健康化。總的來說,城鎮化建設一方面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收入和更理想的就業崗位,為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了寶貴的契機;另一方面,三大產業的優化和調整保證了各個行業、各個崗位工作者均能享有穩定的工作環境、理想的生活條件和較可觀的經濟收入。由此可見,城鎮化建設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均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因此使兩者協調發展,是提升城鎮化建設水平和促進區域經濟繁榮的必然選擇。
基于以上理解,筆者認為城鎮化視角下的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應采取以下策略。
3.1調整第一產業結構
調整和優化第一產業結構,不但能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更能夠顯著提升農村人口的經濟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和消費水平。對此,一方面要結合區域農業資源優勢,在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的同時,視條件推進農、林、牧、副、漁等多種經營方式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強化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普及,使農業生產從傳統的模式中解脫出來,轉而采用更科學、更具效率的新技術、新模式,以改善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農業人口的經濟收入。
除此之外,農業現代化為城鎮化建設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提供著重要的原料、食物、勞動力、市場乃至資金和土地。因此,在城鎮化建設中,應充分重視農業發展,協調好農業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關系,使三者協調、可持續發展,不會為眼前利益而制約和阻礙農業的發展。
3.2強化第二產業發展
工業化程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許多地區產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趨同化現象顯著,這使得工業發展速度相對緩慢且后勁不足,對今后的城鎮化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較為不利。
城鎮化建設和工業發展存在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作用關系,解決現實問題縮短區域差距的有效路徑就是搞城鎮化建設,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積累,促進資源優勢轉變為資金優勢、經濟優勢,提高工業的專業化系數和產業關聯度,鞏固產業內垂直分工,形成工業產業發展的規模經濟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產業的發展模式要充分結合區域地理條件、環境條件、資源條件及人口條件等因素而定,例如少數民族聚集地、西北地區城鎮的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通常遠不如東部沿海地區,通常不適合發展密集型重工業。西北地區由于長期放牧、亂砍亂伐的過度開發行為,目前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不適合發展傳統重工業,應積極構建合理地采取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
3.3全面發展第三產業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滯后,且第三產業市場環境混亂,企業行為不規范的情況較為普遍,城鎮化建設恰恰利于空心產業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鎮居民經濟收入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進步,均對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寶貴的契機。
對此,應全面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具體應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豐富第三產業類型,實現區域內第三產業的全面布局,結合區域內旅游、休閑、娛樂資源情況和當地、周邊居民的消費喜好、地域文化、風俗習慣等,就旅游產業、休閑娛樂產業、各類服務行業的發展做出全面而細致的規劃;其次,要完善第三產業服務體系,構建服務型政府,對第三產業相關行政管理單位進行相應的改革,包括明確審批條件、簡化審批流程,豐富服務途徑,提供全面的咨詢服務等,以激發潛在創業者對第三產業的從業積極性;最后,要全面維護第三產業行業秩序,尤其是針對目前市場較為混亂、消費者信心不足的旅游、美容保健等行業進行全面治理和整頓,以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規范第三產業競爭行為,維護第三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3.4深化融資體制改革
完善的融資體制是城鎮化背景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各個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均采取“兩基一支”的金融模式,這是一種開發性金融與公共財政交叉的金融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繼續探索開發性金融與公共財政的協調模式,以不斷完善區域融資體制。開發性金融與公共財政各有優勢,首先,財政資金收支具有無償性,但財政資金通常數量少而投放門檻高;開發性金融資金具有有償性,但由于這種融資模式采用政府主導機制而與區域經濟的實際情況有著較強的適應性。
因此,構建開發性金融與公共財政的協調機制,是充分發揮兩者優勢,促進區域金融體系不斷完善的重要途徑,這對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在資金投放上,應結合區域經濟條件來選擇金融模式,對于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應采用財政資金為主,開發性金融為輔的模式;而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如東南部沿海地區等,應采用開發性金融為主,財政資金為輔的金融模式。在操作過程中,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結合區域經濟條件、產業結構現狀和產業調整策略科學引導和配置資金,同時促進開發性金融與財政金融的合理融合和健康互動。
綜上所述,促進城鎮化進程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協調發展,對于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不斷提升城鎮化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此,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在充分認識城鎮化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內涵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通過改善三大產業發展模式和完善融資體制等措施,推進城鎮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調發展。在實際操作中,應結合各個地區的經濟條件、產業現狀、資源優勢等,合理確定產業結構,并采取針對性的調整策略。
參考文獻
[1]秦楠.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區域產業布局研究——以東北地區為例[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藍慶新.區域產業規劃方法與案例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3]王崇舉,黃正洪,羅澤舉,等.小城鎮產業優化決策分析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通訊作者:唐文萍(1980-),女,吉林省榆樹人,講師,主要從事財務與金融管理、戰略管理方面的研究。
作者簡介:申張順(1993-),男,河北省武安市人,主要從事工商管理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佳木斯大學青年基金項目“碳強度對東北行業發展、能源效率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研究”(WQ2013-01);佳木斯大學教育研究重點項目“創新創業導向下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KA2014-015)。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a)-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