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勇 王晶晶 張少光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皮膚科,保定,072750)
?
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白癜風的臨床療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
雷勇王晶晶張少光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皮膚科,保定,072750)
摘要目的:觀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白癜風的臨床療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方法:選擇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拾的110例白癜風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55例患者。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的西醫方案治療,予以口服藥物和涂抹藥物治療方案。觀察組在常規西醫方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4周為1個療程,2組均給予2個療程的治療。觀察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白細胞介素-17(IL-17)、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擾素(IFN-γ)水平。結果:經過8周的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36%,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組患者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觀察組下降更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的調節白癜風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患者的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臨床療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白癜風;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血清炎性因子
白癜風是皮膚科一種色素脫失性皮膚病,研究顯示,我國白癜風患病率大約在0.17%~1%左右,各種原因導致白癜風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中醫稱為“白癜”“白駁風”,臨床表現為具有典型的局部或全身色素脫失。白癜風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白癜風患者的發病與免疫有關聯[2],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因子,有助于白癜風的診斷和治療。目前西醫主要采用涂抹藥膏、口服藥物和手術等治療方案,對于患者接受手術治療還是藥物治療,西醫沒有明確的治療標準,同時疾病色素脫失斑體積和數目不一,西醫尚無根治方法。中醫藥在白癜風疾病的應用凸顯了眾多的優勢。我科根據白癜風患者的病情,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自擬消白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白癜風患者,研究該治療方案患者的臨床療效和對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為中西醫結合治療白癜風提供指導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醫院皮膚科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拾的110例白癜風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2組,每組55例患者。對照組中男29例,女26例,年齡13~67歲,平均年齡(36.23±4.56)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7.05±0.64)年;局限型15例,散發型31例,泛發和肢端型9例。中醫辨證分型風血相博型29例,肝腎不足型13例,肝郁氣滯型8例,風濕蘊熱型5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4例;年齡11-66歲,平均年齡(35.94±4.61)歲;病程2~14年,平均病程(7.12±0.69)年;局限型14例,散發型30例,泛發和肢端型11例。中醫辨證分型風血相博型30例,肝腎不足型15例,肝郁氣滯型6例,風濕蘊熱型4例。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和中醫辨證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診斷及排除標準
1.2.1診斷標準西醫疾病診斷標準和疾病分期符合2010年和2014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頒布的關于白癜風的診斷標準和疾病分期[3-4],中醫證候標準參考《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5]的相關標準。
1.2.2病例入選標準入選患者符合白癜風的中、西醫的診斷標準,近期內未進行規范的白癜風治療,同意接受本次治療、觀察和相關實驗室檢查。

表1 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
1.2.3排除標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患者即可排除:1)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腦、血管、肝、肺和內分泌性疾病的患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以及精神病患者;3)對本次研究治療的藥物過敏者,不愿意接受本次治療研究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常規的西醫方案治療,口服葉酸片5 mg,2次/d(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215),甘草鋅顆粒15 g,1次/d(江蘇瑞年前進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276),泛酸鈣片10 mg,3次/d(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218),維生素E軟膠囊0.1 g,3次/d(上海信誼延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237)。服用3周,休息1周。同時患處涂抹0.1%他克莫司軟膏(四川明欣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23430)。
1.3.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中醫加減辨證法,服用自擬消白湯,方藥組成:酒丹參20 g,炙黃芪15 g,何首烏和刺蒺藜各12 g,補骨脂10 g,酒當歸、川芎、白芷、炒白芍、紅花、烏梅各9 g。肝腎不足型加鹽杜仲、羌活等補肝益腎之品。脾胃虛弱型加炒薏苡仁、茯苓等補益脾胃之品。肝郁氣滯型加柴胡、枳殼等疏肝通絡之品。風濕蘊熱型加黃柏、山藥等清熱利濕之品。1劑/d,水煎2次,溫服。
2組患者服藥過程中均禁刺激性食物和煙酒,4周為1個療程,觀察2組患者治療2個療程后的治療前后的臨床療效,對比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觀察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2個療程后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7(IL-17)、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擾素(IFN-γ)水平。
1.4評定標準和評價方法
1.4.1臨床療效標準臨床療效判斷標準:痊愈:白班全部消退,并且膚色恢復正常;顯效:白班面積顯著縮退,≥50%原皮損面積恢復正常膚色;有效:白班面積縮小,皮損面積有部分恢復正常;無效:白班和膚色無明顯改變甚至出現惡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參照2003年修訂的白癜風臨床分型和療效標準[6]。
1.4.2不良反應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糞常規和肝腎功能檢查的變化情況,記錄2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皮膚有無出現紅斑、瘙癢、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1.4.3血清炎性因子的測定所有研究對象均入院后第2天清晨(未接受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空腹抽取肘靜脈血3 mL和5 mL于真空管中,2 h內標本離心(3 000 r/min),分離血清,取上層血清置于低溫冰箱中保存。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SLA)檢測白細胞介素-17(IL-17)、血清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擾素(IFN-γ)水平。試劑盒為武漢博士德公司,由檢驗科專業的化驗人員嚴格按照試劑盒附說明書進行測定。

2結果
2.1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對照組55例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76.36%,而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達87.27%,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血、尿、糞常規和肝腎功能等檢查指標未發生顯著異常,治療期間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45%,3例用藥初期出現輕度的灼熱感、紅斑、瘙癢。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64%,有2例患者用藥初期出現上述癥狀。2組患者繼續用藥后癥狀消失,沒有中斷治療。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的比較2組患者血清IL-17、IFN-r和TNF-α水平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清IL-17、IFN-γ和TNF-α治療后均不程度的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清IL-17、IFN-γ和TNF-α治療后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的比較
注:組內治療前后比較,*P<0.05;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3討論
白癜風的治療較為困難,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臨床認為白癜風的發病與自身免疫、黑色素細胞自身破壞、神經遞質和遺傳有關聯,但是大多學者認為自身免疫學說更符合白癜風的發病機制[7]。機體免疫系統中T細胞是重要的調節和效應細胞,能夠維持免疫功能生理狀態之間的平衡。Th17和Th1是一種輔助T細胞,能夠促進炎癥反應。IL-17是由Th17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IL-17具有促進炎癥和機體防御的功能,有研究報道發現,白癜風患者的血清中IL-17參與了該疾病的免疫炎癥破壞過程[8]。Th1細胞主要分泌IFN-γ和TNF-α等細胞因子。IFN-γ能夠介導體液免疫,促進細胞生成分化等功能。TNF-α是一種能夠促使腫瘤產生出血壞死的物質,由活化的單核巨噬細胞、T細胞活化的NK以及肥大細胞組成。TNF-α具有多種生物效應,不僅能夠介導抗腫瘤,還具備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同時參與炎癥病變的病理變化,增進黑色素細胞表面粘附因子的表達,影響黑色素的形成[9]。臨床上檢測IFN-γ、IL-17和TNF-α三種細胞因子,來了解Th1和Th17細胞的功能狀態。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治療前IFN-γ、IL-17和TNF-α水平較高,可能與患者Th1和Th17細胞減少有關系。
中醫對白癜風的認識歷史悠久,最早的古書《五十二病方》中有“白處”的記載,隋朝時期,巢元芳在《諸病源候論.白癜候》中提到“白癜風””病名。唐宋時期,《圣濟總錄》中首次記載“白駁風”病名,給出了治療方法。明朝時期,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記載,“紫白癜風,乃一體二種,紫因血滯,白因氣滯,總由熱體風濕所侵……。”清代吳謙和王清任認為,風邪相博宇皮膚,氣血失和,血瘀皮里所致。現代中醫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肝腎不足”“脾胃虛弱”之說。中醫認為發病機制與外風侵襲、血虛生風、風濕外侵、瘀血阻滯、脾胃不足、氣滯血瘀、肝腎虧虛有關[10-11]。
對于白癜風的治療,西醫沒有特效的藥物,有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進行補充維生素能夠緩解病情,甚至痊愈。葉酸、泛酸鈣、維生素E、甘草鋅能夠有效的補充維生素和鋅元素,利于肝臟代謝,對于白癜風的智力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他克莫司軟膏是一種大環內酯類免疫調節藥物,對白癜風的治療有著良好的作用[12]。本文中消白湯不僅能夠直接調節患者免疫功能紊亂,還能有效的促進黑細胞功能。如炙黃芪、何首烏、補骨脂、刺蒺藜、當歸、烏梅、酒當歸等具有較好的免疫調節作用。酒丹參、白芷、紅花、川芎等能夠促進黑素細胞的增殖、遷移、粘附和存活。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論治,對患者隨證甲減調理[13]。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給予西藥治療的同時給予口服消白湯,臨床總有效率達87.27%,而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6.36%,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高;同時觀察組治療后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并且觀察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觀察組對于白癜風的治療明顯優于單純西醫組。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有效的調節白癜風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清IL-17、IFN-γ和TNF-α水平,臨床療效較高,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杜娟.白癜風治療《指南》解讀[J].健康管理,2014,8(4):102-105.[2]楊珂.白癜風免疫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3):188-191.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和白癜風的診療標準(2010年版)[S].中華皮膚科雜志,2010,43(6):373-373.
[4]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診療共識(2014版)[S].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1):65-65.
[5]姚乃禮.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39.
[6]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S].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54-54.
[7]房欣,喬樹芳.白癜風免疫學機制與中藥對其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6):398-403.
[8]陳陽,楊景煜,張莉,等.白癜風患者血清IL-17、IL-4及IL-23水平的變化[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4,36(5):508-510.
[9]肖漢龍,陶娟,劉輝峰,等.白癜風患者血清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的表達[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9):673-674.
[10]夏威夷,趙滿忱,宋詣,等.基于文獻的白癜風中醫辨證分型及處方用藥分析[J].中醫學,2014,2(3):35-38.
[11]侯俊芝,王建鋒.中醫藥治療白癜風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11(4):264-265.
[12]徐永康.他克莫司軟膏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12(1):33-33.
[13]邢建軍.淺析白癜風的中醫辨證與治療[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9):23-24.
(2016-03-29收稿責任編輯:徐穎)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Vitiligo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Lei Yong,Wang Jingjing,Zhang Shaoguang
(DepartmentofDermatology,BaodingSecondCentralHospital,Baoding07275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vitiligo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Methods:Vitiligo patients of 110 ca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group had 55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by oral medication and apply salves,the observation group additionally received Chinese medicine for treatment prescription.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four weeks,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for two courses of treatment.Clinical efficacy,adverse reactions,interleukin-17(IL-17),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nterferon gamma(IFN-γ)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After 8 weeks'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36%,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7.27%,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7(IL-17),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nterferon gamma(IFN-γ)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5=;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an regulate body immune function,lower serum IL-17,IFN-γ and TNF-α levels,which has good clinical results and high safet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Vitiligo;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linical effects;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s
作者簡介:雷勇(1975.07—),男,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自身免疫性疾病,E-mail:zhenxinyuhs@163.com
中圖分類號:R242;R246.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6.0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