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玉


摘 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制訂好泥石流方面的預防措施是減少災害損失的關鍵舉措之一。通過分析安徽桐城龍眠街道預防泥石流的情況,詳細說明了預防泥石流災害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日后的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泥石流;地質災害;工程與非工程措施;預防方案
中圖分類號:P642.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4.116
1 災害預防方案
1.1 災害預防方案編制原則
1.1.1 生命至上原則
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避”為主,將“防、避、搶、救”相結合,效益服從安全的原則。
1.1.2 落實責任原則
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統一指揮,分級、分部門負責制和崗位責任制的原則。
1.1.3 可操作性原則
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方案要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1.2 組織機構
根據街道的實際工作情況設立防御臺風和山洪泥石流災害指揮部(以下簡稱“街道指揮部”),與防汛抗旱指揮部合署辦公。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直接領導下,街道指揮部統一指揮全街道的防臺風和山洪泥石流工作,下設辦公室、工程技術組、查災核災組、搶險救災組和后勤保障組等。
1.3 區域劃分
由于龍眠街道所轄區域比較大,所以,必須對其下轄區域進行網格化劃分,明確區域的防災責任。根據過往防御臺風、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的減災經驗,結合我街道社會經濟布局、水利工程和山洪泥石流隱患點的分布情況等,以流域為單位,劃分防臺風或山洪泥石流災害安全區和危險區,確定危險區域內的重點防護對象。防御區域和重點防御對象的相關情況如表1所示。
1.4 龍眠街道災害預案
當發生由臺風引起的特大暴雨或突發事件時,動態進入預案實施階段,積極、有效地組織防災、避災、搶險、救災各階段的工作。
1.4.1 消息出現階段的工作
街道要采取廣播、電話等形式將臺風或降雨信息告之各村(居)、學校或企業等單位,全面檢查水利工程、山洪泥石流災害的隱患點,對檢查出來的隱患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
1.4.2 警報出現階段的工作
采取廣播、電話等形式將臺風暴雨和山洪、泥石流情況及時告之各村(局)、學校或企業等。對于老弱病殘、五保戶、邊遠地區的人員和重要物資等,相關部門要組織他們先行轉移。同時,通知在水庫內作業的船只做好進港避風準備。另外,還要檢查報警設施(設備)、轉移工具、搶險工具(物資)的落實情況,集結應急搶險隊伍,準備預案中提到的搶險機械。
1.4.3 緊急警報時的工作
采取廣播、電話、有線電視、手機短信、到家(學校、企業)告知等形式將臺風、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消息及時告知村民、學校或企業,加強對防臺風工作部署和防災減災措施等信息的宣傳。街道指揮部要全力做好值班、臺風、水雨情和山洪泥石流信息的收錄、上通下達工作,掌握防臺風和山洪泥石流災害的搶險動態,與各村(居)和街道應急工作組保持緊密的聯系,并協調各組開展工作,每隔6 h向市防指部門匯報災情和災害的防、避、搶、救等工作的準備情況。當發生臺風襲擊、強降雨或其他突發事件時,要立即向市防指匯報,必要時還可以越級向市防指匯報。
2 災害預防具體案例分析
在龍眠街道災害預防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各村都積極編制了相應的實施方案,提出了各自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下面,簡要分析了黃燕村的具體情況。
2.1 黃燕村情況簡介
黃燕村位于龍眠辦事處西北方向,距城15 km,面積14 km2,轄區內有14個村民組,412戶,1 458人。境內有西溝河、東溝河、龍河、里頭河4條河流,大沙嘴水庫和陶沖燕窩2個當家塘。其中,西溝河、夾溝河、龍河、大沙嘴水庫處于山洪、泥石流的威脅區域,會危及唐色、三店、團結、黃嶺、鍋爐、船形和嶺腰7個村民組,203戶,758人。黃燕村受山洪、泥石流威脅區域的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2.2 災害預案簡介
針對山洪和泥石流災害,黃燕村建立了以村支部書記為組長,村委會副主任、黨小組組長為組員的工作小組,具體負責落實災害預防方案。該預案分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兩大部分。
2.2.1 工程措施方面
預案中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繕水庫和構筑堤壩。
對于大沙嘴水庫,由于它年久失修,遇到暴雨有可能會引發泥石流災害,所以,經過村委商量,決定從村級經費中撥付一定費用加固和疏通水庫,并組織船形、嶺腰兩組村民積極參與到這項工程中。同時,對于龍河的治理,主要采取修筑堤壩的方式,筑起攔河堤,預防洪水沖擊沿岸下游團結、黃嶺、鍋爐三組村民。
2.2.2 非工程措施方面
預案中的非工程措施主要是指提前做好檢查和宣傳等,做好群眾撤離、抗災、人員安置等工作。
當暴雨來臨,有可能發生山洪災害時,黃燕村防御山洪、泥石流領導小組進入臨戰狀態,加強巡查,采用電話通知的方式通知危險區域內的群眾做好撤離的準備。
當連續降雨3 h,雨量達50 mm時,發布預警訊號;當連續降雨6 h,雨量達100 mm,或連續幾日降水超過150 mm且仍持續降雨時,要及時轉移老、幼、弱、病殘人員;當降雨10 h,且不停止時,要轉移危險區域內的所有人。同時,水庫要提前開啟泄洪模式,確保水庫的儲水量不高于危險值。另外,還要對龍河、西溝河、溝河進行巡查,檢查可能的隱患點,提前做好洪水堵塞工作。此外,還要做好轉移后的安置工作——提前將必要的搶險物資和生活用品、傘、雨衣、雨布、電筒、方便面、大米、食油等所有物資放置村部,由文書負責保管和發放,并由村衛生室長負責全村的衛生防疫。
3 總結
災害的防治在于提前預警和演練。只有預防方案做到位,才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為了保障防災方案的順利實施,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要求并舉,在人員、物資和信息等方面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并且通過日常的教育宣傳提高公眾對其的認識,讓他們掌握一些自救知識,培養他們的自救能力。
參考文獻
[1]張梁,張業成,羅元華,等.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0:16-18.
[2]段永候,羅元化,柳源,等.中國地質災害[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121-123.
[3]郭希哲,張雍,楚占昌,等.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75-77.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