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牟雅菲
有一種聲音很有市場,即主張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動用刑罰嚴懲校園欺凌者。對此,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姚建龍堅定地表示,試圖通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來遏制校園暴力,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都行不通。
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從來都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
從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校園安全”,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對頻發的校園暴力事件公開表態“很痛心”。及至眼下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皆說明頂層設計已開始在整治校園欺凌問題上持續發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批示中指出的那樣:“教育部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面對頻發的校園欺凌現象,一個共識已經越發清晰:荷爾蒙不是犯罪的理由,青春期也不是暴虐的借口。需要更多反思家長、學校、社會乃至國家的責任,并進行相應的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