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

李小峰是魯迅的弟子,北新書局老板,也是魯迅作品的主要出版商。
據《魯迅日記》,李小峰親自或派人拜訪過魯迅123次,魯迅則訪李小峰80次,雙方書信往來480封,同桌聚餐34次。
然而,1929年8月至12月,因“版稅風波”,魯迅幾乎將李小峰告上法庭,經郁達夫等人調解,雙方協商解決。魯迅去世后,1936年許廣平與李小峰就魯迅作品版稅問題再起風波。
在《魯迅回憶錄》中,許廣平斥責道:“在上海的北新,后來已經與流氓、特務、政客結成一伙……以剝削作家為能事。”
從密切合作到出現裂痕,再到分道揚鑣,魯迅與李小峰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從新潮社獲得出版經驗
李小峰生于1897年,祖上開繭行,非常富有,但父輩時家境已敗落。李小峰6歲喪父,12歲喪母,由長兄撫養成人,21歲時考入北大哲學系。
進北大不久,正逢傅斯年、羅家倫等辦新潮社,出版《新潮》雜志,李小峰是第四批加入的社員,初期只負責雜志校對、記錄等雜務。
在陳獨秀支持下,《新潮》初期由北大出資,創刊號便印了一萬冊,“五四運動”爆發后,《新潮》知名度躥升,全國代銷處達40多處。
但《新潮》很快陷入困境。1922年3月,《新潮》停刊,李小峰等人策劃推出“新潮文藝叢書”,第一本是冰心的《春水》,第二本是魯迅譯《桃色的云》,都比較暢銷,但改變局面的是第三本書,魯迅的《吶喊》。
《吶喊》出版前,魯迅還墊了200元,沒想到引起巨大轟動,新潮社從此走出困境。
基本壟斷了魯迅的著作
經此歷練,李小峰有了自立門戶的想法,便去找魯迅商量。魯迅深知出版重要,但此前與出版業打交道,留下的多是不愉快的經驗,李小峰愿開辟一片新陣地,魯迅自然極力贊同。
1925年3月15日,北新書局成立,所謂“北新”,即“北京大學新潮社”的簡稱。
北新書局初期股東有孫伏園、劉半農、謝冰心等,李小峰將老家的祖產變賣了一些,加上公開招股,湊足資本。
魯迅除墊資外,最大的支持是提供了大量佳作。北新書局出版或經銷的魯迅著、譯、編的書籍,達39種之多。據學者陳樹萍統計,北新書局翻版次數最多的14種新文學著作中,魯迅就占了6種,其中《吶喊》翻了22版,《彷徨》翻了15版,《吶喊》第14版時,印數已達4.3萬冊。
顯然,魯迅是北新書局的頂梁柱,而李小峰給魯迅的版稅也很慷慨,高達25%,而當時各書店最高版稅是15%,一般為12%。魯迅曾說:“我以為我與北新,并非‘勢利之交。所以至去年止,除未名社是舊學生,情不可卻外,我決不將創作給與別人。”
師徒差點對簿公堂
但隨著北新做大,麻煩亦來。
1926年,因《語絲》直斥劉和珍等人被殘殺的行徑,當局以“宣傳赤化”的名義查封了北新書局,1927年,張作霖殺入北京,北新書局再度被禁,只好將本店轉到上海。
1928年2月,李小峰的二哥李仲丹去世,他原本負責上海北新書局的運營與發行,他的去世使李小峰的工作負擔陡增。到1929年初,魯迅也開始抱怨北新書局的糊涂與怠慢了,他給李小峰去信,李小峰也不回。
不久,更多負面消息傳出,如李小峰的兄弟挪用北新書局的錢去嫖妓、養姨太太、運動做官等。魯迅離開北京前,北新書局按月向魯迅支付版稅,可魯迅在廈門、廣州期間,北新未付版稅,1927年10月起,雖又向魯迅支付版稅,但數額甚少,而此時北新正出版著魯迅的14本書,魯迅此時專職創作,版稅已成唯一收入來源。
尤其令魯迅不滿的是,文網漸密后,北新書局將重點轉向教材和兒童讀物,且為了賺錢,李小峰竟在《語絲》中刊登性病廣告。
為討回版稅,魯迅準備與李小峰法庭相見,經郁達夫勸說,同意和解。李小峰表示:“愿意按月攤還積欠兩萬余元(實為19122.334元),分十個月還;新欠則每月還四百元,決不食言。”
后來李小峰曾對何滿子解釋說,當時韋素園正生病,急需錢,正逢北新書局資金緊張,便未經同意,挪用了魯迅的版稅。他說:“先生也許后來也知道了實情,終于諒解了。”
兩度出手卻難挽頹勢
風波過后,魯迅依然支持北新書局,但雙方已有隔閡。此后北新出魯迅的書,每本需向魯迅申請印花一枚,貼在書上,以核定印數,但許廣平抱怨說,除上海之外,許多書根本不貼印花。
1931年3月,北新書局再度被封,理由是出版魯迅、蔣光慈、馮雪峰等人的禁書,為了過關,李小峰連夜指揮員工將相關書籍扔到后院天井中,舉火焚燒,火光徹夜不絕。全家將細軟置于箱中,放在房門口,準備隨時拿起來就走。后來湊了3萬元銀洋,托人上南京走了門路,才算了事。為幫助李小峰,魯迅將《三閑集》《出了象牙之塔》交北新出版。
1932年10月,北新書局因編輯不慎,出版了侮辱少數民族的書籍,被第四次封門,一度改名為“青光書局”,魯迅又將《兩地書》《偽自由書》《魯迅雜感選集》等交給李小峰出版,幫助他渡過難關。
1935年,北新書局經營困難,李小峰寫信請魯迅幫忙,魯迅回信道:“況我亦年漸衰邁,體力已不如前,區區一二本書,恐無甚效,而北新又須選擇,我的作品又很不平穩,如何是好。”相惜之情,溢于言表。
魯迅去世后,有媒體稱李小峰仍欠魯迅版稅,李小峰忙在報刊上發聲明,但數據有誤,令許廣平不滿,北新書局不得不公開賬目,可許廣平的律師張志讓發現,其中有明顯漏洞。雖賬目不清,時有拖欠,但李小峰一直在支付版稅,直到抗戰爆發。
反右時,以“剝削魯迅”的罪名,李小峰被打成右派,面對批斗,他“不交代,更不答辯,一切莫須有的不實之詞都照單全收”。1971年9月3日,李小峰逝于“文革”中。
(光華摘自《北京晚報》2015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