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桑
在日本,孩子上小學就需要獨自去學校,這是學校和父母們約定俗成的慣例,甚至如果學校離家很近,三四歲正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自己走路上學。大人們認為,獨自上學是他們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獨立的第一步
實際上,日本的孩子們在上學的路上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很小。首先,日本的小學的建立是根據人口密度來劃分的,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只要步行15到20分鐘就能夠到達,而且不允許跨區域入學,如果有學生中途搬到較遠的地方但仍然想在原來的學校就讀的,需要進行非常嚴格的審批。并且學生還得保證自己能夠獨立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學、放學,否則就只能被勸轉校了。
另外,父母們不再送孩子去學校并不意味著他們需要一個人孤獨地上路。住在附近的孩子們往往會結伴而行,一些高年級的孩子也會擔任領隊,途中會起到引領和保護的作用。而且每間學校都配備有“學童擁護員”,他們由3位老師擔任,每天上下學時間,會分別站在校外3個車流量大、交通比較復雜的路口引導學生們安全通過。
私人自發組織“PTA”(家長教師聯合會)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幾乎每所中小學校都有這樣一個組織,其職責是協助并促進學校的各項教育制度和設施完善,幫助學生過好學校生活,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障學生上下學的交通安全。“PTA”的成員定期輪流擔任安全員,每周3至4次去交通要道護送孩子,幾乎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擔任過這樣的角色。
曾有調查稱,日本孩子是獨立性最強的孩子,與能力無關,而與他們從小就被灌輸的要求有直接關系。有一個美國的電視臺做過一個節目,分別請不同國家的2~3歲的孩子去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比如便利店購物或者投遞信件等,通過隱藏攝像機拍攝,觀察他們的行為,日本的孩子往往完成得非常出色。他們似乎有非常準確的眼光和超越年齡的溝通能力。
這大概也是他們獨自去上學前所要必須學習的本領吧,他們會識別各種公職制服、標志,還要在人群中準確地找出哪些是他能夠求助的安全的陌生人,警察、保衛隊、帶小孩的媽媽總要比那些身材魁梧的男性可靠性要高些。
這種情況下,人們似乎也很習慣接收孩子們的求助,即使是形色匆匆的上班族也不會拒絕孩子的問路:駕駛員看到小學生會遠遠地停住等他們通行:公車上的人會關注站點,以免孩子錯過;孩子也會幫助孩子,高年級的孩子見到低年級的孩子會默默等著他。只要是順路的,隨便遇到的兩個孩子就會默契地把手牽在一起。
信任陌生人
日本的犯罪率很低,日本有超澳大利亞五倍的人口,兇殺犯罪率卻不及澳大利亞的四分之一。日本孩子遇到了麻煩就會向陌生人,尤其向長者去求助。而別的國家的孩子則完全相反,他們被告知每一個陌生人都可能是個壞蛋,或者有害人之心。
美國的人類學家迪克森·戴爾曾經寫過一篇論文,文中寫道,“日本孩子很早就習慣了一種觀念:集體中的任何人要服務或幫助他人。”這種觀念讓他們放心地求助于陌生人。
在日本學校里,孩子們不但需要輪流打掃衛生、收集作業,甚至午餐也需要自己付出大量的勞動,他們要自己擺盤,監督分配,飯后還要進行清理打掃。
共享空間和為公共區域負責培養了孩子們的主人公意識,他們會認識到破壞秩序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因為他們必須自己收拾殘局。類似意識被擴展至更大的社會公共場所,就能解釋為什么日本的垃圾分類如此的徹底,街道如此干凈,而犯罪率又如此的低了。
(長生摘自《世界博覽》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