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男(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河北石家莊 050000)
?
女子柔道運動員的靜息心電圖分析
張冠男
(河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 河北石家莊 050000)
摘 要:目的 對河北省女子柔道運動員的靜息心電圖進行分析,排查潛在心臟疾患并探索女子柔道運動員的心電圖特征。方法 選取河北省優秀女子柔道運動員15例,記錄晨起靜息12導聯心電圖,同時記錄受試者的心率、血壓及主訴癥狀,按照歐洲心臟病學會(ESC)運動員心電圖篩查標準進行篩查。結果 15名女子柔道運動員中,11名(73.3%)存在心電圖異常。竇緩、竇不齊檢出率分別為53.3%、40.4%,同時存在偶發房性早搏、一度房室傳導阻滯、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早期復極綜合征等異常心電圖表現。考慮運動員身體反應良好,并無心臟功能不足的相應癥狀,提示為與訓練相關的心電圖改變。
關鍵詞:柔道 運動員 心電圖
運動性猝死在國內外時有發生,它不僅威脅著運動員的健康和生命,更違背了體育精神,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運動性猝死90%的發病原因為潛在心臟疾病,早期發現運動員潛在心臟疾患是預防運動員猝死的重點[1]。心電圖是篩查心臟疾病的良好手段,異常心電圖波形往往與潛在心臟疾病相關。柔道屬重競技項目之一,對運動員的力量、耐力、爆發性等素質要求較高,由于其對抗性很強,體力消耗大,心臟處于高負荷狀態。該研究旨在對河北省隊女子柔道運動員靜息12導聯心電圖進行篩查,為運動員心臟診斷、機能評定以及運動過程中疲勞診斷和預防治療心臟異常提供資料,從而降低運動導致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等誘發性猝死,這對提高運動員職業年限、競技水平和比賽成績有重要意義。
1.1研究對象
河北省女子柔道運動隊優秀運動員15名,年齡18~26歲,訓練時間為6~11年,均為二級以上運動員。所有受試運動員身體健康,訓練正常,無其它影響心電圖變化的干擾因素。
1.2研究方法
采用日本福田FX-7000心電圖機,記錄運動員清晨空腹靜息狀態下的12導聯心電圖,同時記錄受試者的心率、血壓及主訴癥狀。單盲法測量心電圖各波段形態、振幅及電軸,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ESC)運動員心電圖篩查標準[2]進行篩查和分析。
根據心電圖長導聯顯示的心率來計算,受檢運動員晨起安靜臥床狀態下心率范圍46~64次/min,平均心率為(56.8±5.5)次/min。血壓均正常,收縮壓為(103.5±15.1)mmHg,舒張壓為(72.1±10.3)mmHg。在受檢的15名運動員中,心電圖完全正常的有4名,占26.7%。其余11名(73.3%)運動員存在一項或一項以上的心電異常,檢測結果見表1。
該次測試女子柔道運動員的心電圖異常比率為11/15(73.3%),其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特別是竇性心動過緩,異常率為53.3%,同時存在一度房室傳導阻滯、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早期復極綜合征等異常心電圖表現。以上是該次測試隊員心電圖的主要表現特點。異常心電圖波形往往提示相關心臟疾病的存在,但運動員由于長期高強度訓練導致心肌重構,心電圖亦有相應改變[3]。運動員心臟的生理重構與潛在病理疾患所造成的異常電信號很大范圍上有重疊,需要仔細甄別。

表1 15名優秀女子柔道運動員靜息心電圖異常情況統計
該次測試受檢運動員竇緩及竇不齊發生率最高,共計10人,占約67%。該現象在運動員中較多見,運動員身體反應良好,并無心臟泵血功能不足的相應癥狀,因為長期運動訓練使運動員的心臟產生適應性變化,迷走神經張力相對增高,導致靜息心率普遍低于正常人群。竇性心律不齊也很常見,常與呼吸周期有關,不代表病理意義[4]。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的發生率為13.3%,無其它心電異常合并表現,多屬生理現象,由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所引起。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發生率為13.3%,一名運動員V1導聯QRS呈M型,一名呈rSR’型。單純的右束支傳導阻滯意義不大,部分正常人群存在此變異,運動員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的發生機制可能是由于右心室心肌肥大,心室擴張造成的傳導延遲。該次測試有1例早期復極異常心電表現,運動員中出現ST-T這種改變,多與運動員機能水平下降,自主神經張力異常有關,身體過度疲勞,需要進行調整。該次測試發現1例運動員心電軸右偏,單純電軸偏移臨床意義不大,正常人由于體形、年齡,心臟位置的影響可能發生電軸偏移。
柔道運動作為體能主導項目,對運動員速度、耐力要求很高,需要進行大量有氧耐力訓練和無氧耐力訓練,較多的耐力訓練使心臟產生生理性適應改變。該次測試檢出的運動員心電異常情況多為與運動訓練相關的心臟表現,心電圖的表現錯綜復雜,存在著較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結果,因此,常常需要結合病史、家族史、體檢檢查等綜合判斷,并進行超聲心動圖、運動負荷試驗、動態心電圖、心臟MRT掃描等進一步篩查,才能得到更加準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Maron BJ,Gohman TE,Aeppli D.Prevalenc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during competitive sports activities in Minnesota high school athlete[sJ].J Am Coll Cardiol,1998,32(7):1881-1884.
[2]Corrado D,Pelliccia A,Heidbuchel H,et al.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of 12-lead electrocardiogram in the athlet[eJ].Eur Heart J,2010,31(2):243-259.
[3]Pelliccia A,Maron BJ,Culasso F,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bnor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patterns in trained athlete[sJ].Circulation,2000,102(3):278-284.
[4]常蕓.運動員心臟的熱點問題與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0,30(10):70-79.
中圖分類號:G8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6(b)-0007-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