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邱明達 青木 ●宋海博
在剛剛結束的這個畢業季,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再次成為國內熱門話題,相關演講金句也在互聯網上迅速傳播。“大學雖已畢業,人生才剛開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作為畢業前的最后一課,對畢業生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國外許多高校也同樣重視畢業典禮演講,與國內高校不同的是,國外大學喜歡找名人來當嘉賓做演講,演講的形式、內容也更加活潑。
美國:注重美式激勵
在一年一度的畢業生離校之際,應邀在美國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詞的無一例外都是知名人士,包括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及大學校長本人。往往學校名氣越大,請到的嘉賓也越有名,許多致詞者兼有校友身份。
近些年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達,很多面對畢業生的演講其實在全世界都產生廣泛反響。蘋果創始人喬布斯那句廣為人知的“stayhungry,Stayfool?ish”(后被翻譯為“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就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流傳開的。就像很多美國勵志電影一樣,美國大學畢業演講也充滿美式激勵。喬布斯與畢業生們分享了自己的三個故事,他在演講中提到:“你的工作將成為你生活的主要部分,只有從事你心目中的偉大事業才能真正讓你感到滿足,而從事一項偉大事業的唯一途徑就是熱愛你的工作。”
這種美式激勵有時會以調侃方式呈現,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2001年在耶魯大學畢業典禮上他對畢業生們說:“祝賀你們!對那些成績優異、受到嘉獎的學生們,我要說:‘好樣的!對那些只得到C的學生們,我要說:‘你們照樣可以當美國總統。耶魯的學生可是身價不低,我常常這樣提醒迪克·切尼。他曾經在這里上過學,但沒畢業就離開了。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如果你從耶魯畢業,你就能當總統。如果你中途退學,你就只能輪得上副總統。”
在這類校園演講中,演講者還經常做出一些政策性宣示。1947年6月,時任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將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發表了關于“歐洲復興計劃”的演講,也就是后來重建歐洲經濟的“馬歇爾計劃”。今年5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海軍學院的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用大篇幅描述了美國政府的亞太戰略以及對華政策。
德國:崇尚低調、務實
以學術嚴謹著稱的德國大學,一直以來沒有舉辦隆重畢業典禮儀式的傳統。但德國大學也重視在每年學生畢業前邀請名人演講。與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名人演講的內容較為低調、務實“學校制定的一份名人演講名單上,有幾百名候選人。”齊柏林大學一名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每年學校會根據學生意愿等因素選出幾位名人到學校演講,像德國知名政治學者格西娜·施萬、羅蘭貝格咨詢公司的創始人羅蘭·貝格都曾到該校演講過。
德國“螺絲大王”雷諾德·伍爾特向學生倡導工匠精神,鼓勵學生畢業后“慢工出細活”。德國太空科學家托馬斯·賴特呼吁“每個人都應該在上面看看世界”,不過之前必須在下面腳踏實地地努力。曾就讀柏林洪堡大學的克勞迪婭·維海恩對畢業前名人演講記憶深刻。當時是德國外長約施卡·菲舍爾來學校演講。他講到歐洲一體化的最終目的,提出“一部憲法、一個政府、一個議會和一個由普選產生的總統的歐洲聯邦”。他還告誡學生“這對年輕一代的未來極為重要”。克勞迪婭告訴《環球時報》,就因為這次演講,她去了歐盟機構工作。
德國名人演講是否需要收取昂貴費用?柏林媒體關系專家戴維迪·鮑恩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動輒幾萬歐元,甚至十幾萬歐元才能請到一個名人為畢業生演講,在德國則相對便宜,演講者一般收費幾千歐元到幾萬歐元。不過,大多數學校通過向名人頒發榮譽學位的方法,免除了費用。而許多名人往往都是學校的校友,一般不收演講費用。
日本:愛引用中國古典文化
盡管現代大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但由于日本歷史上與中國文化淵源深厚,很多校長喜歡在畢業致詞中引用中國古典文化。如巖手醫科大學校長小川彰在2013年的畢業典禮中引用《左傳》中“三折肱知為良醫”一句,以此來告誡畢業生,要時刻把病人的痛苦放在心上,感同身受,才能提高醫術。
愛知淑德大學校長島田修三在2015年畢業演講中引用了《論語》中孔子的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希望畢業生們今后多了解社會,多了解別人,向別人學習長處。日本國學院大學的校長赤井益久在2013年畢業典禮上引用《論語》中的“本立而道生”和“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兩句,鼓勵學生先學做人,再做學問,學問要和實踐相結合。
物理學家松本紘在2014年以京都大學校長身份發表的畢業演講中,引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所著《管仲論》中的名句“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以此來告誡學生一方面要堅定理想與信念,向著目標邁進;另一方面也要對社會和環境的變化保持敏感和警覺,及時規避風險。▲
環球時報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