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悅 胡欖慶(寧夏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750021)
高校校園公共座椅優化設計
——以寧夏大學為例
吳 悅 胡欖慶
(寧夏大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 750021)
高校校園是極具活力、交往交流活動發生頻繁的場所,公共座椅作為校園內提供短暫休憩和交流的場所,是校園環境中不可或缺的空間元素。但我國一些高校內的公共座椅仍存在設計性、舒適性、美觀性等多方面的問題。本文以寧夏大學為例,基于對寧夏大學校園公共座椅的實地調研與分析,以無頂的建筑為主題,針對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座椅的概念性方案,望對校園環境的進一步美觀做出貢獻。
座椅;校園;設計;寧夏大學
校園戶外空間作為非正式交流、個性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其空間品質直接關系著校園戶外生活的活力,甚至影響著整個校園的學術氛圍。因此,作為戶外場地用具中的最重要元素——戶外座椅設施理應得到更多的關注。1
美國規劃師理查德.P.多貝爾用“校園參與指數”來衡量校園生活的生動程度。他認為“校園參與指數”的一個方面就是指在校園戶外空間里,有多少座位可供人們休息、思考或是與他人交流思想。2在寧夏大學校園中,現有座椅的形式主要為一字型和半圍合型,材質以木質或石材為主。盡管現有的加長一字型座椅可以滿足多人的休息功能,但是現有的座椅形式無法良好滿足兩人以上的交流活動,校園內需要可以使小型交流活動展開的空間成為學生們的期望。
從調研分析的結果出發,以結合室內與戶外交流空間為切入點,使校園座椅生成的戶外交流空間既是開放的,又是私密的; 既是一個座椅,也是一個建筑。方案的立意來源于兩種空間結合的方式:找出建筑和座椅在形式結構上的共通之處,取得兩者可以共用的語匯并將這些語匯重新組合到一起形成一個含混多義的整體結構,以達到在熟悉中追求陌生的趣味性。無頂的建筑就在此時出現,熟悉而又不同。于此同時,曖昧的尺度設定使得這個人工造物的身份一直發生著變化,不同的身體狀態不斷的重新定義著這幢無頂的建筑。
20世紀的研究結果表明:校園環境越完善理想,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則是積極行為越多,消極行為越少,3因此,為了優化校園環境,豐富學生室外交流空間,基于對寧夏大學內的座椅實地調研,擬提出改造方案如下。
2.1 初步策略

圖1 ,初步策略示意圖
2.2 材料選擇
因為無頂的建筑所具有的特殊性,材料語匯的選擇來自于兩個維度,一是通過原型具象化的座椅,選擇了代表著中國傳統建筑基本材料語匯的木材。二是通過具象座椅的拓撲變化得到了一種像椅子的建筑,這幢建筑的語匯基本只剩下了砌筑的墻體和欄桿,所以最終的到的有三種材料語匯:磚,鐵,木材。
2.3 形式生成
形式的生成圍繞著材料語匯和座椅原型之間的結合推進,根據具體的空間需求,生成的兩個單體原型解構,變形,然后不斷重組,在重組的過程中完成了基本形式語匯的功能變化,使形式語匯在日常生活中所對應的被人所熟知的功能發生改變,從而產生一種即熟悉又陌生的感官,這時,基本語匯的定義開始變得含混,它們的組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語意豐富整體,一個像建筑的椅子,或者一個像椅子的建筑,如圖2.

圖2 ,形式生成示意圖
3.1 適宜的尺度
一堵不高不低的墻總是使人不知道該坐下來還是靠著,一個曖昧的也尺度總是讓人的行為發生了多種可能,因此,在座椅的設計尺度方面,將有些尺度變得不那么清晰,坐下來,它是一個凳子;踩在腳下,它就是一個階梯,在這么一個椅子上,多種尺度定義著多種的活動可能性,坐著、倚著或是躺下,既可以是一個書桌也可以是一個靠背。語匯的含義通過曖昧的尺度被不同的使用方式定義著。與其說是各種不同行為的身體狀態定義著這些語匯,更重要的,不如說這些包含著曖昧尺度的語匯定義了豐富的身體狀態。
3.2 構造說明
該設計中運用多種構造形式,將各個構件穩固連接,充分利用木材輕巧、靈活的優點,通過采用傳統的燕尾相錯的方式連結,使得座椅牢固有力,并能很好的抵抗橫向沖擊能力,壽命更加長久,此外,在木板和地面的連接方式上,通過采用螺栓固定在地面的錨固件上,使得座椅更加牢固,并且方便拆卸,為以后更換維修提供了方便。同時,在欄桿和木板的連接上,引用欄桿和混凝土的連接方式,使得欄桿在安裝過程中方便快捷,安全穩固。
大學校園是由校園建筑、空間群組成的有機整體。公共座椅是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空間群元素,也是師生交流的主要場所,因此校園文化空間公共座椅的設計至關重要。我國校園公共座椅有樣式呆板、舒適性欠佳、數量不足、日曬雨淋等缺點。如今國內外戶外座椅正由結實、實用向多功能、舒適、裝飾等方向發展,而大學校園的戶外公共座椅卻不能滿足師生需求。4設計師們似乎把桌椅當作野餐和娛樂的附屬設施,很少充分的認識到它對戶外學習的重要作用5文中根據寧夏大學的實際情況,以無頂的建筑為主題,將建筑與座椅結合起來,創造了更加適于戶外交流的概念性空間場所,以期為校園戶外環境的豐富提供參考。
[1]郭愛蓮,賀雪梅,史江濱,校園生活與戶外座椅設施設計[J], 包裝工程, 2011-8
[2]多貝爾.理查德P.校園景觀[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3]張志芳.師生交往空間不僅限于課堂――從“大樹下的精神”談起[J]. 大舞臺.2012
[4]黃潔柔,韓李禛,劉奕佳,榮杉,王 瑤,基于大學校園文化空間中的座椅需求及設計研究[J],設計,2015-11-08
[5]馬庫斯.克萊爾.庫珀.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TU7
B
1007-6344(2016)04-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