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鵬旭 王澤云 石躍兵(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措施
陳鵬旭 王澤云 石躍兵
(西華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隨著我國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地大發展,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逐漸增多,因此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技術在工程中變得愈發重要。本文提出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熱溫度是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最核心且最有效的手段;提出控制混凝土水化熱溫度的方法;并結合成都某住宅小區實例,詳細闡述了混凝土的溫度裂縫控制措施。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控制措施
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產生的主要是由于內外溫差過大。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會逐漸釋放巨大的水化熱,巨大的體量會使不同區域降溫不一致,核心區混凝土降溫較快,外部區域降溫較慢,因此會在混凝土的內部形成拉應力,而當拉應力過大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便出現了裂縫。由此可知,控制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主要是要控制內外溫差;控制內外溫差就要控制水化熱溫度和水化熱均勻釋放。
2.1 混凝土最大絕熱升值控制
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6-2011附錄H可知,混凝土最大絕熱升值公式如下:

Tr——混凝土最大絕熱溫升值(0C)
W——每立方米的膠凝材料用量(Kg/m3)
Q——膠凝材料水化熱(KJ/Kg)
C——混凝土比熱容(KJ/(kg.K))
P——混凝土密度(Kg/m3)
由此可知,混凝土最大絕熱升值控制方法有:①選用低水化熱的膠凝材料;②減少每立方米的膠凝材料用量;③混凝土級配良好,混凝土密度較大。
2.2 混凝土澆筑溫度控制
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規范》GB 506666-2011附錄H可知,混凝土澆筑溫度公式如下:

Tj——混凝土的澆筑溫度(0C)
T0——混凝土出機溫度(0C)
T0’——混凝土運輸、泵送、澆筑時段的溫度補償值(0C)
由此可知,混凝土澆筑溫度控制方法有:①混凝土攪拌過程中加冰,混凝土骨料的降溫,以控制混凝土出機溫度;②控制混凝土澆筑施工工藝。
2.3 混凝土水化熱均勻釋放
為了使混凝土水化熱均勻釋放,可采用方法有:①預埋水管,用水冷的方式調節混凝土水化熱的不均勻釋放;②適宜的混凝土養護。
本工程采用筏板基礎,基礎整體呈矩形,平面尺寸為35.6m×62.8m,平均板厚達到2.5m?;A由C25泵送混凝土澆筑而成,總計澆筑5589m2,屬于大體積混凝土。本工程在混凝土選材及配合比、澆筑、溫度檢測與養護等運用的溫度裂縫控制措施。
3.1 混凝土的選材及配合比
水泥:大體積混凝土一般采用中等標號的水泥,因為其相對于高標號水泥不僅經濟上合理且水化熱偏低。因此,本工程采用標號為42.5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普遍情況下,水泥用量每減少10kg/m2水化熱溫升也相應下降10C。因此,本工程以混凝土后期強度R60作為設計強度,水泥用量可減少20-30kg/m2,水化熱溫升也相應下降2-30C。
外加劑及混合料:為了使混凝土坍落度達到100-140mm以滿足《泵送混凝土施工技術規程》JGJ/T10-2011的技術規程,需要加入水或減水劑。如果只是增加用水量來改善和易性,會增加混凝土的水化熱溫升,從而使混凝土開裂的可能性加大。因此,本工程混凝土加入聚羧酸減水劑。混凝土中摻入相當水泥重量15%的粉煤灰,不僅減少水泥用量而降低水化溫升,而且粉煤灰的潤滑作用而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
粗骨料與細骨料:由對比實驗測得,采用5-40mm碎石比采用5-20mm碎石可使用水量減少20kg/m3,從而間接減少水泥用量,使水化溫升減少。因此,粗骨料采用粒徑在5-40mm及配良好的碎石。本工程細骨料采用細度模數為2.6,平均粒徑為0.370mm的中砂。由對比試驗測得,采用上述集料比采用細度模數為2.2,平均粒徑為0.324mm的細集料可使水泥用量減少30-42 kg/m3,使水化溫升減小。
混凝土的配合比
經過嚴格的選料,以《普通混凝土設計規程》JGJ55-2011為依據進行配合比設計,再經適配實驗,確定配合比如下表:

C25配合比 水 水泥 砂 石 粉煤灰 外加劑kg/m3168 300 659 1123 90 6.63
3.2 混凝土的澆筑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澆筑各環節的時間?;A的混凝土澆筑采用分段分層的施工工藝,前后兩個施工段的時間間隔必須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時間內。因此,商砼運輸時間也必須控制在50min內。在混凝土的振動過程中產生大量泌水,泌水近兩側模板底部預留孔排出坑外。
3.3 溫度檢測
本工程在夏季施工,混凝土最高溫升較大且受大氣溫度晝夜溫差影響較大。因此,對混凝土內部溫差進行檢測,以便采取相應調控措施。
測點布置:基礎1/4面積上均勻布置9個測位,每個側位豎向布置5-7個測點,共計50個測點。
測溫記錄要求:1-5d,每2h測溫一次;6-25d,每4h測溫一次;26-30d,每8h測溫一次。將記錄數據整理成表,并繪制每個測點內部溫度變化曲線。
分析得出結論:在混凝土澆筑后第5d,各測點水化熱溫度基本都達到峰值(最高溫度為75.40C,平均最高溫度為72.60C);到混凝土澆筑后第30d,各測點水化熱溫度均達到谷值(最低溫度為35.30C,平均最低溫度為35.60C),并逐漸接近常溫。最高溫度比設計溫度800C要低,綜合溫差370C,故降溫和收縮不會產生混凝土貫穿裂縫。
3.4 混凝土養護
混凝土養護主要是保持適宜溫度與濕度條件,保溫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因混凝土表面熱擴散而產生的表面裂縫,保濕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因混凝土表面脫水而產生的干縮裂縫。具體養護措施為:鋪兩層草袋并澆水濕潤。與溫度檢測相配合,當大氣溫度突然下降時,將在基礎表面加蓋油布以防止空氣對流。養護完成且混凝土溫差小于250C后,進行拆模,拆模后及時回填土。
大體積混凝土溫度裂縫控制是一個系統性的工藝,設計、施工及監理各方需要密切協同工作,混凝土在選材、配合比、澆筑、溫度檢測及養護各個環節需要被合理把控與銜接。本工程嚴密把控施工中各環節,在各方密切配合下,最終使底板未有出現有害裂縫。
[1]王鐵夢,工程結構裂縫控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2]吳德立,底板大體積砼防止溫度裂縫的技術措施[J],山西建材,2015
[3]陳超,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的控制 [J],江西建材,2015
[4]孫亞麗,淺談大體積承臺混凝土防裂施工控制技術 [J],安徽建筑,2015
[5]蒙明俊,關于大體積混凝土溫度控制技術的分析與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5
G322
B
1007-6344(2016)04-0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