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亮
入刊理由
扶貧脫困是云南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有的題中之義。云南地處偏遠高寒山區,是多民族聚居區,也是扶貧脫困的“重災區”。當前,云南扶貧脫困進入攻堅破難的關鍵期,如何在“十三五”期間實現脫貧摘帽的重要目標,鄉村旅游為云南扶貧攻堅提供了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希望。
貧困,一直是云南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云南眾多貧困地區,能否在“十三五”期間摘掉貧困的“帽子”,旅游業能否大有作為?有多大作為?如何作為?值得深思。
鄉村旅游
放飛云南扶貧攻堅新希望
中國的鄉村旅游起步雖晚,但隨著中國旅游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鄉村旅游在華夏大地繁衍生息。2015年全國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約20億人次,旅游消費總規模達1萬億元。新近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將實施鄉村旅游扶貧等重點工程,實現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
鄉村旅游扶貧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資源條件、區位優勢和市場基礎的貧困地區,通過開發旅游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一種產業扶貧開發方式。與其他扶貧方式相比,旅游扶貧具有市場優勢、產業活力、帶動作用,是云南打好扶貧攻堅戰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往的扶貧偏重簡單的“輸血”,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鄉村旅游扶貧最大的優勢在于變過去的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能夠深度開發貧困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特色旅游產品,構建旅游產業鏈,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脫貧,因而能夠增強地區發展的造血功能。
“一業興、百業旺。”鄉村旅游是受益面廣泛的扶貧,旅游業產業鏈長、產業面廣,與許多產業相比,就業容量大、門檻較低、層次多、方式靈活,當地貧困群眾的參與面廣、受益面大。昆明藝嘉旅游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藝嘉旅游)2013年開發策劃的瑞麗喊沙傣族特色村在2014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15年榮獲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榮譽稱號,喊沙的發展帶動了勐卯鎮—姐相鄉—弄島鄉沿線旅游及周邊產業的發展,也為喊沙附近傣族村寨帶去一定的游客。
扶貧先扶智。鄉村旅游扶貧為過去常年處在封閉環境中的貧困群眾帶去的不僅是物質上的脫貧,更重要的是帶去了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熏陶。人們面對面的交流,帶動貧困人群精神上的脫貧,因而是物質和精神“雙脫貧”。瑞麗的一寨兩國,經過藝嘉旅游精心策劃規劃,一寨兩國不但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千百年來困擾農村的衛生狀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進。
云南發展鄉村旅游,自身條件非常不錯:旅游資源豐富,自然生態優越,人文底蘊深厚,原生品質凸顯。陽光、藍天、白云、空氣、氣候,共同構成絕佳的全景式休閑氛圍,且在“周末假日經濟”的推動下發展態勢十足。
再加之有云南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鼎力支持,《云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發揮旅游業在城鄉統籌、脫貧攻堅和帶動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推動旅游與城鄉建設融合發展。同時,云南省旅游市場工作會議也指出,旅游扶貧是一項事關民生的系統工程,鄉村旅游與脫貧攻堅要進行全新構架與融合推進。
目前,云南省有農家樂近萬家,鄉村度假村500多家,特色村70余個。從規模上看,較大的有昆明、大理、麗江、西雙版納、曲靖、玉溪等州市,呈現出“環城、臨景、沿路”的特征。
鄉村旅游
開創“跨越+扶貧”雙贏新格局
中國旅游看“兩南”。云南是中國旅游大省,但從未躋身旅游強省。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發展旅游至今,名氣雖大,卻一直沒有掌握旅游主動權。轉型與跨越,是全國旅游市場都面臨的大難題,云南旅游業如何在轉型升級時助力落后地區扶貧工作?鄉村旅游與扶貧攻堅又該怎樣結合?
鄉村旅游發展至今,在國外擁有良好的態勢和前景。但云南省目前鄉村旅游還有很多掣肘因素:產品同質化普遍存在,多、小、散、亂、弱、缺乏特色、盈利模式單一等問題,造成在日趨碎片化、散客化的旅游需求面前,不具備任何競爭優勢。要改變這樣的不利局面,要大力借助鄉村旅游,在老少邊窮地區,結合當地的特色優勢,做好策劃規劃、產品開發、推廣宣傳等工作,實現全面脫貧和旅游跨越發展。
優質的旅游資源和有力的政策環境是云南發展鄉村旅游最大優勢,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應該做到“差在哪里補哪里、弱在哪里救哪里”。從根源上改變目前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滯后的現狀。
科學編制鄉村旅游規劃。云南發展鄉村旅游,不能照搬別人的成功模式,而要通過統一、系統的策劃規劃,深挖地域環境和文化內涵,提煉出獨特的項目開發概念與市場響應度的產品體系,找到產品的開發核心靈魂,力求“資源—產品—市場”三者無縫對接,以專業化和特色化來創造長期效益,提升省內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鄉村旅游基礎建設。云南扶貧工作一直以來都面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落后的問題。水電路問題成為制約云南各方面發展的瓶頸。風景好、有特色、亟待發展的地方大多受限于此,難以大有作為。加強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營造優良的人居環境,是提升云南省鄉村旅游品質的核心。
強化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以區域產業差異化統一協調發展,構建“一村一品”,推廣“一村一業”,強化鄉村旅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發展生態鄉村旅游、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增強旅游體驗型,有針對性地突出云南特色,塑造云南鄉村旅游全新品牌。
著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整合云南省各類鄉村旅游資源,增強云南省內部鄉村旅游資源的系統性,形成精品鄉村旅游線路,登頂全國鄉村旅游市場高地;其次是采取“政府主導,企業經營,社區參與”的模式進行運營,通過充實、完善和提高云南省旅游產業的各個方面,進而加大營銷力度,打響鄉村旅游品牌;再次是區域聯動,借云南所處的大香格里拉、大湄公河次流域等多個旅游圈或經濟圈的區位優勢,聯合西藏、四川、貴州、廣西、東南亞等周邊旅游熱點省區和國家,互市互利,做大周末、節假日旅游,推廣云南省精品鄉村旅游產品。
推進鄉村旅游規范管理。首先是明晰鄉村旅游資源的產權,對于不同的產權應采用分散經營(死人產權)與集體管理(公關產權)相結合的辦法,讓社區居民能夠從旅游業中獲得收益,脫貧致富;其次發揮政府職能,盡可能提供稅收優惠、基礎設施配套、公共服務供給等政策方面;再次需要提高社區參與意識,強化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營造全民旅游的氛圍的支持。
著力培養鄉村旅游人才。人力資源素質不高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旅游的主要瓶頸。加強當地領導干部是旅游發展的關鍵。再有要規劃本大中專院校設置旅游管理、導游服務、酒店管理等專業,為本地旅游發展輸送人才;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旅游知識的培訓,使其更好地為游客提供服務;強調服務規范培訓,引導和教育鄉村旅游從業人員自覺養成講衛生、愛衛生的良好生活習慣。同時,加強對旅游目的地本土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的培訓,使鄉村旅游與民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實現有機結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務檔次。
旅游是手段,脫貧才是根本。轉型升級、跨越發展是為了行業更好的發展,為了盡早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
責任編輯:王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