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景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6-000-01
摘 要伴隨網絡時代的到來,網絡謠言的出現為人們生活的穩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文章在研究中,將網絡謠言作為基礎,通過刑法制度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及分析,旨在通過系統性法律制度的探究,完善刑法制度的相關闡述,從而為網絡環境的運行營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網絡謠言刑法制度問題闡述制度分析
在網絡平臺構建的基礎上,網絡平臺的信息化傳播范圍逐漸廣泛,因此,使網絡謠言在整個平臺中得到了迅速性的傳播,網絡謠言的出現為社會公眾環境的營造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并在某種程度上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例如,在近幾年發生的天津港“8·12”爆炸事件,在網絡環境中,五天之內就出現了27個不同的謠言版本,為社會的穩定穩定造成了制約。特別是在2015年新媒體環境的出現,使傳統信息的傳播方式呈現出更為普遍的方式,所以,一些人會借助互聯網平臺渠道進行網絡事件的炒作,對于我國相關的網絡謠言制度而言,其制度體系并不完善,從而制約了這些現象的治理。所以,在現階段網絡謠言環境下,相關部門應該構建系統性的法律制度體系,完善對網絡謠言的治理及防治,從而為社會的穩定運行營造良好的環境。
一、網絡謠言的概念分析
對于網絡謠言而言,其本身可能存在著虛假的現象,也可能是真實的語言環境。而在公安司法的角度分析,網絡謠言的出現,是社會弊端,需要進行嚴厲的打擊,對于這一觀點而言,過于偏激,因此,應該對網絡 謠言進行系統化的界定,首先,網絡謠言的產生存在著動搖社會、動搖心理的可能,而在根本上解決這種問題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性;其次,謠言的出現不一定有害,也可能是一種社會發展中的優化途徑。因此,應該對網絡謠言的兩面性進行合理的界定,構建完善性的刑法制度體系,從而為網絡環境的穩定發展提供穩定依據。
二、網絡謠言刑法規制的分析及闡述
(一)刑法制度規定中應該保證言論自由
對于網絡環境中的謠言而言,他們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人們的痛恨,但是也并不意味所有網絡謠言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在刑法規制的過程中,要對所有的網絡謠言進行制止,一定會影響人們的公眾權益,所以,應該注意刑法制度構架中網絡語言的自由權。在我國《憲法》中,對公民的言論自由進行了分析,規定了公民擁有言論自由的權利,因此,在相關網絡謠言法律治理中,應該將網絡謠言的治理進行一定的限制,從而為網絡環境下法律規制的確定提供基礎。
(二)尊重刑法中的謙抑性原則
在網絡謠言治理的過程中,應該通過刑法制度的建立,將網絡謠言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其處罰制度的構建,應該遵守網絡謠言中的危害性、受眾的范圍以及對受眾群體的損害程度等,并對相關的思想進行判斷分析,減少網絡謠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對于謙抑性原則而言,由于在刑法執行的過程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因此,在刑法規程確定中,應該明確制度體系確定的強制性的內容,并在技術運用的同時保證刑法制度確立的合理性。例如,在我國刑法制度體系確立中,在2013年9月,楊某通過微博發布了一條微博,其內容是張家川9·12的殺人案處理中,警方存在著不作為的現象,這一微博的推出引起了張家界警方的高度重視,并通過調查及分析,發現這一事件純屬網絡謠言,在調查結束后警方對楊某進行了拘留,并進一步確定處理結果。對于這種行為而言,警方只需要仔細進行調查,就可以發現謠言存在著自攻不破的線索,所以,在刑法制度執行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刑法制度的認真商榷,認識到法律中的謙抑性原則,從而為刑法體系的完善提供系統依據。
(三)有效脫礦誹謗類網絡謠言的追訴途徑
對于誹謗類網絡謠言而言,在法律界定中所面臨的司法困境表現在當事人的取證能力中,所以,公權力的介入以及介入的時機就成為當事人取證分析中需要關注的問題,但是,在現階段刑法規制中卻沒對相關的內容進行明確性的界定,使當事人的權利處于較為尷尬的地位。因此,在現階段刑法完善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該認識到當事人的權利。構建自訴程序,通過自訴程序的運用,可以將國家的利益以及共鳴的個人利益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也為法律制度的執行提供公平、公正的空間。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網絡謠言環境下,相關部門應該通對法律制度的分析,構建完善性的刑法規則機制,通過法律體系的完善減少網絡謠言對人們生活穩定造成的影響。在刑法制度構建的過程中,存在著法制體系滯后現象,因此,在法律體系完善的同時,應該改變這一那內容的限制,充分完善刑法對網絡謠言的有效治理,減少刑法制度的缺陷因素,從而為法律制度的執行提供系統性的保證。同時,在網絡輿論治理中,也應該構建與刑法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實現政府部門、公正群體的通力配合,為網絡輿論的治理提供系統性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春霞.試分析網絡謠言刑法治理的立場[J].商,2016.07.
[2] 張曉軒,黃丹娜.淺析網絡謠言的刑法規制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5.34.
[3] 李帥廷,韓濤.謠言的法治牢籠——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第32條的思考[J].法制博覽,2016.01.
[4] 常超.網絡謠言治理法律制度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