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彪+劉晨明
如果去產能、去杠桿與國企改革齊頭并進,國企或許很快出現類似1999年開始的那一輪盈利復蘇。
近
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此前的6月26日,預期已久的武鋼和寶鋼雙雙停牌宣布籌劃戰略重組,作為國企改革的大手筆,此舉備受關注,引發了公眾對國企改革的更多期待。
十八屆三中全會原則定調,去年中央出臺指導意見,今年年初國資委展開十項試點,新一輪國企改革漸次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經歷一輪觀望后,市場對啃這一“硬骨頭”的熱情也隨之高漲。
全面深化改革以來,問題倒逼成為改革的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國企改革的推進,要先找到問題,找準問題,形成倒逼動能,進而深化改革。
關于國企改革的問題背景和倒逼動能,當前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析。
一是經濟環境的倒逼。
用權威人士的話說,經濟L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意指經濟在一段時間內既不會V型反轉,也不會失速下滑。不會V型反轉較易理解,意在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只要不在舊格局下再放大水、強加杠桿,經濟應是一個平穩的增勢。
“不失速下滑”則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配合才能實現。如果把企業部門拆開來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是對經濟產生重要貢獻的兩部分。而近年來,兩個部門景氣程度的分化有些明顯,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的部分刺激性手段消退以后,4、5月份的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和私營企業工業增加值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背離,國有工業增加值連續負增長,而私營工業增加值的增速繼續回升。
國有企業的高杠桿確實影響了經濟,國有企業的工業增加值的復蘇一定程度上依靠的是一季度的刺激性手段。閥門擰緊,意味著國有企業到了必須提升效率的時候。
如果國企不能通過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式來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很難想象在沒有“放水”的情況下,經濟能只靠民營企業走出預期的L型。
二是政策環境的倒逼。
可以看看1990年代末期的情況。以“三年脫困”為攻堅目標的國企改革高潮于1998年開始,國企集中在產能過剩的傳統行業。與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照,1996年上半年虧損的國有企業達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現了全國性的虧損。去產能本身就是削減資產負債表的痛苦過程,如果不是決策層在產能去化的同時,堅決依靠“兼并重組、分流下崗”來使國有企業“瘦身提效”,我們很難看到1999年在總需求尚未復蘇之前就開始的企業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的改善,相反經濟可能會承受更大壓力。
2016年與1998年有一些相似之處,尤其是前面提到的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分化狀況。另外,單是資質相對不錯的國有非金融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各項經濟數據都有所復蘇的情況下,虧損率還比去年四季度上升了幾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出現了類似1998年的高杠桿、低效率,并且和民營企業的差距拉大,這使得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政策的配合不得不像1998年那樣,去產能、去杠桿與國企改革齊頭并進,這也是減負與增效的齊頭并進。
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配套政策,去產能、去杠桿進入深水區后,國有企業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提效,否則那些產能過剩的國有企業,經歷比1990年代末期更長的寒冬將是大概率事件。可以預見,如果去產能、去杠桿與國企改革能夠相互配合齊頭并進,即便總需求仍然不旺,國有企業也很快會看到類似1999年開始的盈利復蘇。這就是第二個“倒逼”——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必須配合同步推進。
在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的雙重倒逼下,堅持國企改革,受益的不只是國有企業,整個“供給側+創新”的主線也會更加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