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卿
憑借著后發優勢和差異化戰略,一批光伏新勢力走到了前臺,但“不死的兵才是好兵”。
國光伏產業正在重塑格局,代表著光伏產業新勢力的晶科能源、隆基股份、華為等幾家企業,在短時間內迅速超越或接近細分領域的前期領跑者。
今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光伏組件出貨量為1.6吉瓦,凈利潤3.133億元,同比增長514.31%,首度成為全球單季銷量冠軍。在光伏逆變器領域,華為跨界入場,僅用3年時間,就成為行業第一。一直專注上游的隆基股份,一季度凈利潤2.61億元,同比增長417.59%,成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產品制造商。
光伏新勢力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光伏產業的整體回暖。在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產業迅速回暖,2015年國內新增裝機量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714萬千瓦,同比增長41.7%。
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光伏新勢力的崛起,一方面受益于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是企業抓住機遇,利用后發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的結果,有利于降低光伏發電成本,促進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
躲過一劫
光伏新勢力能夠迅速成長并實現趕超,后發優勢是一個重要因素。最典型的是晶科能源, 2006年晶科能源成立并以一個跟隨者的姿態先后進入硅錠、硅片、組件領域中。彼時,受無錫尚德創始人施正榮在2005年成為首富效應的吸引,國內一大批企業進入光伏領域,晶科能源只是其一。
2008年,多晶硅價格一路瘋漲,現貨市場價格突破500美元/公斤。這讓光伏產業的下游企業苦不堪言,一部分企業開始意識到需要進入上游,以獲得主動權,另一部分則通過簽訂長期訂單來穩定多晶硅供給價格。當年,英利斥資24億元投資成立六九硅業有限公司,進入多晶硅領域,就是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介紹,當時有太多的企業涌進上游,雖然政府提供了優惠的電價,但晶科能源沒有很強的項目經驗和競爭優勢,決定還是要“等一等”。不僅如此,2010年,晶科能源還將已經簽訂的長單中的一半轉讓給其他企業。
但恰恰就是這個“等一等”的決定,讓晶科能源規避了日后多晶硅價格的暴跌風險。2011年,光伏市場風云突變。由于多晶硅、光伏組件產量增加太多,而太陽能市場卻有所萎縮,供給遠大于需求,以致全產業鏈庫存嚴重。當年 10月,多晶硅現貨報價25萬-30萬元/噸,跌破成本價。
同月,德國光伏企業太陽能世界公司的美國分公司(Solar World)聯合其他6家生產商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與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請,要求對中國出口的太陽能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美國商務部于2012年10月裁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及組件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15.97%的反補貼稅;同年11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通過此項裁定,做出最終裁決。
多晶硅行業于是重新洗牌。部分前期投入多晶硅的企業不得不停產,簽訂大量長單的企業則背上了沉重的成本負擔。比如,當年砸下重金的英利,受多晶硅投資拖累影響至今。而曾經紅極一時的江西賽維則因豪賭多晶硅,最終破產重組。
晶科能源不僅成功躲過一劫,還先后拓展了南非、印度、澳大利亞等新興市場,避免了對歐美市場的過度依賴。2011年,11家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企業中,晶科成為僅有的兩家盈利企業之一。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2015-2016年中國光伏產業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晶科能源光伏組件出貨量4200兆瓦,全球排名第三。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相關人士表示,晶科能源能夠迅速崛起,很重要的原因是避免了前面企業走過的陷阱和彎路;在光伏產業擴張期能夠合理控制在硅片、電池、組件三個領域的產能,形成上下游的自我配套;在剛上市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轉向新興市場和下游。
“另外,光伏裝備的大量國產化,價格大幅下降,使新進企業投入相對減少、毛利率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光伏新勢力的崛起。”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會員部副主任王亮對《財經國家周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