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蝶
如今聯想面臨危機絕不是壞事,很難得敲醒了裝睡的人。
三年前,有人調侃楊元慶的發型,說他“十幾年沒變,有點顯老”時,楊元慶自嘲道,“他們說我性格固執”。
美國舊金山當地時間6月9日,在美國硅谷舉行的第二屆聯想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楊元慶“改頭換面”,身著淡色格子休閑襯衫、米色棉布休閑褲,大步登上舞臺,操著一口并不標準卻十分流利的英語講完全程,于是又有人說,“元慶你講英文比講中文效果好,講英文就很自然。”
楊元慶的這種“改頭換面”,和聯想是同步的。
在所有人眼里,聯想是一家整合型公司,從技工貿之路轉向加工廠,靠收購IBM走向國際化道路,之后又靠收購Moto向移動互聯網轉型,“沒有核心技術”成了抹不掉的標簽。
而從2015財年中報開始的巨額虧損、股價下跌、移動業務幾近腰斬,更是讓聯想飽受質疑。
就在“聯想創新乏力”、“窮途末路”的聲聲質疑中,它卻跑到全球科技中心之一的硅谷開了個會,且對自己的主營業務PC一筆帶過,全程將重心放在移動業務,這是什么道理?
事實上,楊元慶在一開始就表達得很清楚,“今天我們不僅僅會發布產品,更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對于聯想,對于技術發展,對于未來的愿景。”
相比具體的業務,表達信心和展現技術實力對處于危機時刻的聯想更為緊迫。它試圖用一種國際話語體系對全球市場說話,并且極力淡化公眾心中陳舊的PC印象,向代表未來的移動業務和云服務靠攏。
在這個過程中,聯想所面臨的無奈和契機一覽無遺。
消費業務等待救贖
聯想在PC行業多年的積累,的確為它帶來了一定的話語權,這次大會也展現了它對上游產業鏈的吸引力。
從今年的展臺布置可以看出,在舞臺的兩側,高通和英特爾一左一右“兩大護法”,而英特爾的首席執行官科再奇甚至親自為聯想站臺。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不管在全球PC市場的占比有多高,在微軟和英特爾的主導下,位于產業鏈中下游的聯想,永遠處于被動局面,并且,PC領域其實并無新的商業模式可言。
在這樣的行業氛圍中,PC業底層標準成熟,無論是聯想還是其他PC廠商,都無法跳出來自上游產業鏈的控制,更難有獨立發揮的空間。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盡管蘋果之外的大部分終端設備都依附于谷歌安卓操作系統,但幾乎每一個品牌有自己獨立的UI(操作界面),且大部分UI之間無法共用,去中心化明顯,同時產生了更加多樣化的商業模式。
在這之中,“平臺”是移動互聯網的最大特征,成功的平臺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其商業模式的成功。如蘋果公司成功推出iMac、iPod、iPhone和iPad系列產品,并融合了自家的操作系統以及應用商店AppStore,開創了終端與服務相結合的“軟硬一體化”商業模式。
而“開放”則是移動互聯網能夠建立起商業模式的另一大重要因素,安卓正是得益于開源和開放,才能夠有效整合內外部各種資源,建立起產業鏈各方共同參與、共同進行價值創新的生態系統。
如同安卓在軟件領域的開放模式,聯想也企圖通過自己的優勢——硬件,來打造開放平臺。
因此,聯想此次在發布Moto Z系列智能手機的同時,推出了Moto開發者計劃,為手機推出硬件開放平臺——Moto Mods?模塊創新平臺。企業及個人開發者可以憑借軟硬件開發包、早期授權及工程協助,任意開發全新的Moto Mods?模塊。
當然,這只是聯想設想的理想狀態。
顯而易見的是,在Moto Mods?模塊實現多樣化之前,還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和大量開發者的加入,否則所謂的硬件平臺創新將毫無意義,去掉創新模塊的Moto Z只是一款常規意義上的安卓智能手機。
另一方面,基于這種可預見的長開發周期,可以判斷Moto Z很難在短時間內為聯想移動業務帶來銷量,單憑還未建立起品牌知名度的Zuk和樂檬,如何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手機市場和直線下滑的銷量?誰來為聯想這個遠大的硬件平臺化理想買單呢?
況且,基于硬件的開放,必須要有強大的軟件實力和云服務作為支撐。在這方面,聯想,又有多少準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