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志剛
20年前,正是長虹、康佳等國產彩電企業擎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改變了國外品牌高價壟斷的局面,讓彩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四年一屆的歐洲杯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作為中國觀眾,在觀看賽事的同時,不經意間也會留意到場邊廣告牌不時閃現的“中國元素”。作為國內知名彩電制造商,海信成為本屆歐洲杯頂級贊助商,贏得了同世界一線品牌同臺亮相的機會。這是該項賽事設立56年以來第一個中國頂級贊助商。然而,對于中國彩電行業來說,歐洲杯的熱鬧,無法掩蓋行業的整體低迷。
傳統彩電廠商“日子”不好過
說起彩電,對年齡稍長的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件家用電器,還是民族品牌崛起的“代表作”。“80后”的陳濤清晰地記得,1996年他上高一的時候,家里用幾年的積蓄才換得一臺29英寸彩電。
的確,相當長一段時期,彩電作為家用電器中的“大件”占據了中國家庭很大的支出。20年前,正是長虹、康佳等國產彩電企業擎起了民族品牌的大旗,改變了國外品牌高價壟斷的局面,讓彩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近些年來,經過一輪一輪地廝殺,中國彩電行業也是幾次洗牌。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資料:目前,我國彩電產量占據全球產量的六成,且高端產品出貨量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我國已成為全球顯示面板和彩電的制造大國。
然而,規模上的優勢并沒有換來利潤的增長。記者梳理國內彩電企業財務數據發現,背負巨虧的企業尚且不談,盈利的企業亦難逃利潤薄如紙的命運,上市公司一年凈利潤不如在深圳買賣一套豪宅的案例,在彩電企業中表現明顯。
尤其是最近幾年,在艱難阻擊了日、韓等國外品牌之后,中國彩電行業并沒有迎來屬于自己的“豐收季”。近兩個月,國內主要彩電生產商紛紛公布了去年業績,總體來看,彩電行業呈現整體低迷態勢,長虹和康佳都遭遇了重大虧損。相比之下,TCL等企業業績還算差強人意,但也缺乏亮眼的表現。
對于彩電行業整體低迷,有人歸咎于經濟不景氣所帶來的家電行業整體低迷,這是有根據的。近期,海爾、格力、美的三大家電巨頭相繼發布2015年業績報告。去年,三巨頭的年度營業收入均下降,是近三年來首次。
對此,業內人士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傳統彩電行業之所以吃不消,主要原因是這兩年互聯網電視品牌異軍突起。正是互聯網公司的大量涌入蠶食了傳統彩電企業的利潤,讓彩電行業陷入慘烈競爭局面。
互聯網廠商,電視產業“掘墓人”
“海信電視,中國第一”,這是海信在歐洲杯打出的廣告語。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海信之所以強調“第一”,一方面源于《廣告法》對“第一”及類似說法的禁止。另一方面,也看出海信對“第一”的看重。
就在5月中旬,作為傳統彩電領軍企業,海信與樂視打了一場“口水”官司。
5月18日,樂視董事長賈躍亭在微博援引奧維咨詢的數據,宣布4月電視銷量達到71萬臺,占比19%,“樂視電視全行業、全渠道銷量第一”。但海信當天立刻甩出另一家市場調研機構中怡康的數據,以示反對。
這場“口水仗”,再次引發業界對樂視電視低價營銷策略的質疑。2015年財報顯示,樂視終端業務收入達到了60.89億元,較上一年增長122%。但其終端業務的營業成本較2014年增加一倍,達到了81.86億元。這意味著,樂視終端業務虧損20.97億元。
對于樂視虧本賣電視的做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剛認為是一種“戰略性虧損”。在他看來,2013年是電視悲劇時代的開始,而以樂視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顛覆了傳統電視的產業鏈,是電視領域的“掘墓人”。“樂視是一家特別的企業,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樂視對互聯網的邏輯搞得很清楚,所以一出手就很厲害,首先讓人搞不懂,然后很害怕。樂視造電視,不是為了賣電視機掙錢,而只是樂視生態的硬件終端。”
陳剛認為,樂視超級電視、小米電視等所體現的變化,表明家庭電視終端將不再以電視為中心,而是以互聯網為中心。在這類終端上,用戶可以方便地選擇互聯網上的內容和電視媒體的內容。或者說,這類電視已經不是電視,而是一個超級大Pad,可以下載各種App。需要強調的是,在這類超級電視中,電視直播內容只是無數App中的一個App。
就電視硬件本身,互聯網電視或許沒有傳統彩電那樣精致與專業,但一旦將電視與互聯網連接起來,擁有內容的互聯網企業則占據了優勢。“傳統彩電廠商靠賣電視來賺取微薄利潤,而互聯網企業只把電視作為硬件終端,目的是賣內容。兩者玩的根本不一樣。但互聯網企業賠本賣硬件產品的營銷策略,卻是傳統彩電企業難以承受的。”一位業內人士坦言道。
談及傳統彩電企業的低迷,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似乎有“難言之隱”,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協會會員既有傳統彩電企業,也有互聯網電視制造廠商,對于兩者產品優劣以及盈利狀況不方便評論。
重放光彩,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低迷的傳統彩電企業是否還有翻盤的機會?從眼下情況看,還是有可能的,畢竟中國彩電產業幾經沉浮,實力已今非昔比。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在內部“挖潛”與外部“拓展”方面,彩電企業都已邁出了步伐。
為應對互聯網技術發展新趨勢,傳統彩電企業早已開始了“轉型升級”,目前彩電企業發力智能電視制造領域,所生產的電視產品,與互聯網電視相比在功能上并不落下風,雖然互聯網電視有著價格的優勢,但傳統彩電企業的品牌價值也不容小覷。
龐大的“內需”潛能則是另一個機會。據測算,目前國內家庭彩電保有量超過5億臺,其中超過7年安全使用期限但仍在使用的顯像管電視有2億臺,平板電視也達到了5000萬臺的規模。換句話說,國內大約近一半的彩電相繼進入了“超期服役”階段。
視像協會用戶體驗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近期沒有計劃購買彩電的消費者,大多數并不了解當前的彩電技術水平,比如,新款彩電在輕薄、省電、智能及內容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以及與畫質密切相關的4K超高清、量子點、HDR、OLED等新技術。同時,隨著彩電價格的逐年下調,消費能力已不再是“汰舊換新”的主要障礙。
而在多元發展與“走出去”方面,傳統彩電企業的多年積淀也初具成效。本屆歐洲杯,海信花費巨資進行頂級冠名,除了看重產業與體育的融合,也著眼于產業全球布局。
海信近兩年成功收購了夏普墨西哥電視工廠及其電視業務,在阿爾及利亞興建了電視生產基地,捷克工廠更是已順利投產。不僅僅是海信,TCL等彩電企業也早已開始了海外布局。由“內”而“外”,幾經沉浮的中國彩電企業重放光彩,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