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琦
炎炎夏日中,如何能將鮮活產品及時送到顧客家中?這將是一場對冷鏈物流的嚴酷“烤”驗,冷鏈物流將會成為生鮮產業的短板,還是助推器?
群雄逐鹿,搶食蛋糕
武漢的消費者小黃在網上訂了一箱海南的厚利荔枝,只過了兩天,一箱帶著未化冰袋的荔枝就送到了他手中,荔枝新鮮且極少損耗,“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情況已經不復發生。
根據艾瑞集團最新發布的《2016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研究報告》稱,2015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497.1億元,增長80.8%,未來幾年仍將高速發展。巨大的生鮮產品交易也帶動了冷鏈物流的迅猛發展,2015年,我國有冷鏈物流規模企業1000家,冷庫總容量為2600萬噸,冷藏車保有量為10萬臺,相比2014年冷庫增長28%、冷藏車增長42%。
各大電商自建冷鏈物流,各種“鮮味”產品從田間地頭走入千家萬戶。如今在各大電商的首頁面,“鮮味”可謂越來越濃:從山東的櫻桃到新疆的葡萄,從海南的秋葵到云南的蘑菇,從阿根廷的凍紅蝦到阿拉斯加的帝王蟹,可謂應有盡有。這些濃烈的“鮮味”得益于近幾年大型電商自建冷鏈物流的不斷發展。
面對巨大的市場,第三方物流企業群雄逐鹿,搶食蛋糕。順豐早在2014年9月推出“順豐冷運”品牌,進軍冷鏈物流行業,依托順豐的空中、地面運輸網絡,提供冷運倉儲、冷運干配、冷運零擔、冷運宅配、生鮮速配等一站式物流服務。到2015年為止,順豐冷運在全國已有10個冷庫,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同時,開通了4條省級干線、6條城際干線,擁有120輛自有冷運車。為了搶占一定的市場份額,中鐵快運也推出了小批量、多批次、保溫、準時的“門到門”的全程冷鏈快遞運輸服務。大型央企中糧集團在打造全產業鏈的同時,其冷鏈業務也已起步。除此之外,來自臺灣的頂新集團、大榮集團也已于多年前進入大陸的冷鏈市場,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成本收費失衡
在電商大促銷活動中,生鮮產品往往是促銷的重點之一,生鮮產品常溫下運輸損耗率大概為25%~30%,可是從網頁上的物流選擇上來看,許多生鮮產品還是選擇常溫物流而不是冷鏈物流,這是為什么呢?
據了解,最直接的原因是冷鏈成本高。在同樣的周轉率下,冷鏈運輸投入比常溫運輸至少要高一倍。
車輛方面,冷鏈運輸要用冷藏車,國家對高速公路上行駛貨車外觀尺寸有限制,而冷藏車須安裝保溫層,這樣儲藏量就比普通貨車小,制冷設備又要消耗能源,因此運營成本要高不少;
倉儲方面,冷鏈物流需要用三溫倉,成本也高于常溫倉庫;
中轉分撥操作方面,冷鏈物流需要恒溫操作間以及特制工服,恒溫操作間不僅前期投入大,運營時的能源消耗也大;
末端配送方面,冷鏈物流需要專用器皿以及合適的冷媒解決方案,也比一般快遞的紙箱、書包要貴不少。
對直接面向消費者的生鮮電商而言,每份訂單的量往往不大,不能通過提高規模而攤薄成本,冷鏈物流的成本就更高了。而當前市場實際情況是,生鮮產品的冷鏈快遞價格不會高出普通快遞太多,同城配送價差不到一倍。成本偏高而收費無法與之對應,打擊了冷鏈物流發展的積極性。
消費者小李在網上選購芒果,他發現芒果的價格都差不多,但是冷鏈物流方面,有的商家使用不知名的快遞公司,可以包郵,而使用順豐快遞的商家卻要收取10元的快遞費用,小李再三考慮還是選擇了順豐快遞。
目前,冷鏈物流沒有相應的技術標準,企業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據了解,對于生鮮電商而言,商品可分為五個溫度區:常溫、恒溫(15℃~18℃)、8℃~15℃、0℃~8℃、零下18℃,溫度管控的建倉要求非常高。目前,國內大多數生鮮電商的倉儲質量基本上都是不達標的。市場上有部分不良企業打著全程冷鏈的旗號,卻執行間歇性供冷進行經營,以此降低冷鏈物流的成本。另一方面,冷鏈配送經營主體規模小,散落于各地的能做同城冷鏈業務的企業不少,但是能做跨省全程冷鏈配送的企業不多,且缺乏信譽度高的品牌企業。
我國冷鏈物流雖然發展迅速,可是基礎設施總體不足,發展不均衡。現今,中國冷藏保溫車輛約有10萬輛,而美國擁有20多萬輛,中國冷藏保溫汽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僅為0.3%左右;中國冷庫總量為2600萬噸,人均冷庫容量不足20公斤,而美國冷庫總量則為3000多萬噸,按人均占有的冷庫容積來看是中國的5倍。此外,中國當前冷庫結構不盡合理導致功能失衡,比如肉類冷庫多,果蔬類冷庫少,冷凍庫多保鮮庫少,城市冷庫多、農村冷庫少,經營性冷庫多、加工類冷庫少,土建式冷庫多、裝配式冷庫少,東部冷庫多、中西部冷庫少等現象明顯。
亟須破局發展
隨著電商的不斷發展壯大,生鮮產品的冷鏈物流運輸也不可避免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短板。
如何將短板變成助推器?政府也一直持續向這一市場派發各種政策“禮包”:2014年,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等十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冷鏈運輸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在冷鏈物流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以及車輛管理和財稅措施等方面提出積極建議,旨在進一步提升冷鏈發展水平,從政策層面對這一市場發展提供指導幫助。2016年4月份,商務部等六部委又制定下發了《全國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專項規劃(2016~2020年)》,其中明確,將加快民生領域的電商物流發展,并將基調定在了“冷鏈”上。
面對冷鏈物流發展的巨大前景和面臨的發展瓶頸,業界人士建議,從政策層面出發,政府還可以加大對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為冷鏈物流業適當減免稅負,鼓勵業內的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此外,還可以為冷鏈物流的金融提供便利,鼓勵冷鏈物流企業積極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發展。
冷鏈物流市場正在從初級的基礎物流服務向物流增值服務發展。冷鏈物流行業內部可以完善自身的技術指標,明確各大類具體產品的溫度和濕度指標及儲存期限。此外,在管理上也應制定統一的作業標準,如提高裝卸速度、規范作業流程、檢驗驗貨制度以及規定運輸、倉儲、配送、銷售各環節低溫對接要求,以高標準提高物流運輸質量。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驅動下,冷鏈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冷鏈物流企業的競爭也將會更加激烈,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政府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這一行業的發展。各物流企業也要把準市場脈搏,創新經營方式,更新升級設備,迎接更加巨大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