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健
執行了20年的藥品集采制度,時至今日已經暴露出不少弊端:一是低價競爭,部分企業為了中標不惜以降低藥品質量為代價來控制生產成本,導致如四川蜀中制藥這一類的事件發生;二是招標等同于強行降價,目前,大多數省級招標平臺其實質已經成為地方政府的二次限價與市場準入設置,在招標過程中規定企業的降價比例和規定限價;三是效果異化,雖然各省集采方案中均注明帶量采購的原則,但是執行起來卻是有其名無其實;四是沒有形成醫療機構的正向激勵和長效機制,醫院在集采過程中只有目錄的上報和中標品種的選擇權;五是加大企業負擔,生產企業不但要耗時耗力地去各省投標,在中標之后還需去各家醫院疏通關系確保能夠被醫院選中。
改革方向今后醫改的重點在于三醫聯動,其成功的基礎在于必須要調動起醫療機構的積極性,無論是將藥品從醫院的盈利中心到成本中心的轉變,還是改變招標方式,改革醫保支付制度,這三方面改革的核心都在于藥品必須成為醫院的成本中心而非利潤來源。未來藥品采購制度的改革必須落實:一是突出醫保管理地位,醫保作為最終買單人,在整個集采制度中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未來隨著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和醫保支付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醫保在集采過程中的地位應日益凸顯;二是落實帶量采購,沒有量的保證就不會有價的降低,這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常識,而且通過帶量采購尤其是用藥金額較高的產品可以將價格壓縮至企業合理范圍,從而讓企業對醫生徹底無行賄空間;三是推進藥物經濟學的制定,從國際上來看,藥物經濟學是保障和評價醫療機構是否合理用藥的基礎,否則在臨床上大量使用低效、無效的藥品對醫保資金和患者來說都是巨大的浪費;四是全面執行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對于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在臨床使用和醫保報銷方面相比原研產品給予超額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