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2016中國科協學術建設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副主席、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靜海發布了2014—2015年度學科進展研究成果。會議由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主持。
李靜海院士介紹,近兩年我國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突出性的科研成果,各學科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國家科研投入不斷增長,學科隊伍不斷優化和成長,學科平臺建設更加完善,國際合作和交流增強,學科優勢和特色顯著,實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學科間交叉融合孕育著創新,正在逐步改變學科結構。他同時指出,我國學科發展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學科受重視程度不夠、公眾理解科學程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難、學科劃分存在一定局限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和影響了學科的創新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李靜海院士提出了五個方面的政策建議:一是改革評價體系、加強基礎學科建設,二是優化學科布局、促進學科交叉,三是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四是協調科技政策與經濟政策、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五是增強原始創新意識、營造原始創新文化。
把握學科發展態勢和規律,深度解析科學問題,發現潛在的突破口,明確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優化科技資源,謀劃學科布局,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對我國創新體系建設具有重大導向和支撐作用。為推動我國學科發展,促進學術交流,傳承學術文化,推動學術共同體建設,中國科協2006年起建立學術建設發布制度,組織全國學會通過對相關學科在發展態勢、學術影響、代表性成果、國際合作、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最新進展的梳理和分析,以及與國外相關學科的比較,總結學科研究熱點與重要進展,提出各學科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策略,引導學科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完善學科布局,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均衡發展。2006—2015年,中國科協先后組織110個全國學會,開展了220次學科發展研究,編輯出版系列學科發展報告220卷,有600余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約2萬位專家學者參與學科發展研討,8000余位專家執筆撰寫學科發展報告。十年來,因涉及學科眾多、內容豐富、信息權威,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及發布已形成規模和特色,逐步顯現出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持久的學術影響力,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關注,更得到了國家有關決策部門的高度重視,為國家規劃科技創新戰略布局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4年,中國科協組織中國化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33個全國學會,分別就化學、空間科學、海洋科學、心理學、環境科學技術、系統科學與系統工程學、實驗動物學、神經外科學、機械工程學、農業工程學、動力與電氣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測繪科學技術、航空科學技術、兵器科學技術、稀土科學技術、核科學技術、深層油氣地質學、糧油科學技術、指揮與控制學、農學、水產學、園藝學、畜牧學、作物學、中西醫結合消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營養學、體育科學、免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圖書館學、密碼學共33個學科的發展狀況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了《2014—2015學科發展研究報告》,其中包含33卷學科發展報告以及1卷學科發展報告綜合卷,共計1000余萬字,凝聚了1200多位專家學者的心血。
本次發布會是中國科協舉行的第8次學術建設發布會。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是我國科技團體的中堅力量,學科類別齊全,學術資源豐富,匯聚了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近年來,中國科協通過組織全國學會開展學科發展研究,逐步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研究、編撰和服務管理團隊,具有開展學科發展研究的組織和人才優勢。
中國科協學術與學會工作專門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自然基金委、國防科工局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參加本次學科發展研究的全國學會首席專家,包括11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有關院所、部分在京重點院校、主要圖書館和出版社的負責同志;有關全國學會及科技期刊代表;有關新聞媒體、網站記者等400余人出席了發布會。
中國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