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明亮
讀史,雖然各取所需、見仁見智,卻有不同境界,恰似禪師參禪: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拘于表面);有所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一定心得啟示);徹悟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洞察世事)。
今年為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銘記當年那段非凡歷史,理當超越表象,深入感悟其偉大的精神價值。作家魏巍指出:紅軍戰士在長征路上所經受的艱難困苦,人間罕見;他們所顯示的勇敢和堅毅,是人類美好品質最輝煌的范例。學者陳力說:憂患和責任擔當,使中國共產黨人激發出驚天動地的力量,長征路上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將危機四伏的被動撤退,變為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將由“左”傾錯誤導致的戰略轉移,變成向抗日前線的英勇進軍;將險象環生的艱難跋涉,變成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長征的影響超越了意識形態。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稱:紅軍長征是一次體現出堅忍不拔精神的驚人業績。美國戰略家布熱津斯基攜家人重走長征路后,稱對新中國而言,長征“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得多。它是國家統一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東西的必要因素。”
在極其艱難曲折的長征過程,屈辱、殘酷、絕望、失敗和榮光、膽略、希望、勝利形影相隨。與眾人著眼惡境中的人性或事件對事業、歷史進程的影響有所不同,毛澤東對長征的最大感悟為:方向和路線最重要。在總結或回顧長征時,他曾說:“方向路線對了頭,沒有人可以有人,沒有槍可以有槍,如果方向路線錯誤了,你有再大的力量也會失敗。”“一路扭秧歌就扭到了陜北。為什么呢?第一是路線錯誤,白區丟掉了100%,紅區丟掉了90%。”他的長征詩詞里也洋溢著“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氣魄和樂觀……這些,都彰顯出一種著眼大勢、專注全局的歷史觀。
讀史用史,立體感受,不拘教條,則“登東山而小魯”;進而,若具備把握天下大勢的大格局,則“登泰山而小天下”。
讀《南京解放后國共和平交接中山陵揭秘》《嶺南“英軍服務團”創建前后》《“四八”烈士罹難記》等,關注內幕秘聞之余,當深入思索感悟戰爭與和平、人性與獸性、中國統一等問題。《古代城市里坊制的變遷》,體會里坊圍墻之建與拆的歷史邏輯。《許世友的紅軍歲月》,勇武和戰斗情節可觀,時勢與人物命運如何相互影響等值得思量。《晚清官僚張集馨的“兩頭真”》,為官前抨擊時弊,做官時大享福利,去職后大揭黑幕,真亦假來假亦真。《新桂系名將覃連芳身上的文史疑云》,道是無情卻有情,有義也無義……
常言“千人千面,百人百姓”。又道“事無對錯,只有因果”。凡事硬要分清好人壞人、好事壞事,難免陷入窘境。竊以為,超越道德和功利,將自己的思想融入歷史發展脈絡和大趨勢中,最能讀懂歷史并實現歷史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