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偉
?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電影
文/徐 偉

一根扁擔、一雙腳板、一套影機穿越了半個多世紀……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江淮腹地的巢湖之濱,有一片靠堤壩筑起的水鄉,名叫白湖農場。這里雜草叢生、偏僻閉塞,人稱“小西伯利亞”,駐守在這里的武警安徽總隊第二支隊(前身為安徽省軍區獨立五團),擔負著全國特大型農場監獄看押任務,用赤黨忠誠和青春汗水,守護社會的安寧和人民的安居樂業。
文化貧瘠的年代,部隊官兵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越發強烈。電影簡單而又奢求的精神盛宴,承載了歷代官兵的歡樂與夢想。
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那時,每個連隊只有一臺收音機,由于信號差,播放節目時總伴有刺耳的噪音,但就是這伴有噪音的節目,也足以一顆顆年輕的心激動不已。
“同志們,今天跑5公里,晚上看電影《上甘嶺》,大家有沒有信心跑出好成績?”“有!有!”原獨立五團二連指導員尹如珍現已70歲,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激動不已:“只要接到團部放電影的通知,連隊就洋溢著一種節日氣氛,官兵把番號吼得震天響,練兵勁頭特別高。”
從團部到各連隊,從一個連隊到另一個連隊,近的相距十幾公里,遠的相距幾十公里,沿途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下起雨就變得泥濘不堪。團部的放映員就靠一根扁擔、一雙鐵腳板,肩挑放映機行走在這樣的路上,前往各連放映。那時的電影也不豐富,大部分是放過多遍的老片子,如《英雄兒女》《南征北戰》《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地雷戰》等,但官兵們都百看不厭。
“三個蚊子一盤菜,三個老鼠一麻袋,三個蒼蠅桌面蓋。”就是白湖夏天的真實寫照。夏天放映時,放映員既要防范蚊蟲的叮咬,又要防止老鼠對電影膠片的破壞。某年8月,電影組接到兩部新片,官兵要求觀看的呼聲很高,可規定的放映期很短,電影組決定采取車輪戰術,一個執勤點接著一個執勤點放映。那時電壓不穩,放映中遭遇停電是家常便飯,一天晚上在二中隊放映時,放到一半突然停了電,這一停就是3個小時。放映員一邊保護影片不被老鼠撕咬,一邊和中隊官兵一道與蚊子展開大戰。回憶這段經歷,已轉業到地方多年的張耀華說:“在那個物質和精神都很匱乏的年代,電影給基層戰友帶來了歡樂,在他們的青春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冬季放電影,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一天午飯后,身患感冒的放映員虞禮月帶領費廣軍挑起扁擔到一中隊和三中隊放電影。當時北風呼嘯,飄著雪花,天氣異常寒冷,道路濕滑難行,他們到達一中隊時天已黑透,但戰友們熱情高漲,穿著大衣整齊列隊在操場上拉歌,熱情一浪高過一浪。他們見狀顧不上吃飯,迅速架起設備開始放映,放映結束,虞禮月感冒癥狀加重,渾身乏力。大家勸他們明天再去三中隊放映。虞禮月卻說:“現在還不到9點,雪也沒有下大,我們的計劃都發下去了,三中隊的戰友一定在焦急地等待著,不能讓他們失望。”服了幾片感冒藥后,他和費廣軍迎著風雪挑起扁擔奔向三中隊。
每次放電影,中隊干部都爭著替戰士站崗,為的是讓盡量多的戰士看上電影。八中隊地處白湖農場西大圩,由于不通道路,電影組每次來此放映仍然要靠扁擔,為了照顧這里的戰友,每次總要加映一個影片。一次,電影組到中隊放映《小兵張嘎》和《鋼鐵戰士》,大家都歡欣鼓舞,只有戰士王相磊有些沮喪,因為放映時間正是他的上哨時間,電影放映前,排長齊登營主動走上了哨位,讓王相磊看上了這兩部心儀已久的影片。此后,王相磊工作積極性高漲,成了中隊建設的骨干。
時光在變,官兵對“扁擔電影組”的贊美之聲沒有變。歲月流逝,優秀影片對戰士依然魅力無窮。
電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培育塑造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樣子,激勵一茬茬官兵朝著強軍目標奮進。“扁擔電影組”以滿足官兵需求為己任,為部隊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雖然“扁擔電影組”當年用過的扁擔和老式放映機已進入了支隊史館,那個年代已成為歷史,但扁擔的精神永不褪色,影視文化兵永遠在路上。★
責任編輯: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