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62000)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成長=反思+經驗。現代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標志是教師自我教育、教學反思能力的形成[1]。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回顧思考、重新認識、再評價和經驗總結,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2]。經常運用反思的教師稱為反思型教師,這些教師的特點是經常對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進行梳理和再思索,分析成敗得失的原因,研究改進教學的對策,對教學測量及評價的能力和教學研究的能力逐日提高。與之相反的教師類型為經驗型教師,這類教師的特點是憑借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簡單重復的教學實踐的教師,沒有對自己積累的經驗進行加工、整理、提煉,使之條理化[3]。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于教師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學反思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現實工作中,教師是否能深入理解其含義、領悟其內涵、應用于教學實踐呢?即教學反思的現狀如何呢?為此,本文從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老師的教學反思現狀調查下手,通過對反思意義、反思內容,以及反思特點的追尋,分析教學反思的條件和途徑,探究提高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教育反思能力的培養對策。
1.了解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師對教學反思的認識以及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是如何操作的,學校是否為教師進行反思創立了有力條件;并且考察教師的教齡、受教育程度、性別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教學反思的認識和行為表現。
2.積極探尋提高醫專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有效對策,為醫專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適時地支持以促進其發展。
以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基礎部專職教師作為調查對象,一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4(以問卷作答無遺漏為有效標準),有效問卷為84%,調查對象的基本構成見表。

表1 調查對象的教齡構成

表2 調查對象的學歷構成

表3 調查對象的性別構成
對教師的反思認識的調查中,回答正確率大于75%者為明確,結果如下表。

表2 基礎部教師對教學反思的認識差異
從表2中可以看出,女教師(90.9%)較男教師(70%)對于教學反思的認識更加明確;教齡方面大于10年的教師(33.3%)在此方面要弱于1-5年(73.9%)和6-10年的(93.1%);學歷方面,專科生(15%)要遠差于研究生(64.1%)和本科生(61.1%)。
教學反思是對自我行為的審視、判斷和修正的過程,調查中75%的教師認知明確,只有14%的教師認為是是對自己工作的回顧與總結,7%的教師認為是發現問題,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只有4%的教師不知道或者不清楚。68%的教師認為教學反思是個體與群體行為,30%的認為是個體行為。59%的教師認為教學反思發生于只要出現困境或面臨問題時,32%的認為是課后。從教師對教學反思定義的認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對于教學反思的定義認知明確。
教學反思的視角包括自己反思、學生反思、同事反思和文獻反思等多種途徑,在調查中發現,教師對于自己反思(85%)的認知遠高于學生反思(20%)、同事反思(19%)和文獻反思(4%),表明自己反思是教師認為的主要方式,其中自己反思往往以寫教后記為主,而且其內容是“對事件進行描述,對事件原因進行解釋,還包括更廣泛的歷史、社會、政治方面的緣由”的占38%,28%的僅“描述發生的實踐,對教學實踐沒有進行解釋和證實”,余為“不僅對事件進行描述,還嘗試對教學事件進行解釋,但以個人判斷為依據”。
教學反思的內容涉及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層次。教師的反思絕大多數(76%)是針對教學實踐層次的,比如教材內容、教學技能和教學組織管理的反思,而對于教學理念、教學科研的反思比較少(15%),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教師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還停留在操作層面,對教育教學的目的、學生觀、師生觀等理念層面的問題,以及教師自身所擁有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基礎等探討得較少。
教學反思的外部條件包括學校督導機制、學科專家、學科內和學科間的合作等,在這類問題的回答上,多數教師(96%)認為學校給予的大環境是利于教師教學反思的。
影響教師反思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
5.1 影響反思的外部因素:
82%的教師認為時間是一個主要因素,沒有時間反思成為大部分教師不反思的理由。其次是教育評價體系的影響占69%。因為反思往往是一種“自我揭短”,讓領導或同事看到自己不足和缺陷并不是一件好事,以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體系勢在必行。而有無專業引領和同伴互助對教師反思也很重要(占66%),這與大多數教師認為反思不僅是一種個體行為,也需要群體的支持的看法是相一致的。
5.2 影響反思的內部因素:
78%的教師認為有無反思的動力很重要,長時間地處在同一個教學崗位,往往容易產生惰性,安于現狀,此有無反思動力是進行反思的前提。其次是反思的態度和反思能力因素,分別為64%和62%。
通過以上5點對教師反思行為的現狀和影響反思的相關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結論:1.對反思活動本身的認識不足,缺乏理論的指導;2.反思形式單一,反思內容和反思范圍有限;3.師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還處在操作層面上;4.教師的職業道德如責任感不強,導致反思動力不足;5.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學校外部環境的支持。
基于對教師反思現狀的分析,課題組分別從外部條件和教師個人的內部因素兩方面提出建議和對策。其中前2點為內部因素,后2點為外部因素。
從上面的現狀分析中發現,高校教師對反思的理論知識的了解程度還是有限的,據了解,在高校內很少開展關于反思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教師們都是通過實踐來理解反思的涵義,因此對反思的認識還存在極大的不足,才會出現許多教師把“想一想”也作為反思的形式。并且在操作上僅僅限于對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回顧,而很少對行為背后的理論依據進行反思,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教師對反思的更深層涵義的缺乏。因此,在高校加強反思的理論知識的認識,迫在眉睫。課題組認為,可采用集中理論培訓,典型案例剖析相結合的辦法。從理論上較為集中地對反思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學習,包括對教學反思的背景,涵義,方法策略以及反思性教學的實施過程等內容的關注,并在教研活動的時候,組織交流匯報,共享心得體會。同時搜集有關反思的典型案例,組織教師進行分析研究,充分挖掘案例背后隱藏的各種理論依據,剖析其反思過程與反思方法[4]。從模仿開始,逐漸掌握其要理,并成為習慣。
由于受到時代價值取向的影響,有人認為當前教師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師德問題:缺乏事業心、缺乏進取心、缺乏熱情與愛心。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教師的惰性驅使,安于現狀,對工作缺乏激情。因此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特別是敬業感和責任感是當前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一個愛事業、愛學生的教師,會以自身強烈的審美情感形成對學生的積極刺激,在與學生的接觸和交往中對學生發生影響并逐漸被學生認同和愛戴。師生情感出現合流,就會在教師的內心萌發出積極的審美情感體驗,從而感到教師職業不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工作,而是一種富于創造性的從中可獲得精神愉說和自我提升的活動[5]。
建立合作、自由對話的和諧氣氛可從以下途徑實施:
3.1 建立鼓勵教師反思的管理制度
對于那些敢于對自我假定提出質疑,并探討另類假定的教師,給予晉升、獎勵和評優;在教師的課程評價表中,考察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的項目也占一定的比例[6]。另外,從制度上保證教師有固定而充足的時間進行反思是必要的。
3.2 教師間建立反思實踐者共同體
這個共同體意味著教師經常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和討論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在交流中相互啟發;意味著每位教師不論是為了請求其他教師幫助自己診斷問題,還是期望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以供其它教師學習,都愿意面向全校開放自己的課堂[7]。
原有的評價體系是以“獎優罰劣”的方式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評估和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由于害怕受到“懲罰”就不可能積極審視、質疑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也不會公開承認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嚴重制約了教師反思的積極性。這樣的評價體系沒有為教師的以后發展指出努力的方向。因此,傳統的評價體系不能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供指導和幫助。阱改革教師評價體制,勢在必行。改革教師評價制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4.1 建立教師自評體系
教師的自評是一種通過教師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診斷以達到自我提高的教師自主發展的機制[8]。與學校領導評價或是教師同行評價相比,教師的自我評價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而學校領導評價與教師同行評價作用的發揮,也離不開教師本人通過自評的內化。因此,教師的自我評價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為教師發展評價的主要方法,有利于教師評價的成功,更有利于“反思型”教師的培養和形成。
4.2 堅持發展性評價
發展性教師評價在進行評價時,從教師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實際狀況出發,評價他們各自的發展進程,是一個教師自我反思、自我調控、自主發展的周期循環、螺旋式上升的專業發展過程[9]。
文章的最后,筆者針對教學反思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讓教師對自己的教師行為做出有效的反思以促進專業發展呢?在這里,筆者給出課題組經過近一年的研究得出的一個行之有效的工具,那就是教學檔案的建立。教學檔案是指在某個過程中為達到某個目的所收集的相關資料的有組織呈現。于教師而言,可以是教師教授某門課程的相關教學資料的匯集,這些資料可以幫助教師展示自己的教學成就、教學實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反思前階段的教學,認識自己的不足,以便修改教學計劃,提高教學能力,同時教學檔案也提供了與同事交流的好地方[10]。最后,中國教育學專家葉瀾的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很好地表明了教學反思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