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小勇
?
ACE及CRP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意義
繆小勇
436000湖北鄂州湖北省鄂州市中心醫院
【摘要】目的探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及C反應蛋白(CPR)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意義。方法選取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27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07例,同時選擇204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根據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標準將觀察組患者分為A級(92例)、B級(107例)和C級(77例),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血清標本,通過OLU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并比較研究對象的ACE活性及CRP濃度。以ACE活性>65 U/L為標準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高ACE組(294例)和低ACE組(186例),比較兩組的肝硬化患病率;以CPR濃度>10 mg/L為標準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高CRP組(314例)和低CPR組(166例),比較兩組的肝硬化患病率。結果觀察組A級、B級、C級患者的ACE活性及CRP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A級、B級、C級的ACE活性和CRP濃度均呈遞增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7.98、4848,P均<0.001)。高ACE組(74.73%)和高CRP組(89.16%)的患病率均明顯高于低ACE組(46.60%)及低CRP組(40.76%)。結論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的升高與肝細胞損傷有直接關系,且隨著肝臟損傷的加重,ACE活性及CRP濃度升高得越顯著。因此,臨床監測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可為肝臟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肝硬化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有利于肝細胞損傷程度的判斷以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監測、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
【關鍵詞】血管緊張素轉化酶;C反應蛋白;肝硬化
近年來研究表明肝臟也存在局部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1],而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是RAAS中的主要活性物質之一,在肝纖維化的形成和肝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多種病理生理作用[2]。C反應蛋白(CRP)主要由肝臟合成,屬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生理狀態下機體CRP含量低,當機體受感染和組織嚴重損傷時CRP濃度可急劇增高,甚至高達正常水平的2000倍[3]。多項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下,易受感染以及肝硬化進展過程中的炎性反應等均可使患者CRP濃度升高[4]。本研究通過測定并比較我院肝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之間的ACE活性和CRP濃度差異,探討ACE及CRP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意義。
資料和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共276例作為觀察組,其中男性169例,女性107例,同時選擇204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根據肝功能Child-Pugh分級標準[5]將觀察組患者分為A級(92例)、B級(107例)和C級(77例)。
二、治療方法
空腹采集所有研究對象血清標本,通過OLU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并比較觀察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的ACE活性及CRP濃度。以ACE活性>65 U/L為標準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高ACE(294例)組和低ACE組(186例),比較兩組的肝硬化患病率;以CPR濃度>10 mg/L為標準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高CPR組(314例)和低CPR組(166例),比較兩組的肝硬化患病率。
三、觀察指標
觀察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的ACE活性及CRP濃度,高ACE組和低ACE組兩組患者的肝硬化患病率、高CPR組和低CPR組兩組患者的肝硬化患病率。
四、統計學方法

結果
一、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的比較
觀察組A級、B級、C級患者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A級、B級、C級的ACE活性和CRP濃度均呈遞增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7.98、4848,P均<0.001),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ACE活性及CRP濃度的比較
二、高ACE組與低ACE組、高CRP組和低CRP組的肝硬化患病率比較
高ACE組(74.73%)和高CRP組(89.16%)的患病率均明顯高于低ACE組(46.60%)及低CRP組(40.76%),見表2。

表2 高ACE、低ACE兩組及高CRP、
討論
ACE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各組織細胞內的一種金屬蛋白酶,是血管緊張素Ⅰ(AngⅠ)轉變為血管緊張素Ⅱ(AngⅡ)過程中的重要限速酶,同時也是RAAS系統的主要活性物質之一,與機體的血液、水電解質生理調節密切相關[6]。研究表明,ACE主要在肝臟中代謝,對于肝硬化患者,肝組織損傷導致的ACE代謝異常,是引發其血清ACE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7]。其次炎性反應導致的血管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增生以及RAAS系統的異常激活也使得ACE的合成增多[8]。而ACE的濃度及活性的異常升高也反作用于肝組織,在肝纖維化的形成和肝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多種病理生理作用[9]。多項研究報道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ACE活性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10,11]。
CRP是主要由肝臟合成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生理狀態下人體血清中含量極低,當發生炎性反應、病原感染或組織嚴重損傷時血清中CRP濃度可急劇增高[12]。
研究結果表明,急慢性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以及肝癌患者CRP值均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且肝病患者血清CRP含量與肝組織的炎性活動程度和損傷程度密切相關,隨著肝損傷程度以及炎性活動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中CRP含最也顯著增加[13]。對于肝硬化患者,炎性反應時釋放的IL- 1、IL-6及TNF等細胞因子是導致血清CRP濃度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14]。其次,患者肝實質廣泛受損、肝細胞代償功能減退以及肝臟解毒功能低下,導致的機體抵抗力低下,使得患者受感染的機會升高,同時肝硬化患者門體側支循環的開放也增加了細菌進入體內的機會,故肝硬化患者常發生感染而引起機體反應性CRP升高[15]。
本研究結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均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且隨著病情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升高得越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7.98、4848,P均<0.001)。此外,高ACE組(74.73%)和高CRP組(89.16%)的患病率均明顯高于低ACE組(46.60%)及低CRP組(40.76%),均提示患者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的升高與肝細胞的損傷有直接的關系,且隨著肝臟損傷的加重,ACE活性及CRP濃度升高得越顯著,此結果與上述的多項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的升高與肝細胞的損傷有直接的關系,且隨著肝臟損傷的加重,ACE活性及CRP濃度升高得越顯著。因此,臨床監測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CE活性及CRP濃度,可以為肝臟疾病的臨床診斷以及肝硬化患者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同時也有利于肝細胞損傷程度的判斷以及肝硬化患者病情監測、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
參考文獻
[ 1 ]晏峰,徐偉珍,揭偉霞,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與C反應蛋白的變化分析.檢驗醫學,2013,28:1073-1076.
[ 2 ]Shahid SM, Fatima SN, Mahboob T.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gene expression i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liver cirrhosis in rats. Pak J Pharm Sci, 2013, 26: 853-857.
[ 3 ]Lee JY, Lee JH, Kim DK, et al. C-reactive protein as a prognostic factor for mortality in pneumonia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Hepatogastroenterol, 2014, 61:1331-1338.
[ 4 ]雷旭艷.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在不同肝病患者中的表達與意義.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389-2390.
[ 5 ]Kim SR, Kondo F, Otono Y, et al. Serum amyloid A and C‐reactive protein positive nodule in alcoholic liver cirrhosis, hard to make definite diagnosis. Hepatol Res, 2014, 44:584-590.
[ 6 ]Lin KH, Wong FL, Wu MS, et al. Serum 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s marker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gn Microbil Infec Dis, 2014, 80:72-78.
[ 7 ]晏峰,徐偉珍,揭偉霞,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和C反應蛋白水平與肝損害程度關系分析.浙江醫學,2012,34:1857-1858,1860.
[ 8 ]Di Martino V, Coutris C, Cervoni JP, et al. Prognostic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Liver Transplant, 2015, 21: 753-760.
[ 9 ]朱凌云,簡斐,童寧. 纈沙坦對肝纖維化患者肝纖維化程度的影響.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4,30:176-178.
[10]馬麗娜,劉曉彥,胡彥超,等.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進展中的意義.中華肝臟病雜志,2015,23:498-501.
[11]Alempijevic′ T, Sokic′-Milutinovic′ A, Toncev L, 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hepatic sarcoidosis: a case report. Vojnosanit Pregl, 2014, 71:83-86.
[12]Grace JA, Klein S, Herath CB, et al. Activation of the MAS receptor by angiotensin-(1-7) in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mediates mesenteric vasodilatation in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2013, 145:874-884.
[13]張龍琪,王偉洪.肝硬化患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測定的臨床意義.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99-100.
[14]Fontana M, Barison A, Botto N, et al. CMR-verified interstitial myocardial fibrosis as a marker of subclinical cardiac involvement in LMNA mutation carriers. JACC-Cardiovasc Imag, 2013, 6:124-126.
[15]Zhang W, Xu YZ, Liu B, et al. Pioglitazone upregulates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 expression in insulin-sensitive tissues in rats with high-fat diet-induce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Sci World J, 2014, 2014:603409.
(本文編輯:易玲)
(收稿日期: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