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東運
【摘 要】地方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人民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積累。農村中職校作為地方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應該擔當起地方民族文化傳承重擔。本文從實際教學工作入手,利用農村中職校的一課(語文課堂)、一節(文化藝術節)、一文化(校園文化)滲透地方民族文化教育,使地方民族文化在學校教學活動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農村中職校 滲透 地方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6B-0007-02
黨的十八大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職學校如何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語文課教學中滲透地方民族文化教育
在語文課教學工作中,我們除了要承擔語言文字教學外,還要擔當文化傳承作用。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載傳統文化的篇章,比如春秋戰國的散文、漢代的賦、唐朝的詩歌、宋代的詞、明清的小說等,這些古代文學,既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輝煌的文化成就,也傳遞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但是,地方民族文化沒有編入我們的課程,學生接觸的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代代口口相傳的傳說或者習俗,而且經過時間的沖刷,民間故事、詩詞、民俗表演等漸漸被人們淡忘,特別是現在的中學生,在網絡的沖擊下,對地方民族文化認知與認同更加缺乏。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中職校語文教師,必須將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與地方民族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推進地方民族文化進教材、進課堂。
一是推進地方民族文化進教材。學校非常重視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成立了地方民族文化傳承研究小組,開發了校本教材《橫縣地方民族文化選編》,收錄了傳奇小說《甘喬蒿傳奇》,歌謠《憲法就是鐵拳頭》、《教子人》、《兒子教父戒鴉片》,歌舞劇《哈邁》、《百鳥衣》、《燈花》,神話故事《姐弟造人倫》,民間故事《仙丹葉》、《玉葫蘆》,民間敘事詩《春風夏雨來》等地方民族文化精彩篇章。學校以提升學生文化素質為目標,構建了語文基礎知識和地方民族文化相結合的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把語文基礎知識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大膽采用課文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
二是推進地方民族文化進課堂。在地方民族文化培育、提煉和形成過程中,學校借鑒和吸納優秀文學作品的價值觀、精神、目標等,把創新意識、誠信觀念、頑強精神等滲透到學校的語文教學中,通過語文課堂,學生講述身邊民間故事,民間藝人現場傳播等有機結合,實現語文教學與地方民族文化的對接和相融,根植于地方,養成于校園,服務于學生,進一步提升校園文化建設,達到教學與傳播雙贏。例如,在我們橫縣,教師必須研讀民間故事《甘喬蒿傳奇》、歌謠《憲法就是鐵拳頭》、敘事詩《百鳥衣》、神話故事《獨石山的傳說》、粵劇《海棠亭》等當地文學作品,還必須了解歌圩、廟會等民間習俗,只有掌握了這些地方民族文化,教師在教學中才能應用自如。例如,在教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課文中,課文揭示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筆者就聯系到在我們當地流傳非常廣泛的《甘喬蒿傳奇》中的甘喬蒿智斗惡霸地主的故事,講述了我們當地勞動人民對壓迫與剝削純樸的反抗意識。在吸引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同時,激發他們對地方悠久歷史文化的熱愛,對地方傳奇人物的愛戴和崇敬的感情,并受到地方民族文化精神的陶冶,地方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
二、舉辦文化藝術節,傳播地方民族文化
當今社會是一個“大眾傳媒”和“互聯網+”的時代,大量的信息每天都在沖擊人們的頭腦,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也需要一個可以展示的平臺,強力推動地方民族文化傳播使之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達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地方民族文化的效果。舉辦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節,將地方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匯聚、普及、展示、記錄、保存和探索,學生參與其中,并將這種快樂與文化藝術傳播給其他同學,將地方民族文化年和現代文明藝術完美結合,通過舞臺表演的形式向全體師生傳播,為地方民族文化大繁榮做貢獻。
學校為增長學生地方民族文化知識,率先開展了一年一度的“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節”,時間定在每年的元旦前后。所有節目著力于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突出濃郁的地方特色,盡情展示地方(特別是橫縣)風采,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搬上舞臺,向全校師生進行傳播,從而使全校師生了解到獨特的當地文化。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節主要活動包括地方特色攝影展、民俗展、山歌賽、民族文化藝術晚會等多項活動組成,活動得到了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現已經發展成為學校一場文化狂歡盛宴。在歷屆的地方民族文化藝術節上,橫縣的《教子人》、《百鳥衣》、《姐弟造人倫》、《獨石山的傳說》、《甘喬蒿傳奇》等民間傳說被學生搬上了舞臺。例如,在《百鳥衣》的表演中,學生把《百鳥衣》演繹成現代舞臺劇,現代的舞蹈、現代的改編歌曲、現代流行語把《百鳥衣》演繹的淋漓盡致,充分反映了作者所在地域(橫縣)的風土人情、對生活的體驗和向往,展現了能歌善舞、熱愛生活、堅持正義、追求理想、勤勞智慧的民族的精神風貌,讓觀看的學生深深陷入其中。現代的舞臺把所有民間故事的曲折離奇富有情趣的情節表現得生動有趣,進一步宣揚與贊美了樸實善良的勞動者,讓學生明白真善美的力量。當然,最具民族特色的要屬橫縣山歌了,雖然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但是要真正唱起來確實要花費很大功夫,學生上臺前就謀劃好要唱山歌的種類,比如是勞動歌、時政歌、生活歌、儀式歌、還是情歌?然后寫好歌對,再上臺表演,讓學生能夠親身了解、真切體會山歌的獨特魅力,在耳濡目染中熏陶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地方民族文化的表演來影響全體師生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開展了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參與活動的宣傳、組織和參與地方民族文化傳播,在活動中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素質。
三、打造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每一所學校要立足當地實際,因地制宜地完善學校文化基礎設施,創新校園文化內容,拓展校園文化活動領域,努力探索校園文化建設長效機制,著力營造“處處環境育人、面面墻壁說話”的校園文化氛圍,把學校打造成一所地方特色鮮明、文化氣氛濃厚的育人搖籃。
為進一步創建文明、平安、優美、和諧的地方特色校園,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和綜合辦學實力,打造良好的育人環境,2014—2015年,學校投入了500多萬元開展了環境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建設等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通過建筑文化展示打造育人環境 ,使地方民族文化浸潤校園,校園內建設了“橫縣古八景墻”、“橫縣民間故事墻”、“橫縣、學校歷史展館”等一大批富有當地民族文化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校園文化;學校還在教學區每一棟樓設置了地方民族文化宣傳的展板,各班級也通過地方民族文化主題學習園地,參與傳承與傳播文化,教室、宿舍、走廊,處處可見地方民族文化的身影。一景一物、一墻一角都在無聲地“說話”,時時激勵著年輕學子的進取之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地方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禮,營造地方特色鮮明、歷史文化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力地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地方特色校園文化也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使學校校風校貌到人文管理都有了很大改善。
四、成效與反思
學校在滲透地方民族文化教育過程中,積極探索民族文化教育有效教育方法,通過“一課”、“一節”、“一文化”等形式滲透地方民族文化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了解地方民族文化的構成、思想、風俗習慣等,從而熱愛地方民族文化,為地方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學校也成為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基地。
地方民族文化教育與傳承過程中,沒有固定的教材與固定的形式,所以需要我們進一步夯實自己的地方民族文化基礎,拓寬傳承方式,讓地方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黃艷芳.感悟八桂文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