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鎮國,余德會,廖佳,李興春,李 萍,付梓源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黔東南 557199)
?
習水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現狀
謝鎮國,余德會,廖佳,李興春,李 萍,付梓源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黔東南 557199)
摘要:本文從自然度、健康度、森林景觀、生態功能等方面分析習水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現狀,雖然生態環境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但仍具有森林類型多樣性的特點,且保持著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
關鍵詞: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資源;結構;習水
1.1森林面積、蓄積(見表1)

表1 林分不同齡組面積、蓄積表 單位:hm2、萬m3%

表2 森林類別自然度按不同等級面積、比例統計表 單位:hm2、%
保護區總面積51911公頃,其中林業用地 50289公頃,占總面積的96.87%;其中森林面積 50178公頃,占林用地面積的99.78%;未成林造林地 110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 0.22%;非林地1622公頃,占總面積的3.13%。森林覆蓋率96.66%,活立木總蓄積327.18萬立方米。
1.2自然度
自然度是指森林群落類型現狀與地帶性頂極群落(或原生鄉土植物群落)之間的距離。劃分為五級,其劃分標準為:一級,原始或受人為影響很小而處于基本原始狀態的森林類型;二級,有明顯人為干擾的天然森林類型或處于演替后期的次生森林類型,以地帶性頂極適應值較高的樹種為主,頂極樹種明顯可見;三級,人為干擾很大的次生森林類型,處于次生演替的后期階段,除先鋒樹種外,也可見頂極樹種出現;四級,人為干擾很大,演替逆行,處于極為殘次的次生林階段;五級,人為干擾強度極大且持續,地帶性森林類型幾乎破壞殆盡,處于難以恢復的逆行演替后期,包括各種人工林類型。
從表2可看出:保護區森林自然度處于一、二級的面積最大,兩級共有面積39031公頃,占 77.73%,這說明保護區森林沒有遭受多大人為破壞;處于三、四級的面積相當,分別為 5628公頃、5403公頃,計11031公頃,占21.87%,處于這兩級的森林,人為干擾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現狀處于極為殘次的次生林階段;五級面積227公頃,占0.45%,處于人為干擾極大,森林逆向演替,處于難以恢復的逆行演替后期。
1.3森林健康度
根據林木的生長發育、外觀表象特征及受災情況綜合評定森林健康狀況,分為健康、亞健康、中健康、不健康四個等級。評定標準為:健康,林木生長發育良好,枝干發達,樹葉大小和色澤正常,能正常結實和繁殖,未受任何災害;亞健康,林木生長發育較好,樹葉偶見發黃、褪色或非正常脫落(發生率 10%以下),結實和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未受災或輕度受災;中健康,林木生長發育一般,樹葉存在發黃、褪色或非正常脫落(發生率10%~30%),結實和繁殖受到抑制,或受到中度災害;不健康,林木生長發育達不到正常狀態,樹葉多見發黃、褪色或非正常脫落(發生率30%以上),生長明顯受到抑制,不能結實和繁殖,或受到重度災害。

表3森林健康度按不同等級面積、比例統計表 單位:hm2、%

表4 森林景觀等級面積、比例統計表 單位:hm2、%
從表 3可知,保護區健康的森林面積達 47486公頃,占94.43%,森林是健康的。
1.4森林景觀
劃分森林景觀等級的評定標準是:一級,植物群落結構完整,植被為原始林或原始次生林,物種豐富,有珍稀植物或奇花異草。林層三層以上,有≥500年古樹,林相復雜,四季色彩絢麗繽紛,各具特色;二級,植物群落結構復雜,大部分為天然林,物種較為豐富,有珍貴植物資源。人工林大多為混交林。林層三層,有300~500年古樹,林相和季相色彩較為豐富;三級,植物群落結構較為復雜,多為人工混交林,如針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竹木混交林等。林層二層,有 100~300年古樹,林相和季相有一定的變化,但不夠豐富;四級,植物群落結構簡單、林相單一,多為純林。如針葉純林、闊葉純林等。林層一層,樹木<100年,色葉樹種少,季相色彩單調。
由表4可知:保護區森林植被景觀良好。
1.5森林生態功能
由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是與其結構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功能,因此本文采用結構劃分功能的方法,將保護區的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劃分為如下四級:一級,闊葉林,闊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動植物物種豐富。郁閉度≥0.80,群落復雜結構或完整結構(復層林),植被高度≥1.0米,蓋度≥80%,枯枝落葉層厚度≥5厘米;二級,針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混交比≥30%,物種較豐富,郁閉度 0.5~0.79,群落結構較完整,植被高度 0.5~0.9米,蓋度 50~70%,枯枝落葉層厚度 2~4厘米;三級,針葉純林,針葉混交林,物種單純。郁閉度 0.2~0.49,群落簡單結構(單層林),植被高度≤0.4米,蓋度≤49%,枯枝落葉層厚度≤1厘米;四級,灌草植被。郁閉度≤0.19,無喬木層,植被高度≤0.4米,蓋度≤49%,枯枝落葉層厚度≤1厘米。

表5森林生態功能等級面積、比例統計表 單位:hm2、%
從表 5可知:1、2級面積為 36241公頃,占 72.23%,保護區森林生態功能良好。
2.1森林群落類型
保護區的地帶性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等樹種占優勢,局部地段分布有面積較小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由于特殊的地質地貌條件和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影響,使區內森林植被資源十分豐富,且保存完好,原生性強。大面積的原生性常綠闊葉林,高大挺拔的樹木和濃郁茂密的林冠組成森林景觀。
保護區森林面積50178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6.66%。主要森林類型有銀木荷林、青岡櫟林、大頭茶林、福建柏林、絲栗栲林、貴州山柳林、閩楠林、紅翅槭林、鵝掌楸林、香果樹林、杉木林、馬尾松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混交林等。此外,在溝谷地帶常見國家Ⅱ級保護植物桫欏群落。
2.2森林自然度
保護區森林自然度處于一、二級的面積最大,兩級共有面積39031公頃,占77.73%,這說明保護區森林沒有遭受多大人為破壞;森林自然度處于三、四級的面積相當,分別為 5628公頃和5403公頃,計 11031公頃,占 21.87%,處于這兩級的森林,人為干擾較大,森林逆向演替,森林現狀處于極為殘次的次生林階段;五級面積227公頃,占0.45%,處于人為干擾極大,森林逆向演替,處于難以恢復的逆行演替后期。處于三、四、五級的森林必須加強嚴格的保護。
2.3森林健康度
保護區處于健康的森林面積達47486公頃,占94.43%,亞健康、中健康的森林面積共計 2646公頃,僅占5.27%;不健康的森林僅有46公頃,僅占0.09%。保護區的森林是健康的。
2.4森林景觀
保護區一級森林景觀面積 105公頃,占0.21%;二級面積23324公頃,占46.48%;三級面積19911公頃,占39.68%;四級面積6839公頃,占13.63%?;旖涣郑ㄖ饕翘烊婚熑~林)優良等級面積較大,面積 46209公頃,占森林面積的92.03%。其中一、二級面積達23261公頃,占森林面積的 46.36%;三級面積有18253公頃,占森林面積的36.38%;四級面積 4696公頃,占森林面積的9.36%。保護區森林植被景觀良好。
2.5森林生態功能
保護區森林生態功能分級為:一、二級面積為36241公頃,占 72.23%;三級面積 13321公頃,占 26.55%;四級面積 616公頃,占1.23%。保護區森林生態功能良好。
2.6人為因素對森林植被的影響
保護區是貴州植被保存較好的地區之一,但保護區內地帶性的典型植被尚存不多。在一些常綠闊葉林中,混入了一些落葉樹種,這與過去人為的破壞有關。
保護區涉及習水縣、赤水市兩個縣(市)7個鄉(鎮)26個行政村。當地的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對保護區植被產生巨大的影響。農民在村寨周圍開墾農田、農土,種植水稻等農作物,變自然植被為農業植被。
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以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區內群眾退耕還林積極性較高,過去的毀林開荒、采伐林木的現象,現在明顯的減少,同時參與管護森林的積極性也在提高,因此保護區內的森林植被恢復較快。
3.1生態系統有明顯的次生性
保護區面積大、水熱條件優越,仍具有喬木樹種資源豐富、森林類型多樣的基本特點。特別是局部人類破壞較少,原生性較強的地段(陽大老嶺等),保存的森林生態系統更具較高的價值。這些生態系統的保護對于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的研究以及合理經營極為重要。
3.2保護區建立以來的保護工作取得明顯的績效
森林面積、蓄積增長;森林健康質量提高,發展狀況良好;美麗的森林景觀逐漸被人們重視,具備了開展生態旅游的基本條件;保護區森林生態功能完好,遭受破壞的森林植被逐步恢復,呈現正向演替趨勢,只要繼續抓好森林管護工作,保護區森林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3.3科學經營常綠闊葉林
進行珍貴稀有植物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的研究;通過撫育試驗提高現有林分生產力;開展優良珍稀樹種的栽培技術研究,提高現有林分中優良樹種的比例,以提高林分生產力。
3.4結合國家生態公益林建設和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在經營中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兼顧,局部與整體的協調。加強對天然次生林的封山育林及管護工作。
3.5做好生態旅游規劃,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保護區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森林景觀資源,通過生態旅游開發,將成為黔北、川南旅游線上的熱點,為川南、重慶、貴州等?。ㄊ校┑膹V大居民以及海外游客開辟一個理想的生態旅游和避暑度假勝地;通過生態旅游開發,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資源將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在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生態旅游,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習水縣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保護區的可持續利用,提高習水自然保護區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
參考文獻
[1]張華海,張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研究[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7.
[2]金道超,李子忠.習水景觀昆蟲[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5.
[3]陳靈芝.中國森林多樣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4]徐化成.森林生態與生態系統經營[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S718.557
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3.067習水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92年 3月,1997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稱保護區)。位于貴州省北隅,地處習水縣西北,川黔南北構造帶與北東向構造帶交接的復合部位,屬大婁山北坡與四川盆地南緣的過渡地帶,地勢自南向北迅速降低,從北到西呈弧形地帶,東西長 42公里,南北寬21公里,地理位置為東經 105度50分~106度29分,北緯 28 度 07分~28度 34分,總面積 51911公頃,全區涉及習水縣、赤水市兩個縣(市)。
作者簡介:謝鎮國,本科學歷,雷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研究員,研究方向: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森林生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