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秋,莫麗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
中山市暴雨重現期的淹沒分布
楊一秋,莫麗
(北京師范大學,北京100875)
摘要:在沿海城市中,每年均有暴雨內澇災害,嚴重的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甚至造成財產的損失和人員的傷亡。本文以中山市為研究對象,借助所在城市的暴雨強度公式和徑流量模型,通過提取4種重現期下的暴雨淹沒情形,模擬不同暴雨重現期的淹沒分布,實現暴雨內澇的危險性評估。
關鍵詞:暴雨;重現期;積水量;淹沒高程
中山市位于廣東省中南部,珠江沿海偏南的西、北江下游三角洲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順德區,西鄰江門市逢江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接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
全境均在北回歸線以南,處于低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類型,光熱照射時間充足,降雨充沛。每年由夏季風帶來大量水汽,是主要的降水來源,年平均降水量為 1875.3毫米,降水量共達 29.18億立方米,西江和北江流經該市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總水量1497億立方米。
2.1中山市暴雨強度公式
中山市的暴雨強度公式根據2010年 1月 1日公布實施的《中山市城市規劃標準與準則》,對城市排水系統和防洪工程中,所采用中山市暴雨強度公式[4]。公式如下:
該強度公式中,q代表暴雨強度(L/S·ha),t表示降雨歷時(min),p為設計重現期(年),利用該公式,可以計算研究區域各個重現期下的暴雨強度。但暴雨強度公式q的單位是L/S·ha,i的單位是 mm/min,通過計算轉換,兩者間的關系如下:
0.006q=i或q=166.67i
2.2徑流量模型
根據中山市規劃設計院的關于城市徑流的設計標準,中山市徑流量模型如下:
其中:A為綜合徑流系數,在中山市設計標準中取值為0.3;q為設計暴雨強度,其單位為 L/S·ha;F代表匯水區的面積,其單位為 ha。通過該徑流模型,獲取中山市的徑流量數據。
本文主要根據不同重現期的降水情況,計算出各個重現期的淹沒高程,模擬中山市暴雨內澇的淹沒情形。城市內澇主要是因短時間內降水無法及時排出,造成地面的積水,也就是說,相同降水量的情況下,暴雨歷時越長,給予雨水排出的時間就越充足,暴雨的危險性就小;暴雨歷時越短,雨水排出的時間就越少,暴雨的危險性越大。為了統一度量暴雨內澇的危險程度,需要對暴雨的歷時進行限定。考慮到較短歷時的降水,發生內澇的可能性較大,本文對所有重現期的時長,均設定為1小時,即 1小時的降雨時長下,推算出 3年、5年、10年、50年四種暴雨重現期下的淹沒分布。
對重現期的降水數據一般通過兩種途徑獲取,即歷史數據的獲取或暴雨公式的推斷。對歷史數據的獲取,由于記錄數據樣本少和統計的口徑不一,所以對重現期的確定有較大的困難。而暴雨公式推斷方面,中山市根據歷年的降水情況,設計了暴雨強度公式,根據該公式可以推斷出不同重期期下的降雨量,在 1小時降雨時長下(見圖1),中山市面臨 1年一遇的時暴雨量為 46.93毫米,10年一遇的時暴雨量為 70.23毫米,暴雨量隨著重現期的加長而增加,當斜率為 1時,重現期為10.149,所以可以近似認為,暴雨重現 10年(含)以下的,暴雨量隨著重現期的增加而增加,其暴雨量增長的速率是遞增的,重現期 10年以上的,暴雨量隨著重現期的增加而增加,其暴雨量增長的速率呈遞減的態勢。
圖1
通過對中山市地理高程進行水流方向、匯、分水嶺三種水文分析工具的提取,獲得較為符合實際的淹沒地形。基于無源淹沒的思路,即相同的降雨量下,地勢低洼的地方,危險性大,提取各個重現期的淹沒分布。主要考慮暴雨歷時和降水強度兩個影響因子,為了統一量綱,假定在1小時的降水歷時下,通過中山市的暴雨強度公式,計算出不同重現期下的總降水量。在獲得總降水量后,對降水流出部分,則是根據中山市徑流量模型,即總降水量減去流出量后,獲得積水量。根據總積水量為:
式中,V代表積水量,單位為 L/S,根據徑流公式(2-4),A系數取值為 0.3,總積水量 V=0.7×q×F。
獲得總的積水量后,對單位進行轉換后,采用 Arcgis的3D分析工具“等體積法”,模擬內澇淹沒深度。凡是高程低于水值的柵格,都看成是受淹沒的區域,所有低于高程的洼地都可能發生內澇。為此,運用 3D分析中的 AREA AND VOLUME工具,對經過分水嶺處理的高程圖進行計算,倒推各重現期下的淹沒面積和淹沒高程,凡低于高程值的,均可能淹沒。由此得出不同重現期下的淹沒分布。將不同重現期下的積水深度,進行疊加,按各個重現期時行分類,生成了暴雨重現期分級圖(見圖 2),同時也反映了中山市暴雨內澇的風險情況。風險顏色最淺呈片狀分布的為主河道或水系。總的來說,呈點狀分布的為淹沒區域。主要淹沒區集中在西南部的板芙、神灣地帶,北部片區的民眾、港口、阜沙、開發區地帶,中部的主城區、沙溪、橫欄等地帶。隨著重現期的增加,南部的坦洲地帶也出現了積水現象,但中南部由于地勢較高,發生內澇積水的可能性不大。
圖2
中山市由于地勢較低,常年受暴雨的影響明顯,一旦發生較大的暴雨(重現期 10年以上),整個區域將出現大面積的內澇,各個鎮區應加強暴雨內澇的排水應急工作,特別是三大易水浸區域,在暴雨多發季節,要密切關注各個水浸洼地,防止出現因內澇造成的大量廠房設備損失和道路水浸車損失。
參考文獻
[1]固央.僑商創業成為經濟建設的一支勁旅 中山:偉人故里 僑鄉旗幟[J].新商務周刊,2013(22):84-85.
[2]姚國偉,林本海,劉軍.中山市區的地質構造與巖土工程特性分析[J].廣州建筑,2011,39(01):17-26.
[3]中山市近56年降水的時空變化特征[J].廣東氣象,2013,35 (5):24-28.
[4]張宗彩.中山市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規劃污水量預測方法[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城鄉建設,2013,(05).
[5]張犁.城市洪水分析與模擬的 GIS方法研究[J].地理學報,1995,地理學報,1995(S1):76-84.
中圖分類號:P426.62
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3.072
作者簡介:楊一秋,北京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災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