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瑜, 周 波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
川西林盤的文化傳承與保護
張芳瑜, 周波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川西林盤作為川西農耕文明與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構成了川西平原獨有的田園風光。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川西林盤的文化、建筑、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正被快速涌來的城市流所吞噬。文章分析了川西林盤消失的原因,并結合政府的規劃措施提出如何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階段,有效的保護和挽救獨具特色的川西林盤。
【關鍵詞】川西林盤;蜀文化;農耕文明;傳承與保護
1川西林盤的概述
川西林盤,是指位于川西壩子(成都平原)上,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長期的移民政策下所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川西農耕環境地帶。在幾千年歷史的延續之下,作為川西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川西林盤構成了川西平原獨有的田園風光。廣義上,川西林盤的范圍是指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北起江油,南至樂山市五通橋,包括北部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以及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擊平原在內的廣大區域。而狹義范圍的川西林盤僅是指以都江堰市和綿竹市等區縣為邊界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1]。
2研究目的與意義
1979~2010年,四川省的城市化率由20.75%增長到了34.13%,目前全省正處于城市化進程高速增長,城市面積快速拓展的階段[2]。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高速增長和城市面積的擴大,傳統意義上的農村地區開始逐漸被納入城區,成為城市向周圍拓展的新建面積的一部分。在這樣的城市發展過程中,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具有川西農耕文明特色的林盤人居環境逐漸被這種城市化發展所侵占。隨著城市不斷向郊區、農村拓展,原始林盤地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規模萎縮,甚至被快速涌來的城市流所掩蓋,直至消亡。 因此,如何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階段,有效的保護和挽救獨具特色的川西林盤,就成為了四川省城鄉建設與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理論與實際問題,這也將是城市規劃學界的一次重要實踐。
3林盤的構成
盡管各個地區的林盤規模不盡相同,但其空間模式卻是大體相同的。林盤一般由宅、林、田3個內容所構成,主要是由傳統農家院落加上周邊的高大喬木、竹林、河流以及外圍的耕地所構成(圖1)。川西地區作為道教的發源地, 使得川西林盤在選址、布局和材料的運用等方面都深受道家“道法自然”的影響[3]。它很形象的反映了蜀西人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對大自然的適應,人們能夠因地制宜進行農耕作業,能夠有效和友好地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這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是川西上千年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它的景觀特征、居住形式、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都是值得人們深入探討的,這對于川西林盤文化內涵的維護、傳統建筑的保護和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對保護林盤的新型農村開發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圖1 川西林盤布局(資料來源:網絡圖片)
4林盤的衰落
4.1生活方式的轉變
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現代農耕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集約化、規?;霓r業生產導致林盤基本結構中的林和田發生較大變化。最為明顯的就是林地結構由自然分布式向規則分布式的調整,農村住宅被拆院并建,田地被集中起來統一耕種,新型的農村社區取代了傳統的林盤居住模式,人文因素、生活觀念以及家庭結構等的變化也導致原有的林盤很難再滿足新一代林盤居民的居住要求。很多原住民移居城鎮或者年輕人去往城鎮打工,這就導致大量 “老齡林盤”和“空心林盤”的出現。
4.2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原始的林盤地區居民們以自家的“小環境”分散居住,房屋幾乎都是自行修建,因此建筑質量較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同時,原始林盤居住區的衛生環境差,生活垃圾基本都是露天堆積,生活污水也是隨意排放。再者,由于是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模式,和城市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少, 因此一些公共基礎設施如給排水、道路、通訊等也相對落后甚至缺失。
4.3對政策的誤解
為了對土地進行集約化使用,實現傳統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化,相關部門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政策。但是一些人卻誤解了這一政策,他們盲目地進行拆村并建,使建筑文化和鄉村文化出現了趨同現象,破壞了原有的鄉村鄰里格局和空間布局,忽略了原始林盤文化的傳承和景觀的保護。這些舉措對川西林盤原始的聚落景觀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壞和沖擊。如果沒有認真貫徹好“新農村建設”的原則,處理好城鄉建設、土地整合、項目開發與林盤保護之間的關系,林盤景觀將面臨衰亡甚至消失的危險。
4.4意識的淡薄
除了客觀因素之外,人的主觀意識也是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的意識顯得越來越淡薄,甚至自己也在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對文化進行著破壞。同時,社會對于傳統文化保護的宣傳不到位,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就在一代一代人的成長中不斷的淡去。
5林盤的保護
為了能有效保護原有的林盤風貌和林盤資源,保留傳統川西林盤的文化不被城市化潮流所淹沒,成都市以城鄉統籌發展改革為政策指導,結合新時期林盤保護開發的功能特征,推行以“保護特色,維持林盤原有形態”為核心的川西林盤保護性建設規劃項目,整體大致分為新型聚居林盤和非聚居林盤兩大類。目前已經被列入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規劃的共有 2 100 個聚居林盤保護點和 2 885 個非聚居生態林盤保護點[4]。
規劃中首先提出要保護林盤的完整形態,必須保證原始林盤地區所處的地形地貌和生活環境等信息的真實性,即要保持林盤周圍的原有農田的作物以及原有農田的大小等。其次是要保護林盤的生態環境,林盤生態環境中的小規模林地,對于成都平原地區保持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林地是林盤保護的基本內容,對于有的已經遭受到破壞的林地,可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進行播種補救。除此之外,還要保護林盤的傳統川西民居建筑,這是林盤保護的核心,沒有了原始的川西民居,林盤也就失去了靈魂。因此,對于保存完好的民居必須精心保護,而對于遭到破壞的民居建筑要進行有效的重建,以便更完好地傳承川西林盤的歷史文化。
5.1新型聚居林盤
這種林盤模式距離農村新型社區和城鎮都比較遠,居住對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離新型社區較遠的集中安置戶。這類林盤依托原有林盤,按規劃新建設而成。應吸取傳統林盤的經驗,注重環境景觀形態的培育,既要滿足現代人居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顧鄉村旅游業的開發(即發展農家旅游型林盤)。
為了將林盤保護與農村災后住房重建以及成都市新型農村建設做到有機結合,成都市政府決定對聚居林盤保護點實行針對生態、業態、景觀形態和居住生活形態的完整性保護計劃,即在保護點內對那些以木質穿斗結構、小青瓦坡屋頂、三合或 L形布局為特征的傳統川西農家院落和祠堂、廟宇建筑等采取通過維修加固的方式進行保護,而對于那些不協調的建筑則按照傳統的川西農居風貌進行有效的整治。在確保其原有風貌的同時,全面改善川西林盤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配套水平,將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的電力系統延伸到林盤聚居保護點[4],建設自來水供水管道,普及電話、寬帶網絡等通訊設施,科學有效地利用沼氣或罐裝液化氣等清潔燃料,減少木材的燃燒,設立垃圾回收站,改善或修建道路以方便人們出行。等到發展成熟,依托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環境和交通優勢,發展鄉村旅店和農家樂餐飲服務,既滿足當地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又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的場所。但是這樣的鄉村旅店和農家旅游必須要滿足林盤保護性建設的需要,才能使這些聚居型林盤逐漸發展成為與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相適應的、適合人居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型農村聚居點。
5.2非聚居型林盤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延續川西林盤的文化傳統和景觀特色,目前已經被列入成都市川西林盤保護規劃的有2 885個非居住型生態林盤保護點。對于這些非居住生態林盤保護點,政府規定將不再有居民,原有的建筑和院子通過土地整理的方式進行拆除后恢復為農林用地,從而實現對景觀形態和環境形態的整體保護[4]。對于林盤周圍的河流渠道、地形地貌等環境要素要盡可能的保持原來的樣貌。這里的非聚居型林盤的大致包括農耕型林盤、特殊產業型林盤和生態型林盤。
6結束語
不管是對聚居型林盤還是非聚居林盤的保護,都要進行有效的統籌規劃,從有利于林盤資源保護和文化保護的角度出發。首先要做好基礎調研,然后做出相應的規劃,確定林盤的最佳保護模式,大力推進林盤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建設,做好傳統民居和林盤環境的保護和重建工作,使川西林盤的文化能真正的流傳下去而不被丟失。
參考文獻
[1]段鵬,劉天厚.蜀文化之生態家園——林盤[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
[2]四川省統計局.四川統計年鑒2011版[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姜濤,蘇雪楊,陳其兵, 等.川西林盤的生存智慧及其現代啟示[C]//S14生態景觀規劃營建與城市設計.第九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2014.
[4]袁弘.結合農村災后住房重建,我市將強力開展川西林盤的保護與利用5000川西林盤成為保護點[J/OL].http://www.cdrb.com.cn/html/2008-10/06/content_274088.htm,2008-10-06.
[作者簡介]張芳瑜(1991~),女,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周波(196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