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
成都市社區綜合體規劃探索
王勇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在土地資源日益緊張的舊城區,如何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是城市規劃的課題。文章介紹了成都市在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圈、建設社區綜合體方面的經驗,并以案例形式闡述社區綜合體規劃落地的具體做法,希望能為其它城市的規劃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服務設施;社區綜合體;設置標準
成都市中心城區,面積約630 km2,規劃居住人口620萬。近年來,成都市在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成都市提出,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應該在15 min步行距離內加以解決,并將中心城區劃分為332個基本公共服務圈。2014年開始,為了加快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步伐,成都市提出建設社區綜合體,將公共服務設施集中設置,研究制定了社區綜合體配套標準,并分期分批選址推廣實施。
1 成都市中心城社區綜合體規劃標準
1.1成都市社區綜合體內涵
成都市的社區綜合體指包含社區管理、社區商業、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和交通市政五大功能的公共服務設施聚集體,具體包括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中心以及社區公交集中停靠站等17項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社區綜合體是社區的公共服務中心,不僅保障社區居民基本物質生活需求,而且能夠塑造社區文化、增強居民的社區歸屬感。
1.2設置標準
按照所屬公共服務圈內規劃人口的規模,社區綜合體分為基層級社區綜合體(規劃人口1.5~3萬)及居住區級社區綜合體(規劃人口3~5萬)兩級(表1、表2)。
1.3用地標準
按照建筑密度≤40%,建筑層數不超過5層進行測算,確定基層級社區綜合體用地面積約為6 500 m2,居住區級社區綜合體的用地面積約為10 000 m2。
2社區綜合體在控規中的落實案例
2.1控規落實概況
按照社區綜合體的規劃建設標準,成都市對現行中心城的控規進行梳理,在控規層面落實社區綜合體用地。由于中心城區用地緊張,通常整合利用原規劃的服務設施用地,并重新按照標準進行配置,形成社區綜合體的建設用地。
2014年,成都市啟動了第一批37個社區綜合體建設,金牛區的土橋新場鎮社區綜合體是其中之一,現以此為例說明社區綜合體在控規中的落實過程。
2.2案例分析
2.2.1項目位置
金牛區土橋新場鎮片區,規劃人口為2.28萬,按照要求應設置基層級社區綜合體。

表1 基層級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規劃人口1.5~3萬)
2.2.2原規劃情況
在土橋新場鎮的社區中心,原規劃有兩處獨立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面積分別為4 000 m2和2 500 m2,設置有文化活動中心和農貿市場等設施,兩處用地均未實施建設。
2.2.3調整原則
首先,所選用地面積應基本滿足社區綜合體的用地面積要求。實際操作中,若用地面積略小于社區綜合體的建設標準,可將部分設施在附近用地內解決。

表2 居住區級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規劃人口3~5萬)
其次,應對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整合。例如本案例中,由于附近已經規劃有公交車首末站,社區綜合體中的公交車集中停靠站功能就不需要重復設置。
2.2.4規劃調整方案
將原規劃兩處服務設施用地進行合并,合并后再按照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進行配置:
設置1處獨立占地的環衛用地(內設生活垃圾轉運站、再生資源回收站、環衛休息站、公廁各1處),并為環衛用地規劃一條寬7 m進出道路。
剩余服務設施用地,設置農貿市場、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用房、開閉所、郵政服務
網點各1處,以上設施均為疊建形式,建筑面積按照社區綜合體建設標準設置(圖1、圖2)。

圖1 調整前用地布局

圖2 調整后用地布局
該規劃調整方案已完成控規調整程序,目前正啟動項目建設。
3結束語
在中心城土地資源普遍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滿足居民日漸提高的公共服務設施需求,是廣大規劃工作者不懈努力研究的課題。社區綜合體,不僅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便規劃控制、實施和管理,同時由于其集多種功能為一身,更能形成有特色、有活力、易識別的社區中心場所,方便居民使用。社區綜合體是解決城市公共服務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GB 50l80—93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2002年版)[S].
[2]武田艷,何芳.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設置準則探討[J].城市規劃,2011(9):13-18.
[3]滕娟,梁旭初,林太志.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探討——以《廣州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規范》修訂工作為例[J].規劃師,2011(S1):170-174.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簡介]王勇(1967~),男,碩士,高級工程師,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志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