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潔, 楊 健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
淺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的表象與精神
顧曉潔, 楊健
(昆明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文化是一種理論構想,它所包含的要素有世界觀、價值觀、意象、規范、生活方式、行事方式等。地域文化則代表了某一特定地區的生活行為方式的特征。不同的特色地域文化催生出形形色色的建筑形態,影響建筑形態的地域性文化有顯隱性特征之分。通過對國內不同地區的幾個典型建筑形態的分析,淺談地域文化在建筑設計中呈現出的“表象”與“精神”。
【關鍵詞】建筑設計;文化;地域;表象;精神;符號
文化的發展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歷史延續性,不同的民族和地域環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連續性是文化發展歷史聯系性的基礎[1]。其中,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區域中一定時間內經過積累、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它至今對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習俗、宗教信仰、建筑形態等多方面產生著影響。地域性文化的形成處于一個不斷推進的動態過程中。
地域文化是一個包含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概念,它有著隱性特征和顯性特征之分。地域文化的顯性特征是文化的表象內容,是地域環境影射下的各種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借符號之使用而被學到或傳授、以及衍生出的傳統觀念、價值觀念等的外在表現;而隱性特征則是文化的精神所在,比如看不見的思想、無法用形狀來表示的感受等。
1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建筑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同時又是容納其他文化的載體。建筑與文化是兩個十分密切的概念,兩者是直屬的包容關系,建筑僅僅是文化內涵中的一部分,而文化則包含了建筑的全部內涵。
陳凱峰在《建筑文化學》一書中指出,人類文化的所有內涵要素都可歸結于物質層、心物層、心理層這3個層面上,那么對于建筑諸要素來說,也可以歸類于文化要素的3個層面上來,即建筑物、建筑設備為物質要素,建筑技術、建筑制度、建筑語言、建筑藝術等為心物要素,建筑思想、建筑觀念、建筑意識等是為心理層要素[2]。從物質、心物、心理3個層面上看,物質要素與心物要素則為文化的顯性特征,即表象;而心理要素則為文化的隱形特征,即精神所在。受地域文化的制約,不同區域的建筑在物質要素和心物要素2個層面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存在,但是從我國設計行業大環境中看,不同設計師的建筑觀念與意識多都是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出發點,在傳承的語境下尋求創新。
2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達方式
地域文化在建筑中表達方式很多,根據文中所提到的顯性與隱性特征,重點分析下文所列幾種。其中,符號提取、材料運用、空間形態和語言隱喻為地域文化顯性特征作用下的表達方式;精神表達則為地域文化隱性特征作用下的方式。
2.1符號的提取
傳統符號是構成地域性建筑形象的裝飾要素。因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一般提取傳統繪畫、雕刻、色彩、圖案、紋樣等應用在建筑屋頂、門窗、檐口、山墻、梁柱、室內等方面。
江南園林以小巧細致為美,在遵循師法自然之時,又保持自身的地域文化特征。蘇州園林中的窗可謂是園林中的“眼”,不同造型、尺寸的取景窗將自然風光濃縮為別具一格的微型景觀,使空間相互流通,令人回味無窮(圖1)。蘇州博物館僅與江南四大園林之一的拙政園一墻之隔,貝聿銘先生在設計過程中延續了江南園林的形制,粉墻黛瓦,運用大量園林中取景窗等元素(圖2)。提取傳統的元素,運用在新建筑中,身處博物館中,通過大小不一的取景窗,館外的景色盡收眼底。館內陳設的文物與館外精心設計的景色的不斷轉換,使人在欣賞展品時又仿佛置于江南文人園林那份精巧韻味之中。

圖1 江南園林取景窗

圖2 蘇州博物館內部取景窗
2.2材料的運用
建筑設計中地域文化的表達可概括為一種極強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其主要表現在就地取材與材料的循環使用等方面。中國有句俗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原本表達鄉土飲食文化的一句俗語用來表述地域文化對建筑材料選取的影響也十分合適,如陜北的窯洞、云南的傣族竹樓等,不同特色的地域材料打造出完全不同的建筑形態。
騰沖擁有國內外專家極大關注的地熱資源,該地區以地熱群和火山地貌而出名,火山石資源尤為豐富。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在騰沖設計的石頭紀度假酒店,采用了大膽的嘗試,整體建筑外觀全采用當地不同的石材拼貼而成,遠觀猶如大地延伸到了山坡,給建筑穿上了石頭外衣,無限放大了自然的親近感。
人,生從母體,去從泥土。建筑亦然,那些源于土地的建筑,必然最適合當地環境,也最容易回歸自然[3]。毛寺生態實驗小學坐落在甘肅省慶陽市,是一個適合當地發展現狀的生態建筑范例。整個學校的設計建造均繼承了當地傳統的房屋建造組合模式。絕大部分建筑材料,如土坯、茅草、蘆葦均為當地的自然元素,土坯原色的建筑群融合在漫山的黃土之中。這些就地取材的建造材料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可循環”和“可再生性”(圖3)。運用傳統的建筑材料來表達傳統的地域文化,延續歷史記憶,更容易使人、建筑、場所三者之間產生情感交流,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尊重。我國地域遼闊,自北向南各地區有著不同的傳統建造材料,這些都將成為現代建筑設計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圖3 毛寺生態實驗小學
2.3空間的形態
建筑是文化的保存者與傳遞者。經過歷史沉淀出的固有空間形態,有著與其特色地域文化相吻合的傳統模式。但是隨著社會不斷的進步,建筑的文化表達也不是一味地復古與懷舊,在繼承傳統、延續歷史的同時,也在探索新的空間模式使之融入大環境中。
手工造紙是云南騰沖的特色地域文化,為了展示這種古老的手工造紙工藝和產品,需在村莊旁邊建造一個小型博物館。青年設計師華黎在設計過程中,將建筑整體打碎,用小體量組成一個建筑群落,遠觀猶如一個微縮的村莊。將村莊的空間肌理簡化延續,在對傳統聚落文化的保存與傳遞中,也做出了變化以適應新建筑的功能要求(圖4)。

圖4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遠景
2.4語言的隱喻
場所是空間地域性的表達,人通過對場所的認知來推進對該地方的了解。建筑不是完全的模仿,而是從地域原型中追溯色彩、材料、質感、對比等手法,以回應場所精神的文化隱喻。
正如蘇州博物館給人的整體感覺一樣,雖然是現代的,但是仍可以從中嗅到許多傳統建筑的氣息。從屋頂形式、空間組合、室內裝飾到整體色彩,全都少不了江南水鄉傳統建筑的影子。不得不說,貝聿銘在用“新”的設計手法來闡述“舊”的文化,用自己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來描繪自己兒時生活的記憶。
2.5精神的表達
地域主義的創作原則之一是建筑與地域文化的相結合。建筑中所描述出的語言除了對傳統的借鑒、延續與創新,還應體現人們對建筑的精神需求。
無論是華人設計師貝聿銘,還是日本設計師隈研吾,我們從他們的手法中不難看出他們將自己的設計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設計作品中去。貝聿銘在嘗試現代主義思想與中國江南傳統文化的一種新結合,而隈研吾則也將自己“負建筑”的思想表達的淋漓盡致。再如在毛寺生態實驗小學項目中,設計師吳恩融教授通過該項目在努力詮釋一個適合于當地發展現狀的生態建筑模式:從設計、建造過程再到完工使用,整個過程設計師都在傳達著希望能把環保建筑模式引入農村的觀念。建筑師在建筑創作中對自己的觀念、意識的表達顯得也尤為重要。一個建筑的好壞,不僅僅是能否滿足美觀、經濟、功能的需求,更需要的是能夠作為風向標桿引導大眾去思考。
3地域文化的表象與精神
地域文化是最能夠體現一個地區特色的文化類型,它同時也從物質、心物和心理層三個層面深深地影響著建筑學的3個層面。
地域文化映射在建筑設計中的表象內容,滲透在建筑功能、建筑技術和建筑藝術等方面,影響著人們對建筑的直接與間接的感受。傳統的屋頂形式、建造技藝、建筑材料、裝飾圖案等諸多因素都在影響著現代建筑的形制,不論是延續還是在其基礎上的創新,在現代建筑上都會有其蹤影可尋。
地域文化映射在建筑設計中精神層面的內容,則是在一步步推動建筑的不斷前進。不同的思想、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創造了捕捉文化特色的現代建筑,其具有主要的意義。人的思想決定了行為,建筑師對待地域文化的思想,也就決定了他們建筑創作的動向。
4結束語
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建筑物作為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記錄著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輝煌歷史。總體來說,無論是物質層、心物層的要素,還是心理層的精髓都顯的尤為重要,表象與精神都是地域文化制約建筑設計的因素之一。正是因為這些“表象”與“精神”的影響,促使當今建筑呈現出一種積極的、循序漸進的尊重地域文化的發展景象。
參考文獻
[1]徐守珩.設計——建筑中的線索與秩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陳凱峰.建筑文化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6.
[3]吳恩融,穆鈞. 源于土地的建筑——毛寺生態實驗小學[J].廣西城鎮建設,2013(3):56-61.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與建筑設計[M].常青,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5]張琪,鐘暉.“新”和“舊”的詮釋——解讀蘇州博物館的美學內涵[J].華中建筑,2011(3):155-158.
[6]華黎.云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J].時代建筑,2011(1):88-95.
[作者簡介]顧曉潔(1989~),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中圖分類號】B845.63
【文獻標志碼】A
[定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