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
U型槽結構三維有限元分析
李寧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文章結合某線新建時速200 km/h客運無砟軌道鐵路U型槽工程實例,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ANSYS建立U型槽三維有限元模型,計算了U型槽結構在各個工況荷載下的結構變形、應力分布特點及規律,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總結。結果顯示,完建工況是U型槽結構設計中的控制工況,但由于結構在施工期下受力特征較完建期、運行期有較大區別,因此施工工況在結構設計中需單獨檢算,應引起設計者的重視。三維有限元計算結果與理論計算結果特點、規律吻合,其結論為其他類似的巖土或結構工程提供了重要參考。
【關鍵詞】U型槽;三維有限元;ANSYS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推進,鐵路及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U型槽作為一種適用于地下水豐富、地下水位較高、放坡條件受到限制的挖方路基地段的新型結構,同時具有節約土地資源、環境影響小的特點,因此在近幾年的高速鐵路建設[1]、城市交通建設中被廣泛應用。
作為一種新型結構,U型槽結構受力狀態及失穩機理等計算研究仍處于經驗階段,現階段常用計算方法一般將U型槽計算模型分為邊墻和底板分別計算[2],業內尚無針對該結構的成套計算方法或設計規范。而一般結構計算軟件采用平面桿系單元模擬U型槽結構,彈簧單元模型地基梁邊界條件[3-4],不能確定忽略結構空間性及地基的連續性對計算結果準確性的影響,因此采用三維有限元理論對U型槽結構的理論計算方法進行對比驗證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近年來,三維有限元計算已廣泛應用于工程實際問題的研究。在計算中采用三維實體單元模擬U型槽結構及其邊界條件,回避了平面桿系結構的缺點。文本結合鐵路工程實例,運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軟件ANSYS建立三維模型,充分考慮施工及運行期荷載作用,揭示U型槽結構在不同工況下的
應力、變形分布規律。
1工程概況
某線新建時速200 km/h客運無砟軌道鐵路U型槽(圖1)。該段屬沖積平原區,地形平坦,相對高差5~10 m;表水不發育,砂卵石土中孔隙潛水發育,水質一般,對混凝土無侵蝕性,而基巖裂隙水對混凝土結構具硫酸鹽侵蝕;無不良地質,特殊巖土為人工填土、軟土及松軟土、膨脹巖、石膏,段內工程地質條件一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45 s。工程參數如下:
(1)結構尺寸:邊墻高H=6 m,厚度0.9 m,底板寬16.6 m,高1.0 m,趾板寬1.5 m;
(2)設計水位:運營階段地下水位為地表以下1.0 m;
(3)墻背回填卵石土參數:容重γ=21 kN/m3,浮容重γ`=11 kN/m3,內摩擦角φ=35°,粘聚力c=0 kPa;
(4)墻后堆載:運營階段墻后堆載20 kN/m2;
(5)材料:U型槽底板、邊墻均采用C35混凝土。

圖1 U型槽代表橫斷面
2三維有限元模型
2.1計算范圍及結構離散
為了消除模型邊界對U型槽結構內力計算影響,確定有限元計算模型范圍為:鉛直向頂部取至地表,底部取至底板下20 m,橫向取U型槽兩側邊界約26 m范圍,共70 m,線路防線取15 m。模型坐標系選取如下:
X向:水平垂直于線路方向;
Y向:水平沿線路方向;
Z向:垂直于XY平面,鉛直向上。
U型槽及周圍土體結構主要采用空間8節點等參實體單元,為了突出計算重點區域,降低計算成本,U型槽結構單元向周圍土體逐漸采取6節點等參實體單元進行退化。整個計算域共離散為23 904個節點,21 870個實體單元(圖2)。

圖2 U型槽三維有限元模型網格
2.2計算工況及荷載組合
施工首先開挖基坑,之后施工U型槽主體結構,將U型槽主體澆筑前的位移視為零,采用生死單元法計算初始應力場,并在其余工況計算前讀入。施工計算工況U型槽主體澆筑完成,墻后尚未回填,基坑采取降水措施。完建期為墻后回填完畢,U型槽結構周圍土體仍處于降水狀態。運行工況主要計算運營階段不同荷載組合效應下U型槽主體結構受力狀態。不同工況下荷載組合見表1。

表1 不同工況下荷載組合
3有限元計算結果整理
3.1施工工況計算結果整理
施工期U型結構澆筑完畢后應力分布主要受結構自重影響(圖3),最大拉應力出現在底板底部兩側,量值約為0.45 MPa;由于邊墻外側基坑尚未回填,邊墻內未出現拉應力,內側墻角處出現壓應力集中現象;整體水平向位移接近于零。

圖3 施工工況大主應力分布(以拉為正,單位:Pa)
3.2完建工況計算結果整理
完建期U型槽邊墻兩側基坑回填完畢,應力分布受土壓力影響發生較大變化(圖4),底板頂以受壓為主,底板底以受拉為主,底板底部拉應力最大值出現在中部,向兩側過渡拉應力量值逐漸減小;邊墻整體外側受拉,內側受壓,量值由墻頂至墻角逐漸增大,最大拉應力出現在外側墻角處,量值約為3.95 MPa,最大壓應力出現在邊墻內側墻角處,量值約為5.53 MPa;邊墻受土壓力影響向凌空面方向變位(圖5),水平位移量值沿線路方向呈對稱分布,最大位移值出現在兩側墻頂,量值約為2.38 cm。

圖4 完建工況大主應力分布(以拉為正,單位:Pa)

圖5 完建工況X向位移分布(沿X正方向為正,單位:m)
3.3運行工況計算結果整理
運行工況下U型槽大小主應力分布整體規律與完建期基本相同。由于地下水水位恢復,墻后堆載施加,應力量值較完建期略有增大,其中運行工況1下墻體最大拉應力達6.06 MPa,運行工況2下墻體最大拉應力達6.72 MPa;運行工況下兩側墻體均向U型槽內側凌空面變位,其中運行工況1下墻頂最大水平位移4.37 cm,運行工況2下最大水平位移 4.39 cm(圖6~圖8)。

圖6 運行工況1大主應力分布(以拉為正,單位:Pa)

圖7 運行工況2大主應力分布(以拉為正,單位:Pa)
4結束語
(1)三維有限元分析方法能夠很好的反映U型槽結構與周圍邊界條件聯合工作的特征,能夠準確反映不同工況下U型槽結構的應力、位移分布規律。
(2)施工期U型槽結構僅受結構自重及地基基礎影響,

圖8 運行工況2小主應力分布(以拉為正,單位:Pa)
引起的結構應力量值較小,但仍需要注意地基基礎穩定性,并做好臨時排水措施,以確保其施工期的安全性。此外,由于結構在施工期受力特征較完建期、運行期有較大區別,因此在結構設計中需單獨檢算。
(3)完建期U型槽邊墻受土壓力影響出現拉應力,因此在墻背回填前應保證墻身混凝土達到足夠強度方可施工,拉應力最大值出現在墻體外側墻角處,并隨著高度增加迅速衰減,在結構設計時應重點考慮該部分應力集中區域。
(4)運行期U型槽結構位移、應力分布規律與完建期相
似,但量值均有所增大,因此在結構設計時應重點檢算運行期下結構穩定性。此外對比運行工況1與運行工況2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出運行工況2下U型槽結構所受荷載為最不利荷載組合,設計時應重點考慮。
參考文獻
[1]丁兆峰,吳沛沛.U型槽結構的設計與分析[J].鐵道工程學報,2009(4):13-16.
[2]李海光.新型支擋結構設計與工程實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3]楊維加.彈性地基梁的三角級數解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4]顧慰慈.擋土墻土壓力計算手冊[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6.
[5]TB 10621-2014 高速鐵路設計規范[S].
[6]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路基[M].修訂版.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李寧(1984~),男,巖土工程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鐵路工程設計工作。
【中圖分類號】U416.1+4
【文獻標志碼】B
[定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