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凇
我們把當今時代稱為微時代,微時代的特點是: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文化跨界化,媒介多元化。在迅猛發展的“微”時代背景下,微電影已經不是初創時期的草根文化的視覺狂歡,它已經并且正在走向規范化、品牌化。因此我們的思維也要有一個質的飛躍??v觀近3年中國微電影的發展,可謂幟號獵獵,牛氣哄哄,亮點多多。不但網絡劇進入大片時代,就連300秒的微電影作品,也以每年雙倍的數量劇增,單就6.5億的手機網民和2015年400多億的網絡視頻收入,就使我們不得不把當今時代稱為“眼球吸金”的微時代。
一、“微時代”的微電影思維
有人認為,影像機和手機拍攝功能的廣泛普及使微電影創作實現了大眾化、平民化、青年化,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大眾化絕對不是隨意化,更不是粗制濫造。微電影要講究編劇故事的完整性、拍攝畫面的專業性、后期制作的藝術性等等,而絕不是單純的惡搞、拼接、游玩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才能建立新型媒體集團?,F在微電影創作的思維,不僅僅是制作手段的思維,更是一種思考方式的變遷。
第一,微電影的思維要從影院思維、觀眾思維、粉絲思維轉化為“朋友圈”思維。也就是說,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將成為微視頻最好、最強大、最聚人氣的落腳點。比如目前的芒果TV網絡平臺,可以使電視端、手機端、PC端完全打通,我們的微電影發展為什么不使用這樣的平臺呢?當由電影院思維,電視觀眾思維,綜藝粉絲思維轉變為網絡微信的“朋友圈”思維的時候,微電影才能夠越做越短,節奏才能夠越來越快,故事才能夠越來越強大,創意才能夠越來越新穎。才能夠在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的時代站穩腳跟。
第二,微電影創作的思維,不僅僅是制作手段以及方式方法的思維,更是播出平臺和接納平臺的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誰會接納微電影微視頻。30分鐘的?20分鐘的?10分鐘的?300秒已經很長了。有微視頻的專業傳播人員告訴筆者,微信的傳播最好是一分鐘以下的,好看的2分鐘也可以,但是絕對不要超過3分鐘。所以在微電影(微視頻)的創作中,應該變換一種思考方式,將我們的學習和運用與微電影的接納平臺聯系起來,走出一條制作與營銷的發展之路。
第三,微電影的思維,是畫面語言故事化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微電影重在觀賞,觀賞藝術實際就是“眼睛里”的藝術,因此在創作微電影的時候,一定要把視覺放在首位,用畫面解讀故事,用畫面敘事現實,用畫面說明一切。試想一部5分鐘的微電影,如果出現過多的對白和解說詞,這個節目還怎么看下去呢?微電影的特點就是微小,微小視頻要吸引眼球,就必須在視覺上有“新奇特”的個性,而新奇特的視覺沖擊力用解說詞或者對白是實現不了的。因此,在創作微電影的時候,尤其要學會拍攝“啞劇”,善于用畫面語言敘事,千萬不要讓“聽覺”藝術進入的太多、太過于強大。
第四,微電影的思維,不僅僅是娛樂至上,還應該“微言大義”。我們可能駕馭不了龐大的網絡,但是我們能夠駕馭某個微電影的創作。有人說幾十秒或者幾分鐘的微電影主要是用于快餐式、碎片化的娛樂消遣,通過一些搞笑的視頻小段子或者小故事提高大眾的“點擊率”和對某個視頻網站的重視。但是自2014年起筆者在國際國內的微電影大賽中看到了更多的“微言大義”的短視頻。陜西師范大學的《舉手之勞》,中國傳媒大學的《不要那么大》,云南戴光祿先生的《喜鵲的喜好》和沈陽大學的《對比》等等,都是譏諷和揭露社會現實中的一些惡劣現象和不良習慣等等。而網絡短劇《雷鋒俠》《缺失的土地》更是對當今社會缺乏見義勇為、不注重環保事件的迎頭批判。
二、 微電影的審美追求
藝術審美是人們對美的事物的觀察、感知、想象乃至理解,其內涵就是領會事物的美。微電影的藝術審美也是這樣,微電影愛好者們在拍攝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提高自己攝影構圖的審美能力,以使這種影像藝術能夠更直觀地傳遞給人民大眾更多的審美。
2015年獲得中國西部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微電影攝影獎的《極限800米》,展示的的是一批90后的武警戰士訓練以及野外生存的過程,由于作者是一個多年專業拍攝大力度影片的攝影師,所以這部5分鐘的微電影,呈現給觀眾的就是一個個立體的人物形象,那緊繃的肌肉,那堅毅的臉龐,那“橫平豎直”的器械,無不給人以“線條美”的享受。獲得亞洲最佳攝影獎的微電影《愛的故事》,雖然只有短短的4分鐘,但是作者真正把西湖拍攝成了“人間天堂”——湖面美,晚霞美,鴛鴦美,晨練美,光線美……這部短片的每個鏡頭都是一幅美麗的畫卷。筆者認為,如果作者沒有一定的攝影和光線應用技術是拍不出這樣優秀的微電影的。
攝影藝術的思維方式是有審美需求的。圖象通過藝術的拍攝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使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種感覺互相溝通,互相轉化,最后產生審美。如果拍攝的《極限800米》,人無精神,場面凌亂,器械亂扔,烏云密布……是得不到藝術欣賞的。我們說,光影思維既然是一門藝術,那么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就不能太“隨意”,就不能像拍攝一部“家長里短”的普通紀錄片那樣,“全景”“長鏡頭”“跟定拍”“無特寫”“不打燈”“不用架子”等等。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微電影愛好者認識到,影像拍攝是一門審美的藝術,微電影不等于“隨意拍”,所以他們在開機的時候越來越多地注意了光線、構圖和燈光三角架的使用。
現在有個別微電影作者認為,微電影是民間的,作品只要有情節、有故事就可以了。這種認識其實是個誤區,微電影的“低成本”“低技術”和它的“大眾化”,并非是創作上的“底層化”“低俗化”和“隨意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要求“生活中的審美和審美的日?;?,因此,即便是最普通的微電影創作者,也應該站在大眾審美的立場上進行審美思維和審美判斷,將美的、美好的、審美的帶給人間。
三、 微電影要有“批評”精神
微電影“火”了,“火”的不得了。2016年剛進入二季度,筆者就在兩個微電影大賽中擔任了評委會主席,還有幾個微電影大賽正在積極地征文籌備中。請看看這些大賽的主題:中國夢正能量精神文明微電影大賽;中國夢青春禮儀微電影大賽;中國夢人居環境微電影大賽;中國夢正能量黨建人物微電影大賽。由于主題思想明確,政治理念清晰,所以征集到的幾百部微電影作品大都是謳歌時代,弘揚正義,倡導新風的節目,僅有的十幾部展示環境污染、不講禮儀的微電影,這些微電影不但在評獎中沒有獲得較高的獎項,有的就連入圍都是奢望。
提倡禮儀之風,弘揚社會正氣,正面宣傳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有些社會問題,用微電影的形式進行揭露、提出批評、實行輿論監督也是對弘揚正氣的一種補充。因此筆者認為,在微電影大賽中,特別是在劇情類和歷史文化的微電影創作中,不一定要在征文的“參評須知”里面一律標明:1.作品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大力宣揚……2.以時代先進人物為藍本,突出宣傳……3.崇尚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正氣……
正是因為我們在微電影大賽的征文中明確地標明了這些“口號”,所以有些作者在編劇時,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將劇情“往正能量上靠”。有的學校老師也會按照征文要求督促學生這樣創作。筆者并不是反對上述這些征文要求,而是想對這些微電影創作評獎要求進行一些適當的改革。
我從事電影電視創作多年,參加過無數次全國各類電視節目評獎,也擔任過國家級獎項的評委以及外國電影節評委。上述“參評須知”的內容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80年代就是這樣要求的。當時一個省級電視臺不超過7臺攝像機,一個大軍區只配發2臺攝像機,編導攝像剪輯必須是共產黨員。如今,我們已經跨入21世紀了,多媒體時代已經使每個人都成為了視頻的拍攝者和傳播者,拍攝的內容也絕不僅僅是“正氣歌”了,況且藝術創作需要百花齊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參評須知也應該有所改變。在提倡拍攝愛祖國,講文明,樹正氣作品的同時,也要倡導創作一些“批判”性的作品,以監督腐敗,批評錯誤,譏諷缺失,推崇正義。
四、 微電影的多元化傳播
截至今年5月,國內已經有60多個省市電視頻道開辟了微電影播放欄目(不完全統計)。于是,微電影是否能夠在電視臺播放,成了微電影創作是否成功的“核心點”。有的大學甚至把在電視臺播出與在國家級刊物發表論文相提并論。
微電影的屬性是多元的——純電影藝術的,植入產品廣告的,宣傳某地的,自我欣賞的,還有紀錄真實的。就其傳播手段而言也是多渠道的——網絡、手機、電視、微信……如果以是否在電視臺播出論微電影的成績或者質量那就大錯特錯了。就植入廣告的微電影而言,它創作的目標就是瞄準的網絡,特別是5至10分鐘的劇情微電影,廣告在劇情中植入成功,又能在網絡上廣為收視轉發就達到了目的。這樣的微電影當然電視臺不會播出。但是我們不能說,在網絡播出的微電影質量,就低于在電視臺播出的微電影。實際上,常態下的故事片好拍,真正把產品廣告巧妙地植入故事情節中的微電影難拍。就拍攝經費而言差距就很大。筆者有過這方面的調查。以20分鐘的微電影為例,一般的劇情片要20-60萬;植入廣告的劇情片至少要在100萬以上。創作的難度也大大高于一般劇情片。
國外更是這樣。西方對微電影的認知度主要來自于網絡,電視臺基本不會播出微電影(以20分鐘為界,30分鐘的短片除外)。大量的、知名的微電影都是5分鐘左右,甚至有的電影節將網絡微電影界定在3分鐘以下。韓國有一部叫《母女之情》的微電影和一部叫《抽煙的孩子》的微視頻,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在網絡、微信的傳播轉發達到了幾億次。這樣的微電影不如在電視臺播出的影響大嗎?微電影的最終歸宿一定是網絡的,而不是電視的。筆者也調查發現,能夠符合電視臺播出的微電影,時長一般都要在30分鐘左右,沒有20分鐘以下的。而國際上往往把30分鐘的電影叫短片,微電影都是在20分鐘以下。歐洲和亞洲有些國家把微電影界定在10分鐘以下,甚至5分鐘以下。而正是這樣的時間長度,適合網絡、手機等等新媒體的播出。自從微信出現后,國際國內有多個電影節將“一分鐘”微電影大賽列入了重要的頒獎單元。因此我們的微電影創作千萬不能夠為了播出而“投降”。要了解微電影的廣泛用途,要了解微電影的多元傳播,更要知道微電影最終的歸屬……
筆者當然也看到,“火火”的微電影能夠給電視臺欄目帶來一定的收視率,也會給觀眾在寬大的屏幕上帶來不同的視覺欣賞。所以筆者不會否定微電影愛好者們為在電視臺播出而創作。但是微電影既然可以作為宣傳工具,亦可以作為產品推廣藝術,又能夠成為“自娛自樂自戀”的玩物,也可以是“發泄”“監督”的實證,還可以是人生經歷的紀錄……我們就沒有必要把微電影創作的成果盯在電視“播出”上。畢竟微電影的功能是多用途的,傳播更是多元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