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內琴

摘要:東遼縣位于吉林省的中東南部,是以種植業為主的半山區農業縣,玉米螟是危害東遼縣玉米生產的最主要害蟲,嚴重發生年份產量損失達25%~30%,由于近幾年玉米秸稈處理不當,滅茬不及時,對玉米秸稈垛不能及時藥物封存,蟲源基數增加,導致2011年玉米螟中等發生,蟲情危害出現了惡性循環。2011年東遼縣安恕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對玉米螟蟲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
關鍵詞:玉米螟、藥劑、產量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4.032
玉米是東遼縣主要糧食作物,在全縣6.4萬公頃耕地中,玉米耕作面積為5.9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90%以上,而玉米螟是危害東遼縣玉米生產的主要害蟲之一,嚴重發生年份產量損失達25%~30%,嚴重影響玉米的品質與產量。玉米秸稈垛留存,秸稈垛不能及時用藥物封存,致使蟲源基數逐年增加,大量幼蟲在6月中下旬化蛹,2010年由于發洪水,加之氣候因素的影響,造成2010年東遼縣玉米螟大發生,蟲源基數增加,導致2011年玉米螟中等發生。自2011年蟲情危害出現了惡性循環,為此東遼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對玉米螟蟲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的基本情況:本試驗于2011年在東遼縣安恕鎮北安村張光坤家玉米地,地力水平中等,試驗品種先玉335。
試驗設計:采取對比法,試驗地面積10畝。處理區與對照區,不設重復。所用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000倍液,清水。不施農藥,同時噴霧清水作為對照,進行對比試驗。
試驗方法:播種。4月24日,采用扎眼器播種,株距27厘米、行距60厘米,一埯2粒,施肥采用,尿素23.5公斤(純N 13公斤/畝)、二銨14.5公斤(純P2O5 6.5公斤/畝)、氯化鉀11公斤(純K2O 6.5公斤/畝)。氮肥要求1/3基肥,口肥用二胺5公斤,2/3追肥(19.5公斤尿素),磷鉀肥全部基肥;除草可畝用乙草胺EC150毫升+38%莠去津SC160毫升+57%2.4-D丁酯EC15毫升,苗前封才除草,同時滅鼠等農藝操作正常進行;噴藥時間:在大喇叭期(幼蟲危害始期)畝用量20%氯蟲苯甲酰胺SC(康寬)15毫升/畝,于無露水的晴天進行。施藥一周內無明顯降雨。
調查項目與方法:對玉米稈受害數(個)、上折株數(株)、下折株數(株)、蛀孔數(個)、活蟲數(個)、被害株率、吊穗率、折蓼率等進行調查。9月26日,成熟期對噴藥(處理區)與未噴藥(對照區)地塊同時進行調查,地頭兩端各留20米,對角線兩端取4點,中間取1點,共5點,每點取400株,分別記錄被害株率、稈受害數、上折株數、下折株數、蛀孔數、活蟲數等進行調查,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防治區被害株率為13.5%,對照區為47.5%;有活蟲數防治區為49個,對照區為214頭;百桿活蟲數防治區為2.45頭,對照區為26.75頭,處理區蟲孔數277個,對照區蟲孔數534個;蟲孔率處理區為13.85%,對照區為66.75%;數被害株減退率71.58%、百桿活蟲減退率90.84%、蟲孔減退率79.25%,平均防效達80.56%。
產量因素調查:10月8日,對處理區與對照區收獲全部果穗,裝入袋子記好標簽,果穗運回風干,進行室內考種,計算產量,詳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噴施20%氯蟲苯四甲酰胺SC(康寬)地塊的產量790公斤/畝,不噴藥(對照區)的產量為735公斤/畝,減產55公斤/畝,減幅為7.5%。
2 結果與分析
2.1 減產原因
玉米螟鉆蛀雄穗,造成莖稈折斷,鉆入穗柄和雌穗以下莖稈造成折莖、折蓼、折穗,棒子下垂,導致玉米不能正常授粉,同時破壞植株內水分及養分輸送,由于缺少養分與水分上部葉片逐漸變成紫色,折斷植株上部葉片變黃枯死,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不能充分積累養分,鉆入穗柄的幼蟲咬斷穗柄使果穗落地或果穗不能運送水分和養分,果穗不能正常成熟,以致玉米粒小、空粒,甚至發僵,顯著減少玉米的產量,降低玉米的品質。百粒重下降,糧食品質差,嚴重影響產量,通過室內考種計算,不施藥區減產7.5%左右。
2.2 經濟效益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噴氯蟲苯甲酰胺的產量790公斤/畝,不噴藥的(對照區)產量為735公斤/畝,減產55公斤/畝,減幅為7.5%,東遼縣播種玉米面積為88.5萬畝,全縣減產玉米4867.5萬公斤,按2011年玉米收購價2.0元/公斤計算,全縣少收入9738萬元。由此可見,適時防治玉米螟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 結語
防治玉米螟勢在必行,須加大宣傳推廣力度,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一是采取生物防治,用白漿菌封垛,用赤眼蜂聯合防治玉米螟蟲;二是化學藥劑防治,噴藥地塊周邊設警示牌,以防人畜受藥害中毒;三是選擇高抗玉米螟蟲的品種;四是處理好越冬寄主,降低蟲源基數;五是黑光燈誘蛾捕殺。從生態環保的角度出發,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減輕環境污染,實施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實現有害生物無害化治理,從而達到蟲口奪糧的目的,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收、農民增效、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環境為目的。
作者簡介:豐丙琴,本科學歷,東遼縣安恕鎮農業技術推廣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試驗、示范、病蟲害綜合防控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