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燕君,莊燦爍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提升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思考
方燕君,莊燦爍*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
畢業生就業質量是衡量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為全面反映我院畢業生就業狀況,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本研究從客觀的畢業生就業數據、畢業生就業滿意度和用人單位滿意度著手,剖析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在結合臨床醫學本科生自身特點和社會大環境基礎上,探討提升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
就業質量;臨床醫學;本科生
隨著高校的擴招、用人單位需求的轉化和社會大環境的變革,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畢業生就業質量是衡量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編制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教學廳函[2013]25號)的要求,為全面反映畢業生就業狀況和質量,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我院逐步建立完善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評價體系,從畢業生對就業的滿意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和畢業生崗位勝任力等方面進行科學評價,根據反饋意見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建立就業與招生、培養的聯動機制。
就業質量反映勞動者所從事勞動的優劣程度。秦建國將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定義為:大學生所能獲得的工作優劣及工作固有特征滿足大學生要求的程度[1]。就業質量是一個模糊的綜合性概念[2],屬于主客觀相結合的范疇[3],影響因素很多,需要用多方面的指標來測量。本研究以我院2011—2014屆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畢業生就業數據相關指標,如就業地區、醫院級別、用工性質等,在參照和引用前人總結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基礎上,設計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評價便捷模型[4]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滿意度,收集數據,采用統計學分析方法探求相關指標,從主、客觀層面剖析影響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因素,在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和社會大環境基礎上,探討提升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的策略。
3.1我院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質量與學業水平密切相關
根據設計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初次就業)質量評價便捷模型(數學模型),選取3個觀測點:單位類型、單位所在區域、聘用性質,權重設定均為1/3。單位類型按大、中、小分別賦分3、2、1;單位所在區域按5線城市劃分,分別賦分5、4、3、2、1;聘用性質劃分為合同聘用和臨時聘用,分別賦分2、1。所有數據利用Excel 2013進行整理和分析,結果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以2014屆畢業生為例,觀察其就業分值與生源、性別、政治面貌、英語水平、學生骨干經歷、德育、臨床技能、綜合成績、畢業考試成績、學位獲取等觀測點的相關性(見表1)。

表1 各觀測點與就業的相關性
由此可見,畢業生初次就業質量與其在校學習成績、德育表現和擔任學生骨干的經歷密切相關。目前,用人單位比較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這與當前緊張的醫患關系有關。另外,性別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質量,這可能與目前臨床一線婦產科、兒科醫生緊缺,而女生較適合從事這兩方面工作有關。
3.2畢業生專業能力、社會資本和“名牌效應”對就業質量有影響
專業能力是醫學生從業的根本,然而人脈關系、“名牌效應”仍影響著學生的擇業。與此同時,醫患平等關系以及有序、規范醫療市場的構建,對醫務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想道德水平、職業素養成為醫務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助推力、潤滑劑(見圖1)。

圖1 就業質量影響因素
3.3用人單位滿意度與畢業生就業質量密切相關
用人單位是高校畢業生的直接使用者,對畢業生的評價較為客觀和全面。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去向,用人單位的意見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指導性作用,我們必須予以重視。用人單位滿意度具體指標見圖2。

圖2 用人單位滿意度
提高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就業質量,關系著我國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有利于國家衛生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與國民醫療衛生水平的提升,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5]。具體建議如下。
4.1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受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大部分學生在求職時期望能得到一份絕對安穩的工作[6]。當前醫療人才市場中,本科生得到的更多是合同聘用和院內臨聘崗位。2014年1月17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了《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2015年各省將全面啟動以“5+3”為主要模式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規范化培訓后住院醫師很可能會離開原單位再就業,因此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要做好積累知識再就業的思想準備。有的學生在求職時只考慮大中城市的三甲醫院,對于基層和偏遠地區的工作機會不予考慮;有的學生就業時不僅挑醫院還挑崗位,婦產科、兒科和急診科由于工作累且責任大,不受學生青睞。這些錯誤的就業觀使得很多學生在求職時出現“過獨木橋”現象,導致醫學畢業生“無業可就”和基層醫療崗位“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畢業生價值無法實現,社會需求無法滿足[7]。
因此,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應放棄一勞永逸的就業觀念,正確評價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興趣和特長等做好職業規劃,這樣才能在求職中有正確的方向,找到滿意的工作。同時,也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調整自己的職業理想,不斷修改原有職業規劃中的不合理部分,使自己的心理定位與求職目標一致。
4.2強化高校責任意識,提升就業指導工作主動性
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直接實施者,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把大學生“引入門,扶上馬,再送一程”。以提高學生就業滿意度為目標,提高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精準度,努力使就業創業“指導”變為“指道”[8]。要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的作用,幫助學生合理制定職業目標,使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更加貼近學生、更加有效,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資源,著力開拓畢業生就業市場。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加強與各用人單位的聯系;廣泛收集能滿足畢業生需求的信息,搭建就業雙選平臺;組織校園供需見面會、小型專場招聘會,邀請優秀畢業生、企業精英、優秀企業進校園開展宣講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求職選擇。做好困難群體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和援助工作,按照“重點關注、重點推薦、重點服務”原則,創造條件為困難群眾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等幫助,切實解決其經濟上、心理上和求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以盡快實現就業。協同人社部門實施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確保每一名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實現就業或參加到就業準備活動中。
4.3加強創新創業引導,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2015年,一份《2014中國高校通用就業能力排行榜系列榜單》引發關注。據悉,該榜單由ATA考試測評研究院與《光明日報》教育部聯合發布。該調查旨在“幫助在校生更多更早地了解名企選拔校園人才時通用的各項標準,以便更好地為就業做好準備”。該榜單還抽樣選取了中國企業最關注、最常測評的就業者五大能力進行分析,分別為言語理解能力、數字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思維策略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結果表明,求職畢業生在思維策略能力維度普遍較弱,這說明畢業生普遍缺乏解決問題時的發散性思維以及提出多種方案能力[9]。我院進行的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也發現畢業生創新能力不足。
大學生是發揚創新精神的主體,學校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注重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社團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創業名家講壇”、創新創業競賽等方式,發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推動大學生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10]的排頭兵,促進學生充分就業。
4.4健全法律法規,創造公平就業環境
目前,社會就業仍不公平。調查顯示,人脈關系、“名牌效應”影響著學生的擇業路。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對就業市場缺乏監管。我國目前雖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就業歧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中所闡釋的就業歧視內容并不全面。比如,某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明確或含蓄地要求“985”或“211”院校畢業生,而相關法律中并沒有規定針對這一現象該如何制裁。公平正義是人們的生存理念,人類在追求一個盡善盡美的未來目標時,決不應忽視使現實社會在盡可能合理和協調的狀態中發展[11]。因此,政府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管理,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并對違規行為如何制裁處分做出詳細說明,從法律上對用人單位進行制約[12]。
大數據時代,畢業生就業創業信息統計、分析與監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要進一步運用畢業生就業大數據,建立健全就業反饋與社會需求預警機制,推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同時,要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信息化平臺,對就業資源進行整合,暢通就業信息渠道,打造公開、透明、及時、公信力強的就業信息平臺[13],從而把大學生就業納入一個法制化軌道,為高校大學生創造公平的就業環境。
4.5強化專業知識教育[12]
本課題調查發現,學業與就業有必然聯系。兩證(畢業證、學位證)獲取、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質量,這是醫療衛生工作專業性強的特點所決定的。專業知識是人才知識結構的核心內容,醫學生大學期間應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穩定專業思想,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一線臨床工作,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就沒有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本。合理的知識結構應是廣博、精深的統一,對學科發展歷史與現狀、國內外最新研究動態等都要有所了解和把握,自覺學習本學科最前沿知識,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為自己高質量就業增加砝碼。
如我院進行“精品教育”,實施臨床醫學教育模式改革,將以往以學科為主教學模式,轉變為多學科基礎知識、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互相滲透的醫學教學模式;實施以問題為中心床邊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臨床技能培養;實施“4+4”全程臨床能力培養方案以及浸入式英語教學計劃,堅持國際化辦學理念,引進全球醫學教育標準,實施美國執業醫師考試。同時輔以特色鮮明的社會實踐和醫德教育平臺,著力培養與市場要求接軌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實施“精品教育”后,我院畢業生質量穩步提高,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連續8年在全國200余所醫學院校中名列前茅,本科畢業生考研率高達36.4%,就業學生中54.39%的在三甲醫院、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以及深圳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系統工作。
4.6積極參加各種實踐鍛煉,提升就業資本
在緊張的專業學習之余,學生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實踐活動,將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豐富自己的閱歷,積累工作經驗。如我院眾多特色鮮明的社會醫療實踐活動(如寧養醫療服務義工活動、大學生醫療扶貧體驗計劃、校園健康使者計劃、大學生醫德醫風宣傳隊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醫療服務的使命、百姓的需求,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完善綜合素質,更加堅定獻身醫學、樂于奉獻的信念,增強決心和信心。同時,在實踐中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交際能力。此外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地在活動中擔任領導角色,鍛煉組織能力。只有經過長期鍛煉,學生才能成為與市場要求接軌的高素質醫學人才,符合用人單位需求,在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4.7創新強校,提升社會影響力
學生與學校是共同體,學校的強大離不開學生的努力,學生的發展以學校為依托。學校要合理定位、找準差距、匯聚資源、辦出特色,形成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格局,在全國同類型、同層次高校中爭創一流[14],從而提升社會影響力和競爭力。
人才培養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要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要以人才培養定位統領學校辦學模式、管理方式、專業課程改革以及師資隊伍建設、資源配置、評價標準等,突出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這些年,我院堅持“精品教育”方針,引進全球醫學教育標準,并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我院要繼續堅持國際化辦學思路,加大先進醫學教育理念、模式引進力度,加快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完善,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全過程,著力培養與市場要求接軌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不斷適應社會及用人單位需求,推動大學生更高質量就業[15]。
[1]秦建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7(3):72.
[2]傅劍.就業質量:大學生就業統計的新視角——理論、方法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2(3):36.
[3]國福麗.國內就業質量研究述評:涵義量化評價及影響因素[J].中國集體經濟,2008(8):28.
[4]張慶文.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體系研究[C].廣州: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2013.
[5]方燕君.臨床醫學本科畢業生擇業基層的問題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3(23):166.
[6]李菲菲.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2.
[7]中國衛生年鑒編委會.2006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8]羅偉其.加強創業教育,提升就業質量,力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比例雙提高[Z].廣州:廣東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2015.
[9]全國高校就業力排名[EB/OL].http://gd.qq.com/a/20150416/057700.htm,2015-04-16.
[10]孫博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波利好千萬別錯過[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311/c1004-26672945.html,2015-03-11.
[11]楊燕紅.倫理視域下的馬克思個體生存觀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9.
[12]韓婧.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我國高校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13]范一蓉.試析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6):105.
[14]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實施方案(試行)[Z].廣東省教育廳,粵教高函〔2014〕8號.
[15]王惠卿.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模型初探[J].莆田學院學報,2014(1):98.
(*通訊作者:莊燦爍)
G455
B
1671-1246(2016)13-0022-03
注:本文系廣東省201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05601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