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長虹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整合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 加強中高職銜接
閆長虹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山東 菏澤 274000)
目的 探討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的有效銜接。方法 抽取我校2014級“3+3”護理專業兩個班分為兩組,實驗組采用以癥狀和體征、護理基本操作為切入點,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方式,對基礎醫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并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進行教學;對照組單純采用傳統教學法。對兩組考試成績進行比較;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法的評價。結果 實驗組各科平均成績、實驗操作考試成績以及病例分析成績均優于對照組(P<0.05);問卷調查顯示,采用整合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基礎聯系臨床的能力。結論 整合基礎醫學課程內容,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加強中高職銜接。
中高職銜接;基礎醫學課程;護理專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課程銜接體系,鼓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展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1]。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許多專科和高職院校開始采用新的招生模式,如五年一貫制、對口招生、“3+3”模式[2]。在此背景下,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成為研究的焦點。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不同的。中職護理教育注重護理操作技能培養,而對于這些操作背后隱含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要求甚少,也就是說,培養出來的學生知道怎樣做,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高職護理教育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更重要的是知道為什么這樣做,并且能夠在工作中及時發現病情變化,進行護理評估,制定護理措施。這就要求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則來源于基礎醫學課程,如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對于“3+3”模式的學生,中職階段已經初步學習了這些課程,升入高職階段,如果這些課程仍采用傳統模式進行講授,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很難深入學習。因此,怎樣把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課程有效銜接起來成為重中之重。我校自2013年起開始實行“3+3”招生模式,本文就2013以來我校中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有效銜接的研究闡述如下。
1.1對象
隨機抽取2014級“3+3”護理專業兩個班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實驗組采用以癥狀和體征、護理基本操作為切入點,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方式,對基礎醫學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并與傳統教學法相結合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
1.2方法
1.2.1對照組 學生入校后按照從形態到功能、從正常到異常的順序進行基礎醫學課程學習。
1.2.2實驗組 采用整合后的內容進行教學。由于“3+3”護理專業學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畢業生,他們在中職階段已學習了基礎理論,并進行了為期一年的醫院實習,實習過程中病人典型的癥狀和體征以及基本護理操作給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以此為切入點,重組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如在三角肌進行肌肉注射,這是最基本的護理操作,而操作要領學生都已經掌握。要做好這一操作,學生需要的知識儲備:(1)解剖學:三角肌的位置、血管、神經以及分區;(2)組織與胚胎學:骨骼肌的結構、肌小節的組成、肌絲滑行;(3)生理學:注射時“兩快一慢”,刺激引起反應的3個要素,神經肌肉接頭信息傳遞及其影響因素。發紺是護理工作中最常見的癥狀,判斷發紺需要的基礎知識:(1)組織與胚胎學:血液的組成,血細胞的形態;(2)生理學: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數量,發紺的定義,氧氣與血紅蛋白的結合,氧氣在血液中的運輸;(3)病理生理學:機體哪些環節出現問題易引起發紺;(4)藥理學:去除病因用什么藥物。
判斷心衰水腫病人采用哪種體位,需要的知識儲備:循環系統的組成,各部分的結構,靜脈回流以及受哪些因素的影響。為此,我們對實驗教學也進行了相應改革,把驗證性實驗改為綜合性探究性實驗。如將生理學實驗中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和藥理學實驗中藥物對血壓的影響整合成一個綜合性實驗,要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中家兔呼吸、心率、血壓的變化。
1.3教學評價
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結束后進行各科期末考試、實驗操作考試、病例分析考試,并對兩組考試成績進行比較。兩組使用統一試卷,統一閱卷。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基礎醫學課程整合的認可度。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各項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成績比較(,分)

表1 兩組各項成績比較(,分)
注:*表示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實驗操作考試成績對照組實驗組u值人數58 56各科平均成績75.56±16.80 84.31±15.76 2.869病例分析成績* 80.14±11.27 88.52±12.13 3.818 * 72.13±15.21 83.87±13.05 4.4729 *
2.2實驗組學生對整合后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評價(見表2)

表2 實驗組學生對整合后基礎醫學課程教學的評價[n(%)]
社會的發展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對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因此,更多的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選擇繼續深造,這就導致“3+3”模式的學生數量逐漸增加[3]。面對這一特殊群體,護理教育工作者應做好中高職教育的有效銜接。在此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培養目標不銜接、基礎醫學課程簡單機械重復、教學模式單一。為此,我們對基礎醫學課程進行優化、組合,以癥狀和體征、護理基本操作為切入點,以器官、系統為主線進行授課,取得了較好效果。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整合后的基礎醫學課程有以下優勢。
3.1增強了基礎醫學知識的連貫性
以護理基本操作為切入點,學生掌握了解剖學和組織學基本形態結構,認識到結構是功能發揮的基礎,進而更好地理解人體的統一性與完整性。
3.2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階段,學生已經學習了基礎醫學課程,如果仍按傳統模式教學,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興趣。內容重組后,學生可以利用基礎知識解決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學習興趣。
3.3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中以臨床所見所聞為切入點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尋找問題,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其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
3.4增強了基礎知識與臨床病例的連貫性
以護理基本操作為切入點,講述怎么做,為什么這樣做。將基礎知識應用于臨床病例中,學以致用,解決了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脫節的問題。
3.5促進教師全面發展
很多基礎課教師自畢業后就未進入臨床,缺乏臨床工作經驗,不了解臨床一線的動態以及先進技術,授課過程中不能恰當運用臨床案例,使學生感到乏味。改革后,要求基礎課教師不僅會講授一門基礎課,還要學習相關基礎學科知識。此外,還需要去醫院鍛煉,掌握最新護理技術,并把這些技術與基礎理論聯系起來,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1]曹榮梅.中高職銜接的機電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職業技術,2014(8):62.
[2]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139-141.
[3]賀勝軍.中高職銜接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探索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5(6):127-129.
G423.3
A
1671-1246(2016)13-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