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敏
摘要:在很多選修課程中,教師作為開發主體,往往一肩挑地承擔起搜集資料、確定內容、編寫教材的責任,而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和意愿。應該把學生視為主動參與者,充分尊重他們的決策權和選擇權,學生和教師一起協商合作完成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學生參與;選修課程;課程內容
近年來,選修課的開設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亮點,備受學校和老師的關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校及教師應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努力創造條件,建設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愿望的選修課。”選修課程的開發賦予教師更多的主動權,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然而學生的主體性如何體現呢?
選修課是為了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而開設的,它本應更加重視學生的選擇和建議。筆者在開發《品讀寧海》選修課時,努力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和教師成為合作者共同參與課程開發,尊重學生的選擇權,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究,從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實踐,從課程內容的選擇這一環節談談學生參與課程開發的具體做法。
一、以學生需求為導向選擇課程內容
選修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是選修課程開發的一項基本工作。在圍繞課程目標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時,不僅要考慮到內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還要考慮它們能否被學生喜歡和接受。所以,要將課程內容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一部分,就要讓學生參與到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決策中來。
在《品讀寧海》選修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筆者第一節課就向學生介紹了法律賦予他們的課程決策權,告訴他們《品讀寧海》這門課程的開發理念,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首先從心理上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然后鼓勵他們從行為上參與,利用課外時間去尋找和搜集課程資源,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提供給教師。或者教師把搜集到的課程資源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來選擇和確定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第一專題“寧海歷史”時,筆者擬從古宅、古村、古廢墟、古橋、古樹等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事物入手去了解寧海歷史,但課時有限,只能有選擇地進行學習,于是筆者將選擇權和決策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選擇,最后決定選擇古宅、古戲臺、古橋及寧海佛教歷史四塊內容進行課堂教學,其他的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自主學習。
總之,重視學生在課程內容中的決策作用,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不僅了解了學生已經具備與掌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又有利于擴展和豐富資源的來源,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二、以學生活動為依托生成課程內容
在學生參與《品讀寧海》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課程內容和研究性學習相結合,進行互動開發、整合運行。即以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途徑開展活動,把來自學生課題研究的一部分課程資源生成課程內容,進行拓展和深化后編入選修課程教材,從而促進選修課程的動態開發。生成過程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幾大特點。
(一)主題性。研究性學習應該圍繞一個主題展開,這個主題怎么來,不是由教師指定,而是由學生生成。比如,學習第三專題“名人名士”,在看完方孝孺的專題視頻后,學生對方孝孺寧滅十族也不為燕王起草詔書的舉動發表了不同的意見,贊同的學生認為方孝孺剛正不阿,體現了古代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不贊同的學生認為方孝孺此舉是愚忠,朱棣造反奪位此乃朱家家事,方孝孺實在不必那么固執地反對朱棣登基,還有學生認為方孝孺無視生命的可貴,白白犧牲了他人的生命只成全了自己的名聲。面對學生的眾說紛紜,教師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態度,而是和學生一起圍繞“方孝孺寧滅十族不起草詔書”的小主題,整理出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帶領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教師也提供手頭現有的書籍供學生查閱。
(二)合作性。在開展收集資料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在專題下進行分組活動,組員之間再進行分工合作,每個人負責自己擅長和感興趣的工作,然后小組進行匯合整理,最后組與組之間交流整合。比如學生在搜集整理寧海的詩詞對聯時,將活動小組主要劃分為以下幾類:1.風景名勝組,如伍山石窟、南溪溫泉、白溪水庫等;2.名人故居組,包括方孝孺、柔石、潘天壽、胡三省等;3.前童古鎮組;4.農村祠堂戲臺涼亭組。學生以就近和自愿為原則,報名參加活動小組,確定組織能力強的同學為小組長,落實活動細節,然后利用國慶長假集體外出踏青采錄對聯。最后將各組采錄的對聯和撰寫的賞析片段匯編成冊,教師也可以為小冊子寫上序言。
(三)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和選修課程開發實施都強調理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所以要引領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和成長。如寧海有很多古民宅,前童、力洋、黃壇、桑洲、深甽等地都有成群或零散的古民宅,還有許多年代久遠的古橋、古井、古樹等,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居住地附近的古跡進行實地考察,用照相機或攝像機進行拍攝記錄,通過對當地老人、專家的訪談了解這些古跡的歷史,制作幻燈進行展示。也可以讓學生搜集寧海小吃或美食,學習了解小吃的制作方法,并且動手做一做美食,帶到課堂進行展示或拍成照片加以解說。
(四)開放性。研究性學習活動和選修課程開發都要求充分重視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教師盡量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暢通的資源來源:在縣圖書館和校圖書館建立查閱書籍和資料的基地;讓學生通過網絡查找資料,充分利用寧海新聞網中的“鄉土文化”和“雁蒼山”等欄目搜集資源;請寧海鄉土文化的研究專家和文章作者進行專題講座,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以參與者的身份進入課程資料的選擇和整理工作中,這也體現了一種開放的態度和多元的價值觀。
三、以學生為主體編寫選修教材
首先應該明確,編寫選修教材不等同于開發選修課程,編寫教材只是課程開發中的一個環節。可以先編教材再實施課程,也可以課程先行教材隨后,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在編寫過程中,要激勵學生自己動手編寫,讓他們主動參與到選修教材的建設中來。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學業負擔,不能因編寫教材而增大學生的課業負擔,所以,選擇合適的時間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進行教材建設,是較有現實可行性的做法。
(一)教師引領,明確要求。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確定課程目標,擬定課程綱要,并且與學生一起討論確定教材的提綱。
在《品讀寧海》選修課堂上,筆者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教材編寫的體例。以專題活動分為四個單元:家鄉歷史、好山好水、名人名士、民風民俗。每個單元由五塊內容組成:文本閱讀、圖象展示、活動設計、相關鏈接、問題探究。
(二)分工合作,收集資料。為了不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也為了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搜集高質量的資源,可以把這個階段的工作安排在假期里。學生具有人多、信息廣的優勢,同時可借助家長的人脈關系和現代技術力量,從而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好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也逐漸得到內化和深化。
為了提高編寫校本教材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在小組內進行具體分工,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同時,全班要建立一個能夠隨時交流討論的QQ群,以便老師隨時指導和幫助解決學生碰到的實際困難。
(三) 小組交流,資源共享。教師根據各小組收集起來的材料,組織討論會。各小組由組長或委派一名學生參加交流,進行廣泛討論,傾聽意見,找出不足和遺漏,提出改進措施。教師更要發揮引領作用,指明下一階段工作方向和重點,并確定下一次交流時間和重點內容。這樣通過反復討論和交流,材料收集和整理基本完成,各小組可以互換材料,實現資源共享。
(四)教師整合,成果展示。學生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還不能算是選修教材,只能算是半成品,需要教師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師應該拿出專業水平和眼光,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綜合,按照選修教材的編寫體例進行整理、編印,形成具有學校特色、滿足學生需要、師生共同參與編寫的選修教材,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分享收獲與快樂。